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计生委对关于调整部分法定传染病病种管理工作的解读
一、甲、乙、丙三类不同等级的传染病,对卫生(卫生计生)部门的管理、临床操作来说,有何异同?对公众而言,面对政府确定的不同等级的传染病,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有效保证自身健康? 答: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传染病的发病水平和危害程度,并结合国际上通用的作法,决定哪一种传染病应该列入法定传染病。按照传染病对人体健康和社会的危害程度以及采取的控制措施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对不同类别的传染病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对法定传染病实施分类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有计划地采取不同的措施,以更好地提高防控水平和成效。目前,我国共有39种法定传染病,其中甲类2种、乙类26种、丙类11种。 对不同等级的法定传染病,卫生(卫生计生)部门均依法进行规范化管理和预防控制,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报告时限。医务人员发现甲类传染病后,要在2小时内进行报告,对于乙类和丙类传染病则要求诊断后24小时内进行报告。二是防控措施。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医疗机构发现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对于公众而言,当发生不同等级的传染病疫情时,首先由于不同疾病的传播、感染方式不同,个人预防、防护措施也有很大差别。公众可以通过查阅官方网站、官方微博信息,或向这些机构进行咨询,及时获得自我防护知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自我防护措施。其次,不要轻信一些不实报道和谣言,理性对待。更需强调的是,应该遵守《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规定,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和专业机构采取的防控措施,保护自身及家人健康,维护公共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