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12|回复: 10

[原创] 热消毒后的物品有什么依据表明已达到无害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17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从清洗流程改为先洗后消后,我科工作人员基本表示理解,可是对于消化道介入治疗后的器械,其清洗后能达到中水平消毒持怀疑态度。我有什么依据来说服他们,请大家提供,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2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没人回答,原以为可以获得帮助,可以有理有据地去说服他们以便更好地执行呢,有些遗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3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1# hapjx


这是制定政策的人做了科研得出的结论,记得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2004版出台时,我参加的培训班老师说过,为什么以前内镜消毒要20分钟,现在改为10分钟,就是卫生部组织专人进行科研得出结论:浸泡消毒合格时间是7--10分钟,所以就高不就低,一律规定为10分钟。这次的结论想必也是如此吧!因为出台规范,不可能把每个细节解释的那么详细。如果大家有疑问,你也可以反问他,那你有什么证据表明未达到无害化呢?当然,这样说就没有意思了。国家出台政策,参照执行就行了,至于疑问,我想国家在审核这些规范的时候一定会有人质疑,当然这个过程我们不需要去深究,也深究不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3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3# 沧海一粟

赞同沧海的观点,照着执行就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4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是这样,照规范执行即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4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1# hapjx


这是制定政策的人做了科研得出的结论,记得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2004版出台时,我参加的培训班老师说过,为什么以前内镜消毒要20分钟,现在改为10分钟,就是卫生部组织专人进行科研得出结 ...
沧海一粟 发表于 2009-8-23 09:38

同意沧海一粟老师的观点,这时前人进行科研得出结论,如果有疑义,你可以拿出进行新的科学论证依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4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规范中要求的,都是经过科学实验得出的结论,然后才在工作中执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5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1# hapjx


这是制定政策的人做了科研得出的结论,记得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2004版出台时,我参加的培训班老师说过,为什么以前内镜消毒要20分钟,现在改为10分钟,就是卫生部组织专人进行科研得出结 ...
沧海一粟 发表于 2009-8-23 09:38



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楼主不耻下问这个态度是正确的,大家不要说“执行就行了”这样的话!会很伤楼主积极向学的心的!论坛就是兄弟一起讨论问题、发表见解的地方,如果大家把疑问都放在心里,这样会对工作有帮助吗?大家为楼主设想一下,如果你自己有问题,别人不让你发问,不给你解答,你心里好过吗?将心比心,大家不要用什么“只管执行”的态度去对待好学的兄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5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舟舟 于 2009-8-25 10:33 编辑

1# hapjx


你的主题是“热消毒后的物品有什么依据表明已达到无害化?而内容又是“对于消化道介入治疗后的器械,其清洗后能达到中水平消毒的质疑”。1、消化道介入治疗后的器械清洗后应该按要求进行消毒。按要求进行消毒处理后,器械完全可以达到无害化。2、请问”对于消化道介入治疗后的器械,其清洗后能达到中水平消毒“的说法是在哪个规范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7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onmed 于 2009-8-27 12:00 编辑
自从清洗流程改为先洗后消后,我科工作人员基本表示理解,可是对于消化道介入治疗后的器械,其清洗后能达到中水平消毒持怀疑态度。我有什么依据来说服他们,请大家提供,谢谢!
hapjx 发表于 2009-8-17 21:38


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基本因素

    在消毒、灭菌的实施过程中,其效果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掌握和利用好这些因素,是保证消毒、灭菌效果的关键。一般来说,影响灭菌效果的基本因素可归纳为二大类:
    (A)即消毒、灭菌方法本身需要加以控制的剂量的内在因素及微生物;
    (B)待处理物体和环境的外在因素。

       1、处理剂量:
    处理剂量是强度和时间的乘积,化学法中指药物浓度;时间指所用处理方法对微生物的作用时间。一般,强度越高,微生物越易死亡;时间越长,微生物遭到杀灭的机率也越大。强度与时间是互补的,但强度有个最低极限,否则即使再延长作用时间也无杀菌作用;同样,由于受到微生物的死亡和灭菌作用的穿透所需时间的限制,作用时间的缩短也有一个极限。因此,在消毒灭菌过程中,必须明确并保证处理所需的强度与作用时间,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的灭菌效果。

       2、微生物因素:
     微生物种类不同,其对理化因子的抵抗力也不同;微生物污染程度越严重,导致消耗的强度增加、作用时间的延长、彼此重叠的微生物自身机械保护作用的加强、耐力强的个体随之增加,从而使消毒灭菌也就越困难。

       3、穿透条件:
灭菌过程中,理化因子必须接触到微生物本身才能起杀灭作用,不同的材料结构及包装方法,其穿透能力不同,所需穿透时间往往比杀灭微生物所需时间长得多。因此,消毒灭菌时,不仅要保证足够的穿透时间,还要为杀菌作用的穿透创造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7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舟舟 于 2009-8-27 15:25 编辑

1# hapjx

判断消毒、灭菌效果的依据参考GB/T 19974-2005 医疗标键(保健)产品灭菌 灭菌因子的特性及医疗器械灭菌工艺的设定 确认和常规控制通用要求


9 确认

9.1 总则。
    确认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设定在工艺定义(见第8 )基础上的灭菌工艺可以对灭菌装载有效实施及重复进行。确认由数个确定的阶段组成:安装鉴定、操作鉴定和性能鉴定。
进行安装鉴定是为了证明灭菌装置和任何辅助项目都是按照它们的规范提供和安装的。
进行操作鉴定是采用未卸载的设备或适当的测试材料证明装置达到了已定义灭菌工艺的能力(8)
    性能鉴定是一个确认的阶段,它采用产品去证明设备根据预设的条件连续运行并且此种工艺生产出的无菌产品符合规定的要求。

9.2 安装鉴定
9.3 操作鉴定
9.3.1   在操作鉴定之前,应确认所有用于监视、拉制、显示或记录设备(包括任何测试仪器)的校准状况(4.4)
9.3.2   操作鉴定应证明已安装的设备能够在规定的允差内实施定义的工艺(8.10)


9.4 性能鉴定
9.4.1  应设定产品进行灭菌的方式并形成文件,包括产品的方向。
9.4.2  用作性能鉴定的产品包装应与常规灭菌产品的一致。


9.5 确认的审查和批准
9.5.1 此行为的目的是对确认的数据进行审查和形成文件,以确认灭菌工艺合格并批准工艺规范。
9.5.2 在安装鉴定、操作鉴定和性能鉴定时收集或芹生:的信息应形成文件并检查是否合格(亦见4.14.2) 。检查的结果应形成文件。
9.5.3   应确认完整的过程说明,包括工艺参数和它们的允差。此工艺规范也应包括一个指定的用于特殊灭菌装载的单独灭菌工艺的一致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