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超(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周密(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责编:石桥
一、什么是克隆传播、水平传播、垂直传播?
克隆传播:是指携带了耐药基因的细菌将耐药基因克隆传递给非耐药菌,通常是指质粒介导的耐药,质粒是位于细菌染色体之外的具有自主复制能力的一种环状DNA 片段,长度在10~1 000 kb之间。质粒通过接合或转导作用在不同的细菌之间进行转移,所介导的耐药为获得性耐药,所获得的耐药基因易于传播。
目前该类耐药在临床上占有重要地位,发现最多的是质粒介导的对抗生素具有较强水解作用的AmpC β-内酰胺酶(AmpC酶, AmpC β-Lactamase)、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 Lactamas-es,ESBLs)。
水平传播:耐药菌在个体之间的传播,主要传播途径包括通过接触污染的手、医疗器械、环境物体表面等进行传播。
垂直传播:即母婴传播,是指HIV、乙肝、丙肝、梅毒等病毒通过母亲分娩导致新生儿感染。但耐药菌通过母婴分娩获得,仍然是叫水平传播,实际上耐药菌的垂直传播是指耐药菌自身不断的繁殖传代造成耐药菌增多,对于分娩从外在接触到的细菌还是算做水平传播的范畴。
举个例子,你的手上有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然后你通过手接触了患者A,将这个耐药菌传递到了病人身上,这叫做水平传播,但是你传递过去的耐药菌,它毕竟是有限的,耐药菌自己是会去增殖的,在增殖的过程中,耐药的鲍曼可以通过染色体或者指定的介导,把耐药的基因传递给患者A本身身上一些不耐药的鲍曼,从而变得耐药,这种菌株之间的耐药机制的传递叫做克隆传播,两种传播过程可以是同步发生的,所以这个并不矛盾,一个是耐药菌的宏观去看,一个是从耐药菌传播的微观去看。另外,耐药菌的自身传代的过程从微观看来应该算是耐药菌的垂直传播,但是宏观看细菌通常无垂直传播。垂直传播主要是指病毒和螺旋体。
二、那么,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与克隆传播、水平传播又有什么区别呢?
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是针对传播途径而言,克隆传播、水平传播是指传播的形式多重耐药菌的主要传播途径就是接触传播,是可以通过克隆传播、水平传播这样的形式来进行传播。
三、有专家曾说过新冠病毒能通过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这个概念怎么理解呢?
这种通过空调通风系统的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实际上又是一个空间传播的概念,与之前的概念并不矛盾,举个例子,如果是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集中回收每间房间的风处理后又送回各个房间,那么如果其中一间房间的有新冠病毒感染就容易造成其他房间的人也感染,这种传播就是空间上的水平传播;如果多联机空调通风系统,房间内风仅限于在一间房间内循环,这时候如果有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住过这间房间,空调系统没有彻底消毒的情况,下一位患者入住这间房间容易感染上新冠病毒,这种传播就是空间上的垂直传播。
四、针对不同的传播途径在多重耐药菌的防控上还需要采取哪些控制措施呢?
所有多重耐药菌的防控措施万变不离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积极送检微生物标本:
存在感染的患者有样必采;
无症状感染者可通过主动筛查发现定植者。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严格掌握应用指征;
尽早实施目标性治疗;
正确解读临床微生物检查结果。
合理安置多耐患者:
尽量单间隔离;
同类多耐患者可同室安置;
同室避免放置易感人群。
做好隔离标识:
床头、一览表有蓝色标识;
患者手腕带用天蓝色腕带。
诊疗物品单人单用:
诊疗用品单独放置;
不能单用的使用后立即消毒;
床边单独放置手消剂;
床边单独放置医疗废物桶。
落实标准预防:
严格落实手卫生;
风险操作时使用手套、隔离衣等个人防护用品。
减少人员接触:
限制患者活动范围,加强患者及陪客健康教育
固定诊疗、护理人员
多耐患者的日常诊疗工作(如查房)放在最后完成。
强化清洁消毒:
增加清洁消毒频率
多耐患者日常的清洁消毒工作放在普通患者后面;
出院/转科的执行终末消毒。
织物管理:
患者的织物属于感染性织物,用橘红色织物袋收集;
患者出院/转科时床帘需更换,进行清洗消毒。
转运管理:
提前告知对方科室、外勤工人;
护士护送,落实接触隔离;
医技辅助科室设备使用后立即进行清洁消毒并记录。
参考文献:
[1] Molecular Epidemiology andCloneTransmission of Carbapenem-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in ICURooms ORIGINAL RESEARCH published: 26February 2021 doi: 10.3389/fcimb.2021.633817.
[2]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
[3] Clonal Spread of Imipenem-ResistantAcinetobacter baumannii among Different Cities of China. JOURNAL OF C LINICALMICROBIOLOGY , Dec. 2007, p. 4054–4057 Vol. 45, No. 12.
[4] 饶玉婷.肠道产NDM型碳青霉烯酶大肠埃希菌分子特征、传播机制与基因环境研究.
[5] 魏丹丹.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MLST分型耐药传播及致病机理的研究.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图文:王小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