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98|回复: 1

[转帖] 中国医生眼中的埃博拉疫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6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中国医生眼中的埃博拉疫区                                                                                 2015-02-06 15:38:01来源:健康时报
       阅读提要:新闻背景:1月29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宣布埃博拉疫情进入“终结流行”阶段。最新的埃博拉疫情报告,自去年6月29日以来,受埃博拉疫情影响最严重的西非3国每周新增病例数首次低于100例
20150206034851509.jpg

(健康时报记者 叶正兴 黄夏歆)埃博拉疫情终于降温了。抗击埃博拉这场战役,打得并不容易。从去年8月初,国家卫计委第一时间派出公共卫生专家赶赴西非疫区,随后一批批医疗救援人员也陆续赶赴疫区。如今,半年多过去,尽管埃博拉的全球阻击基本告一段落,但回忆起曾经在异国他乡参与疾病阻击的经历,从“战场”中走来的医生们仍然感怀不已。

第一个接触埃博拉患者的中国医生

秦恩强:解放军302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第一批援塞医疗队成员。

赴非时间:2014年9月16日~11月22日,弗里敦,塞拉利昂

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使得身边许多人谈埃博拉色变,尽管之前一直从事传染病临床研究,也参加过SARS、甲流等危机传染病的防控救治工作,对于只在文献中见过的埃博拉病毒,秦恩强心里也没有一点底。

“大家熟知的SARS,死亡率也就10%左右,但感染埃博拉病毒,死亡率可高达90%。”怀着对埃博拉的些许未知的恐惧,9月16日秦恩强跟随302医院医疗救援队前往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在抵达弗里敦隆吉机场后,沿着土路一路颠簸,秦恩强和医院30多名医护人员傍晚时分到达驻地。

“一到驻地先救人?根本不可能!”传染病医院需要具备污染区、潜在污染区、清洁区等区域以保证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而作为综合医院的中塞友好医院完全达不到这一要求。在秦恩强建议下,302医院医疗救援队在塞拉利昂开展的第一项工作不是救人,而是先改造中塞友好医院。

历时半月改造完成后,10月1日,秦恩强带着两名中国护士以及一名塞方当地护士进入了病区,成为中国官方派出的第一批接触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的医生。

“穿,有13道流程;脱,则多达23道。”秦恩强说,埃博拉病毒隔离防护要求达到四级,较SARS还高一级,因此穿戴防护服的流程更加严格。他们所穿的防护用品共11件,有防护服、防护口罩、护目镜、隔离衣、手套、防水雨靴等。

第一次接诊埃博拉病人时,秦恩强小心翼翼,心中也有些紧张,严格与病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在病房内平均温度高达32℃的高温潮湿条件下,穿着厚达3层防护服,一次连续接诊的时间就要一个半小时。每一阶段接诊结束,脱下口罩和护目镜时,身体都出汗到几乎虚脱。可每一次穿脱,他们还是要按照安全流程完成。

接诊第一天,302医院医疗队共接诊7名病人,最小的8岁,最大的28岁。

谈起第一天接诊的8岁小男孩,秦恩强的声音变得有些低沉,“他当时强打着精神和我交流,遗憾的是,三天后他还是去世了。他是我们到疫区后,见过的第一个死去的埃博拉病人,当时心中产生了非常大的压力。”

随着工作的展开,流程越来越熟悉后,302医院的医生们也越来越有信心,和病患的距离由之前的保持1米远,缩短到几十厘米,最后到能给他们喂水喂药。

在救护初期,病房管理的难度超出了秦恩强的想象:“在国内可以很容易做到一病人一标签一张床,但在那里却是一大难题。”当地比较贫穷,很少有人家里有床,大多习惯睡地上,因为比较凉快,病人也习惯随处躺。这给查房造成了很大困难,一轮问诊下来十分辛苦。

“怎么等了两三天了,还不让我们抽血化验?”怒火中烧的病人们,集体冲进病区抗议,医生和护士不得不紧急撤离。这是发生在治疗初期的一次冲突。

这样的场景并不鲜见,人的生存本能让他们没有更多等待的耐心。

抽血在当地必须由专门机构人员派人进行,而秦恩强一行人最初并不知道这个规矩,一时调不来抽血人员,病人们在门诊等待两三天还没抽上血,于是向医生抗议。后来,经医疗部门协调,调派3名抽血人员驻扎医院,问题才解决。

“埃博拉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你看不到敌人在哪,只能孤军奋战。”在疫区两个月的时间里,秦恩强和302医院医疗队一共收治274名病人,其中有145名埃博拉患者,86人死亡。

20150206040158835.jpg

    中国医生眼中的埃博拉疫区

“Ebola is real”(埃博拉是真的)

王凌航: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中心副主任医师,卫计委派驻几内亚第三批援非公共卫生专家组成员,擅长传染性疾病诊治。

赴非时间:2014年9月19日~10月20日,科纳克里,几内亚

前往疫区的行程并不顺利。“当时遇到法航罢工,我们不得已借道迪拜、卡萨布兰卡,经过了两次转机。”王凌航介绍,埃博拉疫情爆发后,很多国家都暂时中断了通往西非的航线,历时24个小时,跨越亚、欧、非三大洲,辗转了3段航程,他们才终于到达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

“天空很蓝,但遍地都是垃圾,卫生状况很差。”这是王凌航对几内亚环境最初的印象。

也许是宗教原因,或是对埃博拉不了解,当地人表现得十分平静,并无想象中的恐慌。“当地宣传还停留在Ebola is real(埃博拉是真的)的阶段,很多人甚至还不相信埃博拉是真的。疫情爆发初期,很多当地人以为这是上帝对人们的一种惩罚,不相信死亡是病毒引起。”

针对这一情况,王凌航这批专家到来后的任务之一,就是给当地人进行社会动员——向当地公共卫生相关人员做埃博拉联防联控的培训,再由社区培训员给当地居民做科普。

“如果从基本繁殖指数R0值(数字越大传播力越强)来看,埃博拉的R0值是1~2,SARS是3~4,而麻疹可达到18。”王凌航表示,埃博拉致死力比较高,但传播力其实较低。

埃博拉传播方式主要是接触传播,如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污染物才会感染,而SARS这样的呼吸道疾病通过飞沫就可感染。

因此,埃博拉疫区见面流行一个口号:shaking is not necessary, smiling and nodding is enough(握手是不必要的,微笑和点头就够了)。不发生肢体接触,注意手卫生,成为防治埃博拉感染的两条最重要防护原则。当地人见面已不再握手,而是穿着长袖衣服相互用胳膊肘碰一下,称之为“埃博拉式握手”。

在埃博拉疫区里,葬礼是病毒传染最容易发生的场合。

当地对葬礼仪式很重视。据王凌航介绍,尸体下葬前会停留三天,以便亲友们能抚摸尸体,亲吻死者的额头等。如果有亲戚死了,都会不远千里参加葬礼,与死者告别,这都大大增加了病毒传播的概率,“塞拉利昂、几内亚、利比里亚三国交界处,埃博拉传播很厉害,主要就是因为参加葬礼导致和尸体接触,亲吻额头……,参加完葬礼回到原先地方,就造成传播。”

“在防控疫情时如果不尊重当地风俗,会引发当地百姓的强烈反抗和威胁,易酿成惨剧。”王凌航介绍,在他们刚到几内亚的前一天时,就得知有7名国际红十字会队员到乡村去做宣传教育时,因直接埋葬埃博拉患者尸体,而不被当地居民理解,惨遭割喉。在不妨碍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帮助死者实施安全埋葬对控制疫情尤为重要。

贫穷和谣言——阻碍埃博拉防控的最大障碍

刘东磊: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预防所流行病学专家,卫计委派驻几内亚第三批援非公共卫生专家组成员,擅长传染病流行病学。

赴非时间:2014年9月19日~10月20日,科纳克里,几内亚

科纳克里虽是几内亚的首都,可绝大部分当地人却都很贫穷。“一般有工作的人,月薪折合人民币不到700元,他们很珍惜工作的机会。”食不果腹,贫困落后,是刘东磊对当地人最深的印象。

刘东磊介绍,埃博拉防控工作开展起来后,大部分场所都加强了监测要求,一旦发现发热情况,就不被允许再来上班。这样,很多人很可能因此失掉工作,“为保住工作,他们会隐瞒自己发热和其他不适症状,这也是局部常常出现小范围疫情传播的原因。”

几内亚铁矿石资源发达,地质很硬,很难种植庄稼作物。当地人一般一天只吃两顿饭,每顿饭都是米饭浇咖喱汁,除此之外,很难再有别的东西可吃了,大多数人都营养不良。

尽管几内***带水果较多,有香蕉、菠萝、西瓜和牛油果等,但因价格昂贵,当地人很少有人买得起。

目前国际流行病学研究认为,果蝠是埃博拉病毒可能性较大的自然宿主,它们会携带病毒,传染给人类或动物,“正因为太穷,为了生存,很多人会进入森林里找吃的,这也增加了他们接触野外果蝠暴露的机会。”

除了食物的缺乏,市政用电也很受限。“晚上都是没电的,很多居民家里都不用电,当地人用不起,市政电力也负荷不了”,刘东磊介绍起科纳克里当地的用电情况,“我们开半天会,能停电十几次,大家都已经习惯了,每次停电时间短的话十几秒,长的话要5、6分钟。”

刘东磊和其他几位专家,每周有三天需要在WHO驻几内亚办事处参加会议,这是一个由WHO、联合国儿基会(UNICEF)、世界粮食计划署(WFP)、美国疾控中心(CDC)、无国界医生组织(MSF)等成立的亚区域埃博拉疫情协作中心(SEOCC)的实时连线会议,每个国家一一汇报各国情况。

刘东磊及同行的专家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当地医生数量非常少,相当于中国十分之一都不到,很大的一片区域竟一个医生都没有,传染病防控体系几近空白。

因此,完全依靠医疗机构的就医患者数量来统计的传染病数据,并不足以反映真实的疫情发展状况。

当地有关部门逐门逐户进行主动搜索,寻找藏病于民间的病人时,疫情又出现明显上升。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刘东磊离开几内亚,当地的发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丝毫没有看到下降的拐点。

在几内亚,尤其是在比较偏远的地方,老百姓中还是有一些谣言和不科学的言论。有人认为埃博拉不是一种病毒,而是某种化学药物引起的;还有人说治疗埃博拉的药物有毒,就是让服了药的人死亡,这样传染源就会消失。

刘东磊介绍,当地民众文化水平很低,因此,埃博拉防控宣传的广告牌用词很少,但很明确,比如“要勤洗手”,“当你觉得不舒服,一定要到医院”等。为增加宣传的效果,很多防控埃博拉的材料被翻译成当地土著语言,以大喇叭广播的方式开车深入到地方社区去让人们了解。

遗憾的是,宣传的效果其实并不明显。

“当地人对生死看得比较淡”,刘东磊说,当地人口的平均年龄是18岁,60岁以上人口只占不到5%,15岁以下则占45%以上,大部分是年轻的小孩。

因为贫穷,传染病在当地横行,比如艾滋病,人群阳性率达1.7%,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其次是疟疾,原发病人有几十万,不同地区死于疟疾的多达上万人,少的也有大几千人。另外,还有合并感染肺结核,发病率也很高,“归根到底还是穷,没有一个完善的传染病防控机构。”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当地人慢慢开始恢复自己正常的生活,“在那里,年轻的小孩个子都很高,但因营养差都很瘦,几乎所有男孩的梦想都是足球,所有女孩的梦想都是模特。”
       凡标注来源为“健康时报”或“健康时报网”的稿件均属健康时报社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010-65369672

信源地址:http://www.jksb.com.cn/html/news/headlines/2015/0206/5325.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2-7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看到了报道,为他们的付出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