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直播精华丨付强:透过COVID-19疫情防控看感控发展方向当新冠病毒疫情来临,各国统考,世界真正成为了命运共同体,中国的经验,需要与全世界共享;世界的问题,中国也要思考解决方案。SIFIC计划在疫情期间,发挥所长,建立一个国内、国际专家交换抗疫经验的平台 - 全球抗疫,我们在行动,SIFIC在行动!
SIFIC计划在每周三、周六,组织在线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国际专家在线分享、交流与互动,形式多样,紧扣抗疫热点问题。
新冠疫情防控,这次让全民充分理解了感控的价值。隔离、手卫生、外科口罩、防护服,这些原本的感控专业术语,现在成了家喻户晓、众人皆知的热词。医务人员感染和医务人员防护也成了国民牵挂。 新冠疫情防控,给感控带来了新问题、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也给中国感控发展带来了新挑战。疫情尚未结束,让我们来看看,中国感控的智者们是如何总结之前实践,思考未来的发展!现在,感控需要方法,更需要谋略!SIFIC第四期直播,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下付强主任对此有着怎样深刻的理解吧。 讲者:付强(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整理:孔立(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审核:吴怀英/韩玲样 来源:SIFIC全球抗疫 我们在行动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带来了一次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世界大战”,超过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这场保卫人类安全和生命的战争,共同抵御新型冠状病毒。最新的数据显示,超过85万人受到新冠病毒侵袭,死亡人数达到4.29万,这个数据还在持续不断的扩大。
新冠病毒疫情防控给感控带来了新的问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思考和管理策略。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医院感染管理质量与控制中心主任付强教授在“透过COVID-19疫情防控,感控应该如何发展”为主题的精彩演讲中,分享了他对中国感控发展方向的思考,相信这些思考,必然带给广大中国感控人更多的启发。
COVID-19疫情防控,感控实际在哪里? 感控在新冠病毒疫情防控中应该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大家有很多的理解和实践。在此期间,防护成了感控一个代表性的名词,除此之外,感控还参与救治场所新建、改建、扩建时的布局、流程和环境工程控制设计,环境消毒处置与医疗废物处置,培训、防控制度和流程等相关文件制定及措施落实的指导、相关数据和信息填报、协调以及常规的工作如感控监测与管理、有限参与临床救治等。
COVID-19疫情防控中的感控困惑?通过这次疫情防控,全民认识到了感控的重要性。那么,作为一名感控人员,是否思考过以下问题: 感控在这一次疫情防控中到底发挥了哪些作用?如何体现的? 应急与常态的感控到底有无不同? 感控到底是几线?感控人又是几线? 如果临床配合性、依从性低,感控还能做什么? 到底感控是“循证”思维主导,还是“行政”思维主导? 平时所做感控在战疫过程中所剩几何? 感控措施是顾不上还是被遗忘? 医疗机构内新冠防控指南自始至终只发一版,是够用还是没用? 在这次疫情防控之中,我们的感控能否回答,这次感控有哪些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传播途径?它的致病性和致病的这种所谓贡献度的排序是怎样的? 是否关注到了医疗机构围墙之外的感控,是如何做的? 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内感染真实的原因和不同原因参与度排序是怎样的? 病人在未知感染的情况下和已知感染的情况下的管控策略、措施和采用的优先级排序是不是有变化? 不同的临床操作,尤其是重症、危重症病例的临床诊治过程中感控的策略,是如何体现的? 超长潜伏期、无症状检测阳性,气溶胶与消化道传播、初阴再阳或预后复阳等“特殊”情形的感控策略怎样制定? 通过这次疫情防控,将来感控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怎样的?
COVID-19疫情防控,感控应该在哪里?
一、COVID-19疫情防控,感控应该在哪里?—基于WHO指南2020年1月25日WHO发布的《COVID-19相关的疑似急性呼吸道感染(SARI)临床管理指南》是基于防治融合的规则制定的,主要内容包括早期分诊、识别和控制感染源、标准预防、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适合的防护用品、安全注射、合理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等。
从感控的角度讲,新冠肺炎的主要防控措施都是非常基本的感控措施,都是日常感控培训中反复强调的内容,但就是依从性不高,合理性不足。在WHO的上述指南中提到,在隔离病房,医护人员数量应该限制在患者诊疗护理所需的绝对最低限度,越少越好;采集标本的医护人员使用适当的个体防护设备,主要为防护镜/面罩、医用防护口罩、防水隔离衣和手套,而在我们抗疫一线, 采样人员采取的是三级防护。
面对种种现象,我们应该思考:我们的工作、防护措施、感控要求有多少是真正来源于循证依据? 二、COVID-19疫情防控,感控应该在哪里?—基于防控实践感控贯穿在疫情防控的全过程之中,体现在全方位之中。无论是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四早),还是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四应尽)。
在“早隔离”中,强调行为隔离应早于物理隔离,在没有条件进行物理隔离、空间隔离的时候,至少要先进行行为的隔离,如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戴口罩、手卫生等;在“早治疗”中,强调双向防护,在标准预防基础上采取最优而不是最高级别的强化预防。这样的一些理念,在此次疫情防控实践中是否真正做到?
在“应检尽检”的采样操作中,感控是否关注了采样的主体、时机、地点、流程、防护?对非医疗机构落实“应隔尽隔”措施中,感控是否进行了关注,感控措施是否到位?
在疫情防控当中,医疗机构内部只是感控的战场之一,而医院不同科室、普通病例的定点收治医院和重症危重症病例的定点收治医院,其感控措施是有差异的,需要根据救治工作的性质、操作和流程,综合进行风险评估,精准施策,而这些在我们的感控的措施当中是否得到了体现?是否做到了精准防控?
三、COVID-19疫情防控,感控应该在哪里?—基于救治流程感控措施应该融入在疫情防控的全环节,全流程之中。从预警到现场处置、从发热门诊、普通门诊、急诊到感染科、ICU.....感控在整个救治全流程当中体现了多少?在不同的环节中我们又做得如何?
疫情防控,感控应该怎样备战
一、COVID-19疫情防控,应在急时应急防控,要求做到:动作快、节奏急、环节少、措施准、步调稳。关键看管理者组织指挥和“战时”管理能力,看平时推演和储备。在应急状态下,实际上比的是规定动作。规定动作,要想得高分,不是看你的创新、难度,看你动作的编排,而是看平时训练的动作质量和规格。所以,预案的科学性和刚性、以及训练规则最重要,不仅要有,而且要好,关键要做。
二、COVID-19疫情防控,功(夫下)在平时 功在平时:要把应急的本领和应急队伍,“寓急于常,藏军于民”,要融防控于临床,将感控的措施融入到临床体系、临床路径和临床流程当中。 平战结合:在应急的时候,特别是大规模、大体量的应急救治的时候,仅仅依靠感控专职人员做好感控是不够的,需要全员成为“感控实践者”。感控真正要做的,是把感控专业的力量作为现役,把经过培训、掌握感控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临床医护人员作为预备役,协同发展,变“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为“练兵平时,用在战时”。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7140/wps1.png COVID-19疫情防控,如何触发真正的改变
感控最大的挑战有两个,一是人们只相信自己;二是人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并且把这种相信的东西,作为行为选择的依据。因此,在这次疫情中,很多时候医护人员愿意多穿几层防护用品,愿意多戴几层手套、帽子、鞋套,愿意离污染区更远一些。这是为什么?这实际上是一种本能的表达。那么,通过何种方法触发感控发生真正的改变呢? 学:学习不是指简单、低水平重复的培训,而是要系统、全面、规范的把感控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加以学习、训练; 懂:对感控,要知其言,也要知其所以言,要知其用,亦要知其所以用。 信:无需刻意的本能,无需提醒的自觉。 用:体现在实践,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改进实践,不断在改进实践中实现更优秀。 真: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知信行合一,学思用统一”。
COVID-19疫情防控,带给新时期感控的启示
一、在平时最容易被轻视、被漠视的措施,在战时越有用越好用。在平时,最容易被轻视、被漠视的措施,在战时,尤其是在措手不及、束手无策的情况下越有用越好用,如标准预防、手卫生。越是大众的、基础的、常规的、简单的、平实的,越有用越好用。选择受众可接受的通俗易懂、幽默的语言进行宣传教育,其效果会更好,如社区防控中提出的“罩”摇过市(戴上口罩,才可以去超市)、特立独行(特殊时期外出,尽量独自行走)等。
二、从疫情防控总要求中探索新时期感控发展方向 坚定信心,在整个疫情防控当中,要高站位,大格局; 同舟共济,坚持人民战争的思想,打造基于人人都是科学管控实践者的“群防群控”与基于多部门协作(MDT)的联防联控机制; 科学防治,感控的学科建设发展,要统筹“防、治、控”环节,要协同推进人文感控、价值感控和循证感控; 精准施策,坚持“三线”思维。 新时期感控,需要怎样做? 一、围绕“大感控”谋篇布局要把感控放在健康中国大战略下,围绕大感控谋篇布局,将重大感染性疾病/事件防控纳入国家公共卫生安全与应急管理,紧紧盯住“感染症状首发表现”,紧紧把住“临床接诊首道关口”,紧紧看住“群体聚集/流行发病与医护较多发生获得性感染首要关注”;促进基于临床症候群与诊疗过程数据的重大感染性疾病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健全完善平战结合、医防融合、功能融合、协同配合的重大感染性疾病防控体系,抓住发热、定点重点,兼顾基层、非公“哨点”,提升体系整体效能。
二、围绕夯实基础塑造“文风”做好感控,重要的是要让基本制度成基本,把标准预防做标准。要科学防控,比如在本次疫情防控中,不能将个人防护的安全性全都依赖防护用品的使用和防护用品的技术改良上,要明确基于行为提醒和规范的管理控制、环境与工程控制更为重要。
三、围绕学科建设“挥毫泼墨”加强感控专业队伍和组织体系建设:专职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与责任担当,要促进感(传)染科、呼吸、重症、急诊、麻醉和临床检验等相关专业与感控专业协同发展,不断增加医疗机构整体感控能力。
争取外部支持,提升医务人员感控能力和职业保护水平:感控单个学科发展不足以支撑大感控,要争取外部支持,将感控学科纳入在校医学生必修内容、纳入医护人员培训及继续医学教育并强化培训教育结果的应用等;制订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完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职业暴露风险社会分担,以及发生暴露后的救济等机制;调整医疗管理政策,为医疗机构实施内部感染防控等对维护和促进群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并合理建立相应补偿机制;加强感控学科扶持力度和投入,鼓励产学研合作攻关和科研成果实践转化,减少无循证依据的感控措施,要跟感控相关的学科与感控共同发展。
四、围绕科学精准精雕细琢新时期感控,要围绕着科学精准精雕细琢。如上图所示,在这样的一个空间内进行这样一个操作,现场需要这么多人吗?面对这样的情景,感控人是否告诉了大家“如何避免职业暴露”。
再比如:在普通病区中开辟了隔离病室,而隔离病室里住的是一个普通的病人,这种隔离病室的设计有意义吗?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7140/wps2.png 如上图所示,在很多场合,我们的防护措施是否科学,是否精准?是否过度,或者不足?这些细节和关键点恰恰都是感控应该去关注的事情,科学感控、精准感控需要我们不断去精雕细琢。 新时期感控,作为感控人应该怎样做? 保持平常心:需要保持平常心,主席诗词当中讲的“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要往远看,往前看。 树立自信心:感控,不仅仅指医疗机构中的医院感染防控,而是完善国家重大感染性疾病救助体系和应急机制的重要支撑。感控,是重大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一个国家的救治、应急能力。感控人,要改变自己的理念,要有大格局,要树立自信心。“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感控新征程方向在哪里?感控要向前向上起飞,要做到5化:大众化、学科化、临床化、精准化、信息化。五化分别代表感控的群众性、科学性、实践性、专业性和时代性,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互动话题在观众互动环节,就大家关心关注的有关感控问题,付强教授也给出了详细解答:
1.如何看待无症状感染者的管理?我们应该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只需关注一件事:无症状感染者是不是新冠病毒携带者?感染源应该是病毒而不是感染的人有没有临床症状,因为你不知道它的传播力和传播范围有多大,核酸检测结果阳性的都应该按感染病例管理。
对全员进行监测以达到筛查无症状感染者,这样的做法如同大海捞针,既不需要也不现实。但我们要对进入到我们视野的、来到我们医院的高危人群开展早期、快速筛查,对我们在接触的过程当中已经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尽快进行隔离。
2.无症状感染者是感控的难点,境外输入性病例在增加,在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能否原谅漏掉的极少数病例?我们应该客观理性的看待这个问题。如果不是做全人群的主动筛查,就一定会有发现不到的病例,这是客观、现实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让社会上有任何一个无症状感染者存在的话,那只能是对所有的人群都进行主动筛查,而且要做两次或者是更多次。所以从国内到国际,基于目前的病例,我们越来越理性的认识到,新冠病毒感染不可能像SARS一样彻底的消失,它可能像季节性流感一样会持续存在,我们要做好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应激状态不能太持久,人们要复工复学,经济要发展,所以应客观理性对待无症状感染者的筛查。 3.已治愈的新冠肺炎病人或接触新冠病人的医护人员是否还需要隔离?多久可以正常上班?这不是专业的问题,是个管理的问题,需要看社会承载、接受的能力。比如流感病人,如果有症状的时候,我们是不建议工作的,如果没有症状或者我们看不出来症状,一般会作为非病人来对待。在疫情的应急状态下,是否能正常上班,要结合单位的人力和本地区的相关规定,如果人力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先不上班,同时要和本地的规则相适应,每个地方规定治愈的患者的观察时间是不一致的,只要按照当地的规定就可以。
对于在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是否需要隔离,是否可以回家,要看是否发生了职业暴露。暴露是指未采取规范、有效防护的情况下接触了疑似或确诊病人;防护到位的情况下接触疑似或确诊患者不算职业暴露,发生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需要隔离观察,非职业暴露则不需隔离。如果有医护人员因为心理原因害怕会传染家人而不敢回家,可以到集中安置地点休息。建议根据医护人员的心理承受能力确定是否安排去可能接触疑似或确诊患者的区域上班。
总之,应科学理性落实防控措施,不能因为小概率事件,增加资源和时间成本。
小结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全国感控人员充分展示了感控团队的风采,四万多名援鄂医疗队员的零感染使全民认识到感控的重要性。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将感控推向了舞台中央,同时也为感控人员带来了很多困惑。付强教授从国家管理者的角度对感控专业提出了要求、目标,也指明了发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