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有哪些变化?近日,中华医学会发布了《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以下简称《指南》),其重点更新了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时机、推荐方案和药物及诊治等内容,并提出全新的“艾滋病全程管理”理念。这些内容是一线中国医生用大量数据、实验证实的,同时也影响着近百万艾滋病患者。
中国人要有适合自己的诊疗指南 由于历史原因,很多艾滋病用药、治疗都没有中国本土临床数据支撑,诊疗是以国际、欧美用药指南为准,因人种、代谢差异等问题,中国人的用药并不完全与欧美一致。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李太生表示,“中国艾滋病患者不管是用药的药代动力学特点、还是用药反应、机会性感染的特点,与国外都不一样。2018版《指南》是基于中国人特点写的,组织了中国医疗和疾控专家联合写,在艾滋病的诊断方面提出了国际最新理念。”
2018版《指南》有哪些变化呢? 1、抗病毒治疗 例如我国2006版指南显示,部分艾滋病感染者需要每天服用2片复方新诺明预防机会性感染,然而越来越多的中国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患者服用1片的效果和2片相同,而且由于减量,副作用也随之变小。通过相关调查和数据搜集,最终2018版《指南》将用量改为每日1片。
依非伟伦用量由原来的600mg,改为:对于成年人,体重大于60kg的患者用药按照600mg/次,小于60kg则按照400mg/次。 2、艾滋病诊断
诊断方面,2018版指南显示,不需要等待抗体确认,只要患者进行初筛检查时显示阳性或者可疑,同时加上核酸定性或定量检测,就可以对患者进行诊断。 对于艾滋病期的诊断,只要患者确诊感染艾滋病,同时有超过1个月发热大于38°C、腹泻每日大于3次超过1个月等16项症状中的一种,即可确诊已进入艾滋病期。 3、艾滋病全程管理 李太生主任表示:“艾滋病之前是得了就死的传染病,现在已经属于慢性疾病,患者可以生存几十年。在2018版指南中,我们提出全程管理的理念,这也是2018版指南中最大的亮点。”
HIV感染的全程管理是指HIV感染者在确诊后,多学科合作团队为其提供的一种全程综合诊治和服务关怀管理模式。包括: 1.HIV感染的预防和早期诊断:包括应用暴露前预防(PrEP)和暴露后预防(PEP)、早期检测(包括提供核酸检测)、尽早启动HAART等。 2.机会性感染的诊治和预防。 3.个体化抗病毒治疗的启动和随访、服药的依从性教育和监督: 做好依从性教育再启动HAART(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即俗称的鸡尾酒疗法),根据患者病情、有无合并感染和肿瘤、基础疾病状况、依从性、病毒耐药特点等制定个性化方案;随访过程注意观察药物的长期不良反应;对特殊患者可采用简化治疗方案。 4.NAD(非艾滋病直接导致的疾病)筛查与处理:按照慢性病管理模式进行随访和管理,注意评估和筛查;随着艾滋病患者生存期的延长,把对老年综合征的评估纳入综合关怀内容之中。 5.社会心理综合关怀:为患者提供综合的关怀和服务,提供心理健康筛查和健康生活方式指导,提供舒缓医疗服务等。 “中国的艾滋病患者从出现症状到得出诊断结果,一般要到3个医院和4个以上的科室,用时平均2个月,诊断时间太长会耽误宝贵的治疗时间,而且如果患者已感染且未及时诊断,期间可能会传染其他人,所以艾滋病的防治和管理还有很多方面需要调整。”李太生主任指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