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当前主要问题和近期管理措施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缺乏足够重视,不同地区,等级医院之间差距较大;
多数医疗机构以事后点评为主,有待建立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的系统;
临床医师用药水平整体有待提高;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队伍建设不够健全;
微生物检验专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人员数量都需要加强;
临床药师人才数量不足,地区分布失衡;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量及使用强度逐年增加。
总结起来就是快速需求与实际能力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
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8]9号)
一、加快建设多学科抗菌药物管理和诊疗团队
充分发挥临床微生物检验在多学科抗菌药物管理中的作用
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建设
加强临床微生物检验人才培养
联合使用传统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检验方法,提高临床微生物检验能力(新方法和老方法同样重要)
积极引进临床微生物新技术、新项目
借助医联体建设,提高区域微生物检验的整体能力和水平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区域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心
加强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满足临床微生物的检验需求
二、继续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重点环节管理
专档管理:碳青霉烯类及替加环素等特殊级别药物、鼓励含酶抑制剂复合制剂专档管理;清理购用情况,查找薄弱环节。
目录调整,备案管理:优化品种品规结构;正确认识β-内酰胺类皮试;青霉素使用比例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国内青霉素用量极少)。
严格分级处方:合理授予不同岗位医师不同级别抗菌药物处方权;处方权限向临床一线医师倾斜;不能私自授予处方权。
规范使用:鼓励制订本机构路径、规范、指南;加强Ⅱ类切口用药;加强对二级和基层医院的培训;减少不合理预防使用和静脉输液。
三、加强儿童等重点人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加强监测和评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加强对儿童的监测体系,增加儿童医院数量;掌握各项指标数据,建立评价体系。
建立儿童医院门急诊和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监控制度:门急诊中呼吸道、肠道抗菌药物使用;住院中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管理。
提高儿童感染性疾病诊疗能力和水平:加强儿童感染性疾病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发挥临床药师作用、路径、规范、指南。
加强老年患者、孕产妇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针对老年人、孕产妇等重点人群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一步体现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信息化管理。
四、加强抗菌药物监测评价和公众宣传
建立监测结果定期通报制度,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网建设,对有关监测数据指标进行科学分析,将监测结果定期通报,每年度至少通报一次,对工作不力,问题突出的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和临床科室进行通报批评,对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或诫勉谈话。
加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宣传力度: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日常宣教,并建立定期宣传机制,每年与世界卫生组织同步开展“提高抗菌药物认识周”活动。充分利用各媒体,采取多种方式,请相关专业专家和管理人员介绍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细菌耐药知识,提高医务人员、社会公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认知度,实现控制自购药,减少自用药,杜绝无指征用药。
五、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阶段性评估工作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评估辖区内医疗机构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各项要求落实情况,于2018年11月底前完成评估,向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提交评估报告,适时对评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明确下一步提升管理水平的思路和方向。
评估内容:制订评估方案、明确评估要点、总结经验肯定成绩、分析问题提高水平。
展望:近年来抗菌药物的滥用导致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增多,新型抗菌药物研发速度已经远远跟不上细菌耐药性的获得,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已经不仅仅是临床医生所面临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需要多学科多部门的协作参与。特别是加强微生物室的建设、各级人员的宣传教育。通过医疗卫生、畜牧农等部门、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从而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产生,保障公众安全。
图文编辑:王小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