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怀英(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
责编:王玉兰(佛山复星禅诚医院)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繁杂、涉及科室多、人员多、专业多,从事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人员也囊括了医疗、护理、预防医学、微生物、药剂、护理等专业人员,省部级大三甲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科就可以组成感染病例的多学科会诊(MDT),但是对于市级以下的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科可能只有护理或预防医学或临床或药剂等专业人员,存在专业配置不合理、人员配置不够等现象,对于医院感染病例诊断问题,该谁去诊断?
在原感染病原体基础上分离新的病原体,是否判定为新的医院感染病例?医院感染如何判断,SIFIC论坛上的会员也在求助提问,下面和大家唠叨唠叨,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问题一:目前医院感染判定标准还是按照2001版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吗?
解析:目前医院感染判定标准还是执行2001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虽然可能有报批稿,但是官方还没有正式发布新的标准。
问题二:如果肺部感染或血流感染在原病原体基础上分离新的病原体,是否需要判定为新的感染部位?
解析:
根据2001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属于医院感染。
笔者认为判断新的感染部位,还需要结合病人临床症状、体征、炎性指标。如果临床症状、体征、炎性指标没有变化,就是分离出新的病原体,可能存在培养检测过程中污染或定植,可能不是当前的致病菌,也就不需要针对该新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治疗。
在2018年《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讨论稿)中提出14天重复感染期Repeat Infection Timeframe (RIT) 概念 :从感染第一天起至之后的14天内不会有新的相同类型的感染重复出现,期间即使同一感染部位有不同病原体检出也不应认为是新的感染,而是应该属于同一次感染。RIT经常用于血流感染,尿路感染和肺部感染诊断中。
注意点:血流感染(原发/继发/导管相关)、尿路感染(单纯/复杂/无症状)和下呼吸 (呼吸机/非呼吸机)在RIT期内仅报告1次;若患者出院,RIT也终止;患者重新入院,RIT重新计时。
临床上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后判断。
问题三:对于医院感染病例诊断该谁去诊断?
解析:医院感染病例诊断,临床科室主管医生及时发现,及时诊断是最完美的结果,说明临床主管医生了解所管患者病情进展及患者检查、化验结果等,有感染预警意识,能最早发现感染聚集事件,起到及时干预,防范感染暴发发生的效果。也防止因院感暴发导致患者身心、经济受到损害,医护人员受到行政甚至刑事处罚等不良后果。
如果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通过院感软件发现感染预警病例,临床医生没有及时上报处理,专职人员应该及时和临床医生沟通,督促及时上报。
如果临床主管医生不认可或疑难病例,院感科可以组织相关科室、相关人员(医院感染病例MDT)讨论后确诊上报。
如果病程中记录属于医院感染病例,院感科可以直接确认。
如果基层医疗机构没有医院感染管理信息系统,需要院感专职人员加强临床巡视、参与查房,特别关注留置尿管、深静脉置管、使用呼吸机、手术等感染高风险人群,开展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督查感染防控措施落实,及时发现感染隐患,及时处置。
还需要医院感染管理科加强对感染防控法律法规的培训,需要临床医生加强对感染防控知识的认知和技能提高,达到临床医生懂感控,感控医生懂感染。同时提高医院感染病例及时上报率,减少漏报和迟报,达到医院感染管理质控数据的持续改进。
说来说去医院感染病例应该由临床主管医生确诊,及时上报。
总之,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是保障医、患安全的主线,需要多专业、多部门协作才能及时发现感染隐患,从预警中识别风险,及时干预,消除隐患,从而防范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发生,保障医、患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图文:王小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