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9|回复: 0

[科普笔记] 【感染科普笔记2022-7-15】宁永忠/温海楠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病原学诊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8-1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探秘病原微生物专栏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病原学诊断https://mp.weixin.qq.com/s/iJIDNDUnMZZNZ5lviYyEJg
收录于合集#探秘病原微生物[color=rgba(0, 0, 0, 0.5)]5个
作者:宁永忠/温海楠责编:蓝雪0816
微信图片_20220801080954.png

专栏针对的是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学,本期题目主要是针对临床医学范畴。不过,如果想把这个题目理解透彻,还得从基础微生物学说起。

首先,确定一个微生物是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的原则是什么?这是基础微生物学的范畴。答案——郭霍法则(Koch's postulates) 。医务人员对此用“尽人皆知”来形容,可能并不为过。德国学者郭霍(Robert Koch,1843-1910)根据对炭疽杆菌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郭霍法则。内容包括:①特殊病原在同一疾病中发现,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能被分离培养,并得到纯分离;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疾病;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时至今日,郭霍法则已经发展为分子郭霍法则,依然对新病原的确立具有决定性意义——新病原都要经过郭霍法则和/或分子郭霍法则的检验。比如2003年面对SARS时,郭霍法则一下子进入到一般中国人的公共视野(我理解这可能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进入中国公共视野)。SARS-CoV的病原地位,也经过了郭霍法则的检验[1-2]。本文之所以重提郭霍法则,除了它自身的重要性外,一方面如本文题目,临床和基础互相交叉,这是客观需要;另一方面是有的临床领域偶然有观点,把临床诊断和基础病原学地位的确定互相混淆,用郭霍法则进行临床诊断。固然,如此操作满足了郭霍法则可以用于做临床诊断,但实际的临床工作中,临床范畴某患者的病原学诊断一般不用郭霍法则。时间不允许,也不可能做实验,而动物和人之间、试验个体和患者之间更不可能完全推导。按:这种混淆似乎因为仅仅知道郭霍法则本身(教材信息),而不知道比如Bradford Hill标准、多微生物感染、植物和动物病原判断等信息所致。

其次,从临床思维的时序角度,临床诊断是一个推理——验证的思维过程。患者基于主诉、临床表现(症状、感受)就医。医生据之(主诉、症状、体征、初步检查;病史、个体特征、如果已经有治疗也包括治疗反应等)作出最初判断(拟诊)。这个判断可能是包括感染性疾病在内的多种疾病,梯次展开的是疾病鉴别诊断的过程——是为推理。医生针对患者采集证据,进一步证实或证否这个推理(针对急性表现的对症处理、紧急性抢救,另论)。对感染性疾病而言,这个证据,可以是特异性的非微生物学证据(少,而且特异性不太强,常常需要微生物学证据佐证),但主要是具有诊断意义的微生物学证据,尤其是确诊性的微生物学证据——是为验证,当然这个验证可能需要反复多个循环。得到了确诊性的微生物学证据(明确到种的层面),同时排除了其他诊断,这个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得以确立,而这个诊断过程就基本结束了。抽象一点概括,诊断就是不断寻找、分析、确立特异性证据——主要是确诊性的微生物学证据的过程。所以,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均是以鉴别诊断始,以病原学诊断终。

从微生物学思维角度,微生物学诊断是标本——结果的检查过程。诊、医嘱、标本是前提。检查手段包括肉眼观察、显微镜观察、培养鉴定、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除了阴性结果,阳性的情况分为两个层面:初步证据和确诊性证据。这是从猜测病原(对应拟诊)、初步的病原信息(对应极似诊断层面)到确定性病原信息(对应确诊层面)的逐步精准的过程。
而从形式上,倒是相对简单。临床上每一种感染性疾病都有诊断标准、行标、指南、专家共识等多种表达形式的诊断标准,都无一例外地穷尽一切方法去获得一条一条证据来满足诊断标准,就逐渐完成了拟诊、极似诊断、确定诊断这个分级诊断过程。所有临床疾病都可以理解为这样——当然不要机械地、盲目地、被动地去理解、去达标。一般情况下,基于当前对疾病的理解,标准的设定都经过了确认和检验验证。于是,,此时此刻符合标准就有相对准确性,确立诊断就有相对可信性(相对于这个时代)。

通过以上讨论得到以下几点提示:
  • 一般而言,没有确诊性微生物学证据,感染性疾病不能确诊。感染性疾病的确定诊断,某种意义上就是微生物学最终诊断。
  • 不采集标本,无法进行微生物学检查。采集标本是临床思维导向确诊的必须。
  • 实验室能力建设对标本的微生物学检查至关重要。珍贵标本得不出明确的微生物学结论,是实验室最大的遗憾。
  • 微生物学结果不都是确诊性证据。不能到种属、特异性低,这些都不能确诊。
  • 无论是实验室,还是临床,都要考虑微生物学报告的可信性。这是实用的需要,也有辩证的意味。
  • 基于一定方法的证据符合诊断标准,则诊断确立。标准里没有的证据,采信要特别谨慎,要能经受住同行评议和时代检验。
  • 这个过程是逐渐推进、不断反馈调整、结果导向(唯一、比较明确、相对精细)的过程。大多数不是一蹴而就。
  • 对医生而言,低端难度是送不送标本;中端难度是临床思维;高端难度是猜病原准确,经验治疗都到位、有效、规范。对实验室而言,低端难度是检查过程的可行性、准确性、及时性;中端难度是结果解释、临床会诊;高端难度是探索未知,对新发和极端罕见的情况能够给出证据和结论。
  • 临床诊断具有时代性、主观性和现实性,所以是相对的。时代性指当时的理念阶段、技术条件等。过了一段时间,理念发展、技术进步,会发现之前的某些诊断是错的或不恰当的。主观性指人类认识、判断有盲区,而医生和患者的取舍也有随机性。现实性指某具体环境里,技术是否可及,患者的经济条件是否可以支撑等。

对个体而言,总会有无法诊断的情况,这是医学和现实的局限性所致。好在,这种局限性越来越小。对整体而言,新病原所致的感染性疾病越来越少。理论上,除新发和极端罕见的情况外,我们对几乎所有的感染性疾病都能确诊(基于广谱PCR技术、广泛探针/多引物芯片技术、mNGS技术等)。我们处在大历史的转折点——一个新时代已经到来。
说明:PPID、PPPID、PPTID、哈里森感染病学……很多书里没有直接讨论确立诊断的基本原则。这一点让笔者惊讶。笔者试图给出原则性答复,但可能不尽人意。笔者的书籍有三层诊断(拟诊断、极似诊断、确定诊断)(《懂病、懂微生物、懂药:感染性疾病的理念》,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22年3月)的整体讨论,各位多批评!求反馈!

参考文献:[1] 姚静娟,戚中田. SARS病原体的确认完全符合郭霍法则[J].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3,30(4):245. DOI:10.3760/cma.j.issn.1673-4149.2003.04.021.[2] Osterhaus AD, Fouchier RA, Kuiken T. The aetiology of SARS: Koch's postulates fulfilled. Philos Trans R Soc Lond B Biol Sci. 2004 Jul 29;359(1447):1081-2. doi: 10.1098/rstb.2004.1489. PMID: 15306393; PMCID: PMC1693394.
相关阅读:[1]探秘病原微生物专栏丨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和公共卫生微生物学.[2]探秘病原微生物专栏丨感染和感染性疾病、传染和传染病.
[3]探秘病原微生物专栏丨关于微生物学分类和范畴的说明.[4]探秘病原微生物专栏丨金黄色葡萄球菌.[5]探秘病原微生物专栏丨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和致病性.图文:王小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