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70|回复: 5

我们该如何防控甲流第二波攻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3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来源:科技日报
缺乏防控经验,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将成为防范甲流疫情的薄弱地带,或成为与之决战的主战场。请关注——

  “目前,中国内地甲型H1N1流感(简称甲流)病毒传播速度加快,疫情波及范围越来越广,发病数出现快速增长趋势,因此,可以说甲流疫情第二波已经开始”。这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学专家曾光教授做出的最新判断。

  随着秋冬季节的到来,沉寂了一段时间的甲流疫情再次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已发出关于应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工作通知。而世界卫生组织在每周一次的最新通报中称,目前不论是在南半球还是在北半球,甲流病毒仍是最为流行的流感病毒。

  目前全球流感病例近76%为甲流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的一份通报显示,目前全球各地报告的流感病例中,有近76%是甲流病例。其余为普通季节性流感以及其他流感病例。

  从地域划分来看,目前北半球温带地区的流感传播情况复杂多变。在北美地区,美国近来报告出现流感样症状的人数呈上升趋势,目前的流感活动强度超过了以往普通季节性流感的强度。而加拿大和欧洲、中亚地区的流感活动强度总体上保持在较低水平。在日本,由于近来南部冲绳县甲流病例显著增多,整个国家的流感活动强度稳步上升,已超过往年普通季节性流感的强度。南亚和东南亚的大部分国家以及中南美洲国家,有的报告出现流感局部传播,有的则广泛传播。

  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是薄弱地区

  在中华医学会首届全国公共卫生学术会议上,曾光强调,随着季节变化,甲流南半球流行高峰趋于平缓,北半球的疫情开始迅速升高。中国与北半球趋势一致,近来1天发生的病例数相当于1月前的10天,特别是9月以来,不同地区的多所学校同期出现暴发流行,预示甲流进入了快速传播期,即俗称的第二波传播开始。

  “甲流向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快速传播之势已成,这些地区是防范甲流的薄弱地区,很可能成为与之决战的‘主战场’。”他认为:当前疫情发展凶猛,且不同于过去境外输入的渐进模式,而是由数量庞大的国内流动人口,通过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广泛传播,往往发生严重的社区暴发流行后才被发现,而且各城际间没有任何防线。由于这些地区缺乏防控经验,可能导致病例迅速增加,出现成批危重病例。

  我国的防治策略应及时调整

  鉴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曾光认为,我国的防治策略应及时调整,要认真研究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的问题和对策,此前的成功经验未必都适合这些地区。如,在这些地区“外堵输入”的概念已经完全不同了,要堵已经非常困难,不宜勉强为之。

  “‘内防播散’的内容则要具体化。”曾光说,首先要强调“严阵以待”,各级政府应有效启动“联防机制”,做好“监测”“预测”“队伍训练”“后勤准备”和“层层督导”等项工作;其次要提倡“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早抢救、早动员群众”,特别要强调“早期发现、隔离本地第一例病例”“早期发现和控制本地第一起社区暴发流行”“早期发现和救治本地第一例重症病例”。

  同时,曾光还指出,医院对危重病人的抢救能力不足,是我国突出的“软肋”。他最担心的是很多城市和农村同时出现较多的危重病例,超出了各地医院的救治能力,又不能及时组织外来援助。“因此,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是上策,坚持综合防治措施,延缓传播速度。”他还提出中国流感大流行严重程度的分级标准的建议。 

  老人、小孩等高危人群是防范重点

  据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办主任孙晓冬介绍,此前第一波甲流侵害对象以青壮年为主。但是对于今秋可能来袭的第二波甲流,像老年人、小孩、慢性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等都属于高危险人群,因此要谨防甲流。防止继发性肺炎,需及早采取措施进行预防。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杨维中也指出,根据前期收集的临床病例统计发现,我国不到5%的甲流病例出现了以轻症为主的、程度不同的肺炎,他建议甲流高危病例一定要及时就诊,避免变成重症甚至是死亡。

  此外,由曾光主持的一项甲流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流感暴发传播的元凶是飞沫。在美国疾控中心最新一期《新发传染性疾病》发表的该调查报告称:患者讲话或咳嗽时,通过飞沫将病毒传播给他人是暴发的主要传播途径,而未发现经空气传播病毒的证据。

  曾光说,这增强了对抗甲流的信心,人们不必戴防护级别较高的口罩,也不必对空气进行消毒,可通过改变行为、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来保护自己。

  “无论什么时候,大家都应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卫生习惯。”曾光指出,人与人之间谈话不要直面,尽量保持在2米外的防飞沫“安全距离”;勤洗手、换洗衣服;打喷嚏时用手纸遮掩口鼻。为减少飞沫传播,只需要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衣袖等遮住口、鼻,勤洗手,避免与病人近距离接触,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另外,曾光再三强调,患者要第一时间主动报告,戴口罩,自觉休息、隔离;学校、工厂、公司、军营、看守所等要切实落实防控措施,坚持晨检,早报告、早控制,该停课、停工的要果断坚决,千万不要心存侥幸。
贡献排行榜:
发表于 2009-11-9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甲流”疫情防控形势严峻

卫生部11月2日召开全国卫生系统甲型H1N1流感(以下简称“甲流”)防控工作视频会议。陈竺部长针对我国目前甲流疫情特点,提出进一步做好甲流防控工作的明确要求。
    据介绍,当前我国甲流疫情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以学校暴发疫情为主。二是疫情从城市向农村地区持续蔓延。三是甲流流行强度持续增加,部分地区已进入高发期。
    专家分析认为,我国甲流疫情已经提前开始进入流行高发期和持续快速上升期,流行规模和强度将明显高于往年,此次流行周期将持续到明年3月份。在此期间,甲流病毒发生严重变异的可能性不大。局部地区将出现较大规模疫情,流行高峰在不同地区交替出现,全国总体疫情将在较长时间内处于较高水平。
    专家认为,虽然当前疫情仍然在可控范围内,甲流病毒导致的病情依旧较温和,但是随着疫情不断发展,感染人数持续增加,重症和死亡病例也将持续增多。疫情将造成全国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增加,并给一些地区医疗卫生机构造成较大压力,疫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陈竺指出,目前我国甲流防控已经进入关键时期,甲流防控要做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大力推进疫苗接种工作 下一阶段,各地要继续按照卫生部下发的甲流疫苗预防接种的有关文件要求,认真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二、着力加强重症病例救治工作 各地要继续坚持“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四集中”原则,将重症与危重病例集中收治到医疗救治力量雄厚的定点医院,整合优势资源;要组建由重症医学、感染、呼吸等多学科人员组成的重症病例医疗救治团队,对重症与危重病例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充分发挥省、市级临床专家组和定点医院专家组的作用,及时组织会诊和抢救,提高重症与危重病例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各地要制定甲流病例,尤其是重症与危重病例的转诊规定。
    三、认真抓好学校等重点场所疫情防控工作 地方各级卫生部门要全力配合教育部门,继续按照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印发的学校甲流防控工作有关方案和意见,落实好各项防控措施,妥善处置聚集性疫情。
    四、进一步规范疫情监测报告工作 目前,全国95%的网络实验室和98%的哨点医院已开展监测工作。下一阶段,各地要继续加强对流感监测网络的管理,不断提高监测工作质量和效率。要进一步强化疫情报告工作,尤其要做好暴发疫情和聚集性病例的监测。同时,各地要高度重视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监测报告工作。
    五、有效建立分级分类救治和对口支援的制度 各地卫生部门要摸清辖区内医疗资源,统筹规划、有机整合,明确各级医疗机构职责,积极引导病人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对轻症病例采取居家隔离治疗,需住院治疗的病例要集中收治到定点医院。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要统筹调配医疗资源,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医疗机构的接诊能力,应对突然增加的门诊病人就诊高峰。要建立甲流医疗救治的对口支援制度,努力提高整体医疗救治能力和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陈竺还要求,各地卫生部门要积极配合宣传部门,做好防控甲流的新闻宣传。要及时、公开、透明地发布疫情信息及防控工作情况,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要进行正面引导,并及时对不实报道和谣言予以澄清。 
http://www.cmt.com.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9 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应对H1N1的“第二波”

据卫生部统计,截至11月2日,我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报告48748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重症病例累计118例,死亡病例7例。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现1例感染H1N1后死亡的病例。11月1日,新华网报道称目前流感阳性标本中70%为H1N1阳性。陈竺部长也指出,目前甲型H1N1流感病毒虽然未发生变异,但重症和死亡病例不断增加是必然趋势。进入10月以来,全国重症病例不断增加,有死亡病例出现,疫情形势相当严峻。早在疫情一度缓解的7、8月份,专家们就预言,在秋季甲型H1N1流感将开始“第二波”。
    重症患者的临床特点
    H1N1所致感染大多表现比较温和,感染者多出现流感样症状并可在一周内康复,但也可引起重症或死亡。WHO近日发布通报,对这段时间重症病例的临床特征作出了如下总结。
    根据处理过重症感染病例的医师总结,重症病例的临床表现与季节性流感有很大不同,有许多重症病例发生在既往健康状况良好的年轻人中。重症患者往往在症状发生后的3-5天内开始快速恶化,许多患者在24小时内就发生呼吸衰竭,需要立即入住重症监护病房,需要接受机械通气支持;有些患者在接受机械通气后还可能发生继发性感染。
    重症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可快速进展为H1N1引起的原发性病毒性肺炎、进一步引起呼吸衰竭或其他器官衰竭导致死亡。H1N1感染者还可能死于继发性细菌共感染,约占死亡病例的30%。研究还发现,H1N1感染后引起的细菌继发感染也可使病情迅速进展,主要致病细菌为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有些病例中是耐甲氧西林的菌株),因此有医师呼吁对社区获得性肺炎尽早开展经验性抗微生物治疗。    重视早期开展经验性抗病毒治疗
    严重病例不断增加,对重症监护资源的需求随之增加,给各国卫生系统带来很大压力。针对临床症状早期开展抗病毒经验治疗可降低疾病严重程度、缩短疾病持续时间、减少并发症,有助防控H1N1流行,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
    哪些人群?
    WHO公告称,严重或死亡病例大多出现在妊娠女性(后三个月)、2岁以下儿童、慢性肺疾病(哮喘)患者、肥胖和病态肥胖者中,此外,患神经系统疾病的儿童感染H1N1后发生严重疾病的危险增加。
    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近日更新了对H1N1治疗的指南,增加了抗病毒药物经验性和预防性应用的推荐。指南认为,实验室检测可能延误治疗时机,使得患者病情恶化,而快速检测阴性结果并不能排除流感的可能性,因此在必要时无须等待检测结果即可早期开展抗病毒经验治疗,尤其是对于上述高危患者。
    该指南具体列出,对疑似感染、有严重症状和临床病情恶化者,无论其年龄大小、之前健康状况如何,是否曾接种过H1N1疫苗,都应经验性应用抗病毒药物。对所有疑似和确诊流感而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均推荐奥司他韦和扎纳米韦治疗。对于年龄不足2岁儿童、年龄在65岁或以上的老人、妊娠女性和产后或流产2周以内的女性、某些慢性疾病和免疫抑制疾病患者、19岁以下且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者等感染后易出现并发症的高危人群,该指南推荐一旦怀疑或确诊其感染H1N1,应早期开展经验性抗病毒治疗。     美国CDC的报告显示,奥司他韦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恶心和呕吐,一般在成人中的发生率分别为10%和9%,在儿童中呕吐的发生率为14%。
    扎纳米韦是一种吸入性药物,可能导致气管不良反应,因此不推荐用于有肺部疾病的患者。在使用扎纳米韦时一定要用厂家配套的吸入装置,不可放入喷雾器或机械通气装置中。
    在临床上,奥司他韦和扎纳米韦均可引起皮疹、脸或舌肿、腹泻等过敏反应。在上市后监测中还曾报告服用奥司他韦和扎纳米韦后发生短暂性神经精神症状,如自伤、谵妄,但大多发生在日本。因为流感病毒本身即可引起精神性症状,因此不能确定上述症状是否为药物引起。
   耐药监测
    截至目前,已经有不少国家发现了耐奥司他韦的H1N1病毒株。耐药病毒株可出现在已接受预防性用药的患者和免疫缺陷患者中。耐药病毒株的传播会大大降低当前的抗病毒治疗的作用。除了注意预防病毒株传播外,医务工作者应该密切监测病毒株的耐药情况,尤其是在预防性用药和免疫缺陷患者中。
    疫苗、药物、监测:科学应对“第二波”
    面对日益严峻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们除了有抗流感病毒药物可早期干预、控制病情之外,还有前数月前问世的H1N1疫苗可用于预防。近日,《新英格兰医学志》在线发表了我国学者的一项临床试验,指出我国生产的H1N1疫苗能够对人群提供有效保护 。
    截至发稿时,又闻卫生部召开会议分析当下的H1N1疫情,并提出了五项具体要求指导新形势下的H1N1防控。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抗H1N1战场,我们有可用的疫苗、有可借鉴的指南、有救治重症病例的经验、有科学系统的防控方案。应对H1N1“第二波”,我们坚信科学的力量。
http://www.cmt.com.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9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甲流的大流行已经不可避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次流行周期将持续到明年3月份,防控形势不容乐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6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各地区已在大力推进疫苗接种工作,流行周期应该不会持续到明年3月份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帖子。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