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本帖最后由 静雨轩 于 2017-6-19 16:25 编辑
感染是由感染源和易感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这种相互作用被称为传播,通过病原体和宿主之间的接触发生。三种相互关联因素:病原体、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代表感染链,控制(预防)医院感染,攻击感染链最薄弱的地方通常是最有效的方法,所以根据病原体传播途径,采取隔离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宿主,在预防感染性疾病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温馨提示:如果感到文字太多,只要看这种颜色的重点部分就行。
(一)隔离感染源的方法 1.传染病人与普通病人严格分开安置。 2.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区/室安置。 3.感染病人与高度易感病人分别安置。 4.同种病原体感染病人可同住一室; 5.可疑特殊感染病人(包括可疑传染病人)应单间隔离。 6.根据疾病种类、病人病情、传染病病期分别安置病人。 7.成人与婴幼儿感染病人分别安置。
(二)阻断传播途径的方法 病原微生物可经多种途径传播,不同微生物传播方式不同,需采取不同的隔离措施。传播途径有5 种,包括空气、飞沫、接触、媒介、生物媒介(虫媒)。 1、空气传播:长期停留在空气中的含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颗粒(≤5μm )或含有传染因子的尘埃引起的病原微生物在空气当中播散可以被同病房的宿主吸入或播散到更远的距离。如果病人确诊或可疑感染了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结核、水痘、麻疹等,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要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预防,要采用以下隔离措施: (l)确诊或可疑感染病人应单间安置或负压病房; (2)无条件时,相同病原微生物感染病人可同住一室; (3)尽可能避免转移病人的和限制病人活动范围。必须运送时注意医务人员的防护;当病人病情允许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尽可能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4)加强通风设施和做好空气消毒。 2、飞沫传播:是一种近距离(一米以内)传播。传染源产生带有微生物的飞沫核(≥5μm )在空气中移行短距离后移植到宿主的上呼吸道而导致传播。如果病人确诊或可疑感染了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SARS 、百日咳、病毒性腮腺炎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飞沫传播隔离预防措施。 (1)病人之间、病人与探视者之间相隔空间在1 米以上; (2)自然通风,空气不需特殊的处理;(但是病区规范中要求: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时应进行空气消毒) (3)可疑或确诊传染病人安置在单人隔离病房; (4)无条件时相同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可同住一室; (5)当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体内物质有可能喷溅到面部时医务人员应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病情允许时病人也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 3 、接触传播:是医院感染医、患之间交叉感染的最重要的的传播途径,分为两类:( l)直接接触传播,即在没有外界因素参与下,易感宿主与感染或带菌者直接接触的一种传播途径。(2)间接触传播。即易感者通过接触了被污染的医疗设备、器械和日常生活用品而造成的传播。被污染的手在此种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对确诊或可疑感染了经接触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如胃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伤口感染等疾病,应在进行标准预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传播隔离预防。 (l)确诊或可疑病人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 (2)无条件时可将同种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安置于一室; (3)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减少不必要的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对其他病人和环境的污染。
(三)保护易感宿主的措施 保护易感宿主的措施可以采取: ( l )对易感宿主实施特殊保护性隔离措施,必要时对易感宿主实施预防性免疫注射。 (2 ) 免疫功能低下和危重病人与感染病人分开安置。 (3 )必要时根据不同的感染病人进行分组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