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64|回复: 6

[转帖] 如何培养和加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31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的孩子将来会生活在一个更多变化的社会,他们将会面对职场的激烈竞争,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免不了一生中遭遇情场失意,事业困境,生意败北 ……总有一天,我们要先我们的孩子而去,不如早点把世界交到他们手中。他的心理承受能力,直接关系到他的人生是否幸福。
  我们经常看到这种报道:一些青少年因父母的几句呵斥而离家出走;一些职员因工作环境中的些许不如意而愤然辞职;一些让人羡慕的“精英”与“天才”,却在轻微的挫折中陷入消沉中无法自拔,甚至爆发出攻击他人和自我毁灭的行为。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其根源都与心理承受力有关。
     一个心理承受力弱的孩子,会表现得退缩,耐性差,懦弱,焦虑和自卑,面对困难他缺乏坚持,面对自己不熟悉不擅长的领域,他宁可不做,因为不做就不会输。
  一个心理承受力强的孩子,情绪稳定,意志顽强,积极进取,他敢于冒险,乐于尝试新鲜陌生的领域,面对挫折和变化也能保持乐观,百折不挠,愈战愈勇。
  我们的孩子,将来会生活在一个更多变化更多风险的社会,他们的未来,将要面对竞争激烈的职场,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免不了遇上情场失意,事业困境,生意败北……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他人生是否幸福,事业是否成功。
  从小强化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父母给予孩子受益一生的珍贵礼物。
  儿童勇敢来自安全感人的勇敢多取决于他的安全感,安全感越充分,人就越乐于尝试冒险和挑战自我。对孩子而言,可以信赖的、能保护他的妈妈,或爸爸,或其他的重要养育者,是形成安全感的重要基石。所以,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最重要,最基本,最关键的是,在孩子人生之初,父母就要与孩子之间建立起健康亲密的依恋关系。
  对父母不依恋的孩子,首先丧失的是对父母的信任,进而丧失的就是探索世界的勇气。他们缺乏自信,面对挫折看不到自己的潜力,轻易放弃;他们总需要通过别人的关注和肯定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来获取“别人”,而不是“自己”对自己的关注。
  妈妈也应该停止对孩子不切实际的期望。妈妈就是孩子的天。如果孩子觉得自己不能让妈妈满意,这是具有毁灭性的心理负担。妈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为孩子每一天的进步而骄傲,而不是期待孩子比隔壁小明钢琴弹得好。永远不要横向比较自己的孩子 。但纵向比较是好的。告诉孩子“今天比昨天好,这次比上次强。”这样的推动才是孩子进步的阶梯。
  管理好孩子情绪才不怕挫折和困境  认识自己的情绪并管理自己的情绪,也能保持稳定的心境,这无疑是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基石。
  让孩子有一个畅通的情绪宣泄渠道。在孩子悲伤沮丧的时候,也让孩子尽情宣泄,就让他去哭个涕泪滂沱,而不是劝孩子“别哭别哭”,“男孩子不能哭”这样的话。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难过。”或者什么都别说也好,就抱着孩子。4、5岁以上已能够独处的孩子,给她空间和时间去消化自己的情绪,帮孩子轻轻带上门就好。
  在孩子爆发愤怒等强烈的负面情绪时,有技巧地让孩子发泄出来。比如阿宝被别人欺负得哭了,妈妈不许她还手打人,她很生气,开始砸周围的东西。妈妈先紧紧抱住她,这样可以限制她继续破坏,同时用尽量轻地声音在她耳边说“宝宝,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如果是别人那样对妈妈,妈妈也会很生气。”然后,“你把书扔坏了,那可是你最喜欢的书啊。”“我们去打枕头吧。”或者“也许你想画出自己生气的心情。”或者,“如果你想跟妈妈说说,妈妈在听。”
  而自我反省是另一种缓解压力的重要方式。发生在事件已经发生,心情基本平定的时候,这时候再回放事件,就能较理性,客观地看待分析;反省的另一层意义是,再一次经历当时的情绪波动,但脱离了“现场”,那么情绪压力再一次释放的同时也得到缓解。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6 收起 理由
星火 + 6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6-1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有体力承受能力,两者都需锻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1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适当而且适度的加强孩子的挫折教育是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的一种方法。
而野蛮其体魄,锻炼其精神,强化其技能,文明其道德,服务于社会,应是教育孩子必由之路。
可惜,现在难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谁都不是一帆风顺、万事如意的,都难免遇到一些困难和失败,甚至饱经风雨和坎坷。所以培养孩子受挫折能力的心理承受能力十分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12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谈如何教育孩子
怎样教育孩子呢?我们有许多人将教育推给学校,其实这是不合理的。“养不教,父之过。”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学校无可非议的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场所,但在学校孩子所学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知识文化方面的。而怎样做人,这个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却是从其父母、亲人平时的言谈举止中学来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成长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每一个孩子在其呱呱落地之初,如同一张白纸,纯洁而自然。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下,孩子慢慢长大。在成长的每一个瞬间,父母都在无时无刻地把自己的言行、习惯、品质传递给孩子。孩子没有选择的自由只能被动接受,无论所接受到的知识或准则是否正确,在这期间孩子还没有基本的评判标准,所以他们无法判断对与错。父母的言行在孩子眼里就是真理。
  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说得多而做得少,他们很清楚地懂得应该教会孩子什么,却并不知道应该怎样教会孩子。他们一般都只是片面的要求孩子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但在相当多的时候,他们呢自己也无法做到,也就是说他们要求孩子要学会或掌握的东西,他们自己却无法掌握或做得还很不够,甚至完全没有做到。所谓“身教重于言传”。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如果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应该认真检讨一下了,因为这样的父母在正常情况下是没法教育处优秀孩子的。因为孩子首先想到的是父母在这个问题上是怎么做的?怎么处理的?比如:你教育孩子要爱护环境卫生,讲求社会公德,不乱扔果皮,而自己在平时生活中却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经常推窗就把垃圾往楼下倒……试问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爱护环境吗?我想应该不会。假如有例外,那么这个孩子应该是接受了学校和社会的正面教育,那孩子又会如何看待言行不一的父母呢?久而久之与父母产生分歧、隔阂甚至反感也未可知。
  上帝所赋予每一个孩子平等的天赋。成长好比是站在同一起点的马拉松比赛。谁是最后的赢家,关键在过程。而这个过程控制的关键在父母,在家庭教育。“世上从来都没有不好的员工,只有不称职的领导者。”同样,世上没有不乖的孩子,只有不称职的父母。在这里,请大家不要与“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相混淆,而产生误会。当然,如果一定要放在一起讨论,我个人认为:不孝顺的孩子,归根结底也是父母教育的结果。(申明:我不是在此为不孝敬父母的人找借口。因为我从来不认为不孝是什么光明正大的行为,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为不孝的行为埋单,只是孩子成龙成蛇,父母的影响非常重要。)
  其先哲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难从。]故欲责人者,倘能先反求己,则容忍之心生而纠纷自少。教令既行而恩义不亏。至于[仙]‘[佛]云者,实亦未尝离此人身而得成就。特心境不同耳。但能敦伦尽分,天堂只在目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品行等无一不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古人尚知“言传身教,身体力行”。“课子课孙先课己,成仙成佛先成人”。教育孩子首先要从自身做起。
  教育孩子是每一个父母的义务和责任。可是,教育孩子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是我们天生所具备的才能。也不可能做了父母后就自然拥有了。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思考,找到更加合理、更加有利于孩子成长需要的方式方法。但孩子是唯一的,不可复制和替代的。每一个孩子都有着不同的性格和才能。我们不可能把每个孩子都按照同一种方法来教育,这样会扼杀孩子的生命力及创造力。因此,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要求家长必须清楚地了解和掌握自己孩子的个性特征及兴趣爱好。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孩子的个性,我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文静、听话的乖宝宝。他们遇到事情往往胆小,缺少主见,依赖性比较强,但因为性格内向,他们极少发表个人观点,表面随和,听话,很少哭闹。是人们通常认为好带的宝宝。
  另一类宝宝相对活泼,个性鲜明,极有主见,要强,往往坚持己见,不听劝阻。他们好动,好奇心重,常常以大声哭闹来表达对不同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抗议。通常人们都会觉得这类宝宝不听话,难伺候。
  但是个性不能决定聪明与否。一般情况下,人们会认为好动,反应速度快的宝宝更聪明。其实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因为,反应快只能说明他的动作协调能力好,而不能说明他的思维能力也好。所以,不论哪一类宝宝,他们都是聪明的。
  所以,对于孩子我们不能主观地去评价他的幼劣,好坏。我们不可以按照我们的观点去剖析孩子的世界。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好恶、兴趣……对于这些,我不赞成父母强行把自己的观点传递给孩子。要孩子听话首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
  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等等一旦形成就很难再改变。我们不可能拿孩子来做实验,我们经不起这样的折腾,这会让我们和孩子都身心疲惫。正是这样的唯一与不可复制,让我们不可能采用一层不变的方式教育孩子。也正因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漫长又充满了变数,所以使得人们对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问题自古至今都在不停地探索与实践。永无止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2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5# 炫影
亲子关系的十个基本要诀:1、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
                         2、一个人不能控制另外一个人
                        3、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
                        4、孩子的学习来自家长的行为和情绪,而不是家长的指令
                        5、所有行为必有其正面动机
                        6、有更好的方法,每个人定会追随
                         7、凡事总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
                        8、成长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9、应该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替代孩子成长
                        10、“爱”不可以作为筹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30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孩子真的需要锻炼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帖子。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