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14|回复: 10

[转帖] 微生物研究罕见爆发!8天,3大期刊,10篇重磅文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12 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微生物研究罕见爆发!8天,3大期刊,10篇重磅文章!(Science、Nature、Cell)

来源:热心肠先生 2015-11-11 17:20





来源:热心肠先生

作者:Mr.Gut

转载请联系原文作者:lanch@biomed.tsinghua.edu.cn

6+1+2+1=10,十发最新进展,发发精彩,让人应接不暇!今天,就让笔者把它们介绍给你:

第一发:《科学》杂志——美国科学家要搞钱,发起“联合微生物组研究计划”

时间:10月28日 | DOI:10.1126/science.aac8480

美国48个科学家联合在《科学》杂志发文,要发起“联合微生物组计划”,以研究和驾驭地球上的微生物。

这文章是写给美国政府和奥巴马看的(中国人也曾经这么干过,不过美国人是先跟白宫开完会再发的文章,中国科学家当年有点像是曲线向国家提科学建议),他们希望美国政府能够在“脑科学”和“精准医疗”两大科学计划后,掏银子支持“联合微生物组计划”。

这银子,恐怕少则要几亿美金,多则要几十亿美金,雄心勃勃的美国科学家真任性!

话说,美国人欠中国人很多钱,但人家在科学研究上真是舍得花钱啊!

第二发:《自然》杂志——微生物是无国界的,呼吁美国人别自己搞!





时间:10月28日 | DOI:10.1038/526631a

美国人要搞那么多银子研究微生物,提前打探到消息的中国和德国科学家心里着急了,于是去“策反”了美国夏威夷大学的一个教授。他们很快写了一篇篇幅更长、图片更多更漂亮、格局也更大的文章,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他们说,光美国一家搞怎么行,要搞全世界来一起搞!

知识分子说话真(yě)有(jiǎng)艺(zhèng)术(zhì),这句话必须手工点赞:“Earth's biome is not defined by national borders, and efforts tounlock its secrets should go global”。

意译一下就是:美国的亲们,地球上的生物是没有国界的,你们不要自己去揭开它们的秘密,要带我们一起玩!

真值得点赞,也要为美国夏威夷大学的教授同志点个赞,国际合作意识真不错。不过奇了怪了,日本同志跑哪去了?

第三发:《自然》杂志——肠道寄生虫和微生物是一伙的?






时间:11月04日 |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Contributes to the Ability of Helminths to Modulate Allergic Inflammation

说实话,Conspire这单词挺魔性,热心肠先生英文底子差,拿不准它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就任性翻译说“寄生虫和微生物是一伙的”。这《自然》杂志里的简短介绍,说的是细胞杂志子刊《免疫力》里,瑞士科学家发现的魔性故事。

其中,最让我震惊的是:感染了寄生虫的老鼠,它们的肠道微生物“更健康”;把它们和吃了抗生素的老鼠(肠道微生物基本死光光了)养在一起,更健康的肠道微生物会“传染”给后者(它们会互相吃便便),就不容易得过敏;而如果后者跟没有感染寄生虫的老鼠养在一起,更容易过敏!

一个字,魔性!

科学家还设计了N个实验,有几个重大发现,感兴趣的人可以自己看看。

话说,热心肠先生刚写过《吃寄生虫能治病?又来涨知识吧!》,很简要提到过寄生虫和肠道微生物的密切关系。现在,科学家们正在揭开这些“同伙们”是怎样分工协作、和谐共处的,又到底是怎么促进我们更健康的!更多进展,拭目以待吧。

第四发:自然网站——疯狂的绦虫在人体内变成了肿瘤





时间:11月04日 | 网址:The tapeworm that turned into a tumour

说到寄生虫,11月4日自然网站介绍了《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的一个惊人发现:在免疫系统基本已崩溃的一个艾滋病人体内,发现肺部和淋巴结中有类似人类肿瘤的组织生长,但这些“肿瘤”中,癌变的细胞居然来自于一种绦虫!(友情提示:绦,读tāo,别读dí,高考能少扣3分。)

这是一个被众多媒体误解误读的研究,很多媒体说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了寄生虫能传染癌症,而笔者极不认同,我的解读是:

这是一个免疫系统基本崩溃后(因为艾滋病发病),人的身体是怎么任虫宰割被无情吞噬的故事。

寄生虫、微生物和人本来是要和谐共处的,平衡状态互利互惠,但人自己不争气(感染HIV破坏自己的免疫系统),或者随时都想着消灭寄生虫和微生物,结果可能是它们赢,而不是人赢!

So,怎样才能三赢呢?

第五发:《细胞》杂志——推荐必看新书Follow your gut





时间:11月05日 | A Gut Feeling about You

读过热心肠先生的《35张图,看懂肠道和大脑的魔性关系,绝对涨知识!》的人可能对上面这图有印象,这就是《细胞》杂志推荐的新书Follow your gut的封面。

这书名就很吸引我,于是第一眼看到就准备马上去买电子书。买的时候,居然要填美国的地址、邮编等一大堆我搞不定的信息,折腾了我一天,不过还好最终买到了。

这可是热心肠先生买的第一本英文电子书!(惭愧啊惭愧,热心肠先生读书少,就这么暴露了。)

书购于10月16日,当天我就读完了,还没来得及推荐给读者们,《细胞》杂志给推荐了,弥补了我的过失和遗憾,今天我郑重推荐:中国关注肠道微生物的人一定要看一看!

电子书不贵,6.99美金,值!

第六发:《科学》杂志——双歧杆菌帮助抗癌!







时间:11月05日 | DOI:10.1126/science.aac4255

不知道这篇重磅文章,有没有让一些做双歧杆菌的公司老板睡不着觉,这绝对是重大利好。

翻译标题就能知道这论文为什么能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共生的双歧杆菌提高抗肿瘤免疫力,并且促进抗PD-L1肿瘤免疫疗法的效果!

PD-L1是啥,学生物和医学的人都应该懂,其他人可以不懂。所以,细的我不展开说了,简单说这篇论文,就是双歧杆菌能帮助抗癌。

不过,业界(包括热心肠先生的公司)还是不要高兴得太早,这目前只是在老鼠身上的实验结果,人身上是不是这样,且慢且慢,别着急激动,别着急宣传。

当然,热心肠先生友(mài)情(lì)提(tuī)醒(xiāo),肠道里双歧杆菌多一点,还是能很任性促进健康的。

第七发:《科学》杂志——抗肿瘤免疫疗法就是要靠细菌帮忙!






时间:11月05日 | DOI:10.1126/science.aad1329

来,让热心肠先生又翻译下这个魔性标题:针对CTLA-4的抗肿瘤免疫疗法要依靠肠道微生物。

科学家们的发现其实更魔性,比如:如果得了某种癌症的老鼠肠道里没有细菌(如用抗生素干掉它们),针对CTLA-4的抗癌药无效;反之,如果有某些拟杆菌在,抗癌药就有效!

这发现绝对震撼业界是不是?更多实验结果,感兴趣的人应该好好去看看全文。

我觉得这下,搞抗癌药的人也要睡不着觉了吧?

我宣布:微生物相关研究,正式成为抗击癌症的前沿研究。哈哈,请容许我得瑟一下。

以下是隔空喊话:

菠萝,下次你回国,我们会有更多话题了!

呃(⊙o⊙)…菠萝是谁?看我今天第二次郑重推荐的好书就知道了:



第八发:《科学》杂志——评述:微生物助力癌症药物





时间:11月06日 | DOI:10.1126/science.350.6261.614

上面这第六和第七发,着实会让研究、临床、产业的人睡不着觉的,就如《科学》杂志评论的,这似乎是不太有联系的事,但就这么魔性发生了。

在笔者看来:

做癌症基础研究的人,要越来越多考虑微生物的角色;

做临床的人,可以开始尝试微生物制剂和抗癌药的联用疗法(虽然还没有被审批通过的案例);

做产业的人,可以多想想开发更靠谱调节微生态的产品。

总之一句话,大家都加油吧!

第九发:《科学》杂志——了解微生物性状,才可以了解更多





时间:11月06日 | DOI:10.1126/science.aac9323

这一发和第十发,都与微生物生态学相关。

呃(⊙o⊙)…生态学,戳到热心肠先生的弱项和痛点了,我基本不懂,不过还是硬着头皮介绍下:第九发是一篇综述,说的是从系统进化的角度,怎么来看微生物的性状。关于性状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微生物多样性、生态组成以及微生物和环境的关系。

这篇论文说了一个挺魔性的事实:

我们在研究人和其他很多生物的时候,性状(比如人是男是女、身高、体重、肤色、饮食习惯等等)是先掌握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以后,开始破解基因密码,再将基因跟性状联合起来研究;

但我们对某些微生物的研究是倒着来的,我们可能先破译了它们的基因,但对它们的性状却不甚了解。所以,微观的基因和宏观的性状相结合,我们才可能对某一种微生物、某一个微生物生态圈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十发:《科学》杂志——新微生物生态学横空出世





时间:11月06日 | DOI:10.1126/science.aad2602

《科学》杂志真狠,牛气论文成对成对出,上面关于肿瘤免疫疗法的文章是,这关于微生物生态学的文章也是。

这篇探讨的是微生物之间是怎么交流连接、相互竞争并保持相对稳定的。

生态学原理、公式、图表,热心肠先生是一概看不太懂,大概能理解全新的微生物生态学,恐怕也要成为微生物研究的热门方向!其他内容,我就不造次多介绍和评论了,感兴趣的人去看《科学》原文吧。

呃(⊙o⊙)…来一条分割线

下面用我看到第六、第七、第八发文章时,内心里涌起来的一些想法作为结尾:

中国科学家,在肠道微生物研究刚开始热起来的时候就参与研究了。华大基因的微生物研究组、上海交大赵立平教授研究组等必须值得点赞,2010年开始,他们在顶级杂志上发表的N篇文章,证明了中国人的实力。

但2014年以后,来自中国的研究似乎有点停滞不前:

或者是继续机械地从医院收集临床病人(中国病人多)的样本,然后去测测序,看病人肠道和其他部位的细菌发生了什么变化;

或者是停留在吃什么东西(比如中药)长什么菌伤什么菌的非开创性研究上;

或者是在一些研究中下结论过于武断,研究严谨性受到质疑。

而放眼全球,类似于上面第六、第七发这样,将微生物研究与癌症免疫疗法结合在一起的开创性、原创性研究此起彼伏,精彩不断。

从人才和团队的工作看,美国的JeffreyI.Gordon、Rob Knight、Elaine Y. Hsiao、Peter J. Turnbaugh等科学家和团队,在拓展新方法和新技术、做出新发现的路上持续领先,高水平学术论文源源不断。也正因如此,他们有足够的底气和能力来发起“联合微生物计划”,但中国科学家整体准备好了么?

来源:热心肠先生

作者:Mr.Gut
贡献排行榜:
发表于 2015-11-12 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做医学研究需要大量经费,其实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期待更多的医学研究开展,期待更多研究成果问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2 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的报道真及时,谢谢!涨知识,开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2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的分享,很涨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2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微生物研究罕见爆发!8天,3大期刊,10篇重磅文章!微生物设计的范围很广,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2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老师!期盼更多的科学家关注“微生物研究”,提高人类生存质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2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老师一直这么无私的分享最前沿的微生物学研究报道,谢谢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2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的分享,有补充新能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2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计划,早日成功,造福人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2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老师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9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中的一些翻译诙谐幽默,看的过程中不禁笑出来,感谢老师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帖子。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