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感控专职人员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时代大考,从心里上备受痛苦煎熬,从身体上顶着压力无线透支,让我们筋疲力尽。遇到这种突发应急公共卫生事件,感控人为什么如此疲惫和辛劳?体现出平时对院感工作的不重视,医务人员意识淡薄,医院财力投入不足,物资储备不足,房屋建设布局流程不合理,空间小、房屋少,院感专职人员不足等等,即便感控人如此认真,在疫情期间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譬如隔离病房内医务人员被精神病患者撕破防护服。在执行国家文件过程中显现出院感专职人员不足,主管院长立即向临床抽调人员组成院感督导组,凸显专业知识不强,责任意识欠缺,感控科制定每日督导的内容,首先对督导组人员进行培训。
疫情刚刚取得阶段性胜利,想放松一下疼爱一下自己时,又面临着“内防反弹、外防输入”抗疫复工两手都要抓,如何做到抓紧抓实抓细抓小?长效机制下首先面临的是各科室医务人员本来就不足,抽调的医务人员要回到临床,患者就诊人数增加,预检分诊工作量急剧增加;发热门诊空间狭小,感染疾病科又要兼顾收治普通患者;普通门诊就诊患者无等候区,出现等候聚集,等报告结果聚集,做到一人一诊一室防止交叉感染也成了难题;四道防线的最后一道防线临床科室需要每天对所有患者及陪护人员做体温监测、定人陪护、填流调表、发放陪护证等,有些家属不理解不配合也常常存在,临床医护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增加大量辅助工作,对于医院和感控来说,都是无法想象的挑战。
感控科以报告的形式向院长提出现存的问题,紧急召开院委会及职能科室会议,决定立即招聘24名护士充实预检分诊和临床科室,在医院门诊一楼外空白地搭建门诊患者等候区,等候区划线分区管理,安装叫号系统,门诊诊室编号管理,同时在门诊停车场建立方舱医院,集中收治发热患者和核酸检测的所有人员。
作为感控的专职人员,我唯一困惑不解的是:院感防控究竟是一门什么学科?院感科的定位在哪里?防控措施落实为什么难?
我的理想感控:未来的感控应该纳入学科建设,从孩童抓起,从学生抓起,比如手卫生、呼吸咳嗽卫生礼仪就应该从娃娃抓起,到懂事儿时应学习垃圾分类,讲究个人及环境卫生,到高中时应该学习为什么要合理使用抗生素?多重耐药菌是怎么回事儿?如何预防和控制等相关知识,大学里应该学习感控更深层次的医学知识,将这些严格落实到国家的素养教育里面。将传染病预防与传播知识普及大众,到社区宣讲,做到人人知晓,懂传染病传播特点,懂得如何防治,从国家层面,国民素质得到提升、国家医疗卫生质量得到提高;由于传染病交叉感染的住院患者减少,医保费用得到结余。从医院层面,人力物力成本得到节约,护士更多的是陪伴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住院患者质量提升,医院医疗建设得到改善;从患者层面,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提高了人民健康生活水平。
树立起“人人都是感控实践者的理念”,国民参与、社会参与,在未来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普及的情况下,将来手卫生不用感控再监管依从性也100%,国民从小就养成手卫生的习惯;环境卫生使用机器人管理,节省很多保洁和护理人员,降低用人成本。消毒剂由机器人来配置,再也不用刺激护理人员脆弱的呼吸道了。院感专职人员定期监测可能也会降低很多人力成本。专职人员督导后发现的问题输入机器人就能追踪;医院的建筑布局流程合理,常态化疫情管理下,患者入口要像机场安检口一样,信息化要跟上,防止聚集;发热门诊、隔离病区独立设置成区域,流程布局合理、科室齐全、设施设备齐全、物资储备充足、人员配置合理,将来的感控工作是顺畅的,院感专职人员就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防控,但愿在国家的重视下,我们的感控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光明!
感谢作者供稿,版权归作者所有。
编辑:杨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