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岗前培训二 】| 手术部位感染基础知识导语 为了帮助更多从事院感工作的医护人员更快、更多地了解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感控小蜘蛛特意推出“岗前培训 ”版块,后期会在每周进行更新。 今天的主题是“手术部位感染基础知识整理与小测试”,每周几小问,累计大学问,一起来学习吧!(文尾有免费小测试哦) 1、 如何定义手术部位感染?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定义如下:指围手术期发生手术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包括: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 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 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 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 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 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 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 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 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 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器官/腔隙感染: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 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2 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3 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2、手术部位感染的干预组合策略是什么? 干预组合(bundle)是一系列措施的组合,并不是所有措施的集中。 设定干预组合时,要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几个关键措施。预防SSI的措施包括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各项措施,如按照指南规定给予抗菌药物、术前血糖控制、术前皮肤清洁及正确备皮、严格无菌操作、术中保温等。 现今推行较普遍的集束化措施是“CATS”集束化策略。其中“CATS”集束主要包括: ① clippers:规范毛发去除。 ② antibiotics:规范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③ temperature:维持围手术期正常体温。 ④ sugar:血糖控制。 3、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中如何结合医院实际选择手术类型? 手术部位感染(SSI)目标性监测是在全院综合性监测的基础上开展的,其主要目的是降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实施目标性监测时,要把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确定好监测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选择手术类型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 该类手术的手术部位感染率相对高。 ② 有一定的手术量。 ③ 一旦感染,后果较严重。例如: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是高危人群,可能发生严重的不良后果,且为常见手术;关节置换术、子宫切除术为常见手术,可以成为比较标准;腹腔镜手术为医院开展数量最多的手术,约占手术量的一半以上。 综合分析,以上手术可以作为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对象。 手术监测类型不是一成不变的,至少每年进行评估一次,将病例数少、感染率低的手术排除,重新确定新的手术类型。 4、手术病人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原则? 药物于手术切皮前0.5~1小时内给予;依据国家公告的指引来选用药物种类;依据病人体重来调整使用的剂量;手术中视必要(考虑药物动力学)须追加抗生素;一般清洁切口手术,无高危因素不予使用抗菌物,需使用抗菌药的使用时间不超过24小时。 5、术中如何保持患者体温?基层医疗机构如何落实术中保温措施? 围手术期低体温是指患者的中心温度低于36℃。几乎所有使用全身麻醉的患者都会发生低体温。低体温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各个方面,导致机体防御能力降低,增加手术部位感染风险。术中应采取多种措施维待患者中心体温>36℃。 ① 研究发现,室内温度增加到26℃,可以减少患者中心温度下降。 ② 使用保温材料,单层保温材料如棉毯、手术铺巾等可以减少30%的热量散失,多层保温材料最多可减少50%热量散失。 ③ 使用循环温水床垫。 ④ 电阻加热(加热毯)与强力空气加热同样有效。 ⑤ 将冲洗液加热到37℃。⑥在麻醉诱导前可事先主动加热患者,更有利于维持围手术期正常体温。 基层医疗机构由于受硬件设备以及费用问题等限制,可根据实际条件,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温措施。参考如下: ① 术前1小时将室温调至26~28℃(手术人员进入后再降室温),尽量缩短皮肤消毒时间。 ② 如有恒温水毯,可在手术开始开启,温度调节30~4l℃,直到患者离开再关闭。 ③ 术中所需输注液体置于恒温箱保温37℃。 ④ 术野使用经温盐水浸泡过的0.9%氯化钠溶液纱布。 ⑤ 手术结束前半小时通知病房调好病室环境温度和床单位的保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