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公告区+ 发布

01-03 17:36
01-03 09:00
01-02 17:30
01-02 11:15
查看: 935|回复: 3

离艾滋病最近的医护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2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离艾滋病最近的医护们
                                   文章来源:“医学界杂志”微信号  2014-12-2 9:27:08
       很多年过去了,张仁芳主任还记得她刚到艾滋病感染科轮转的第一天。

  那是1999年的夏天。那时,国内还没有治疗艾滋病的抗病毒药,所有住院的患者,基本上都没有出院的可能。张仁芳和科室里的其他老师一样,穿上了厚厚的隔离衣,手套、口罩全副武装。尽管之前早就有所耳闻,但她刚进艾滋病病房时,还是惊呆了:这不同于她以往见过的任何一个病房,所有窗帘都被拉得严实,见不到窗外的一丝风景,病人干枯地躺在床上,脸上毫无生气。

  而今天,再走进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内设“上海市艾滋病诊疗中心”),你很难相信这是上海唯一开展艾滋病患者手术的医院。在这个占地33公顷的花园式院区,平坦宽阔的草坪上,病人们携着家属三三两两散着步,受到外来者刺探的目光时,也表情平和地直视过去。他们看上去苍白而虚弱,却并不愤怒,也不绝望,在冬日暖洋洋的阳光底下,他们像普通病人,享受着术后倍显珍贵的康复,闲适而自在地漫步园区。

  “现在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了。”张仁芳主任笑道,“十五年里,我们有了抗病毒药,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期延长了,对各种机会性感染也有了很规范的诊疗流程。”张主任甚至觉得,现在艾滋病感染科的医生,工作和其他科室的医生并没有什么不同:常规查房不需戴手套,病人可以开开心心出院,还能经常收到病人“康复”后送来的锦旗。

  真的没什么不同吗?在12.1世界艾滋病日的前夕,《医学界》带着这个问题走进了这个离艾滋病最近的医院。
张仁芳主任回忆起自己接手的最惊险的一位患者,仍心有余悸。

  “那是一位发热的患者,我们收治后,护士给他打了一针。由于是刚入院的患者,又是刚得知自己被感染的一个年轻小伙子,我们的护士比较担心,打完针又跑去看他。”

  病床却空了,洗手间被反锁。护士敲了几下门,察觉到一些不对劲的声响,从门上的百叶窗望下去——发现地上全是鲜血!

  “不好了!病人自杀了!”护士惊呼起来。

  科里的医护人员马上赶来。好在其中一位患者是部队出身的,身手不错,用两把剪刀把门撬开了。而门内的情况让人惨不忍睹:病人的手臂上遍布了刀痕,脖子上也割开了很长一道口子,同时一边哭着一边用头不断撞墙。

  “到处都是血,病人还在哭着,情绪很不稳定。我们医生护士,大部分都是小姑娘,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一时间都手足无措。”张主任回忆道。后来是在全副武装的保安和麻醉医生的帮助下,将患者静脉麻醉了,再进行抢救。“那次真是太惊险了!”

  张医生介绍说,入院的病人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刚知道自己病情的,这类病人往往很恐慌、很焦虑,另一种则是老病人,对艾滋病有了比较理性的认知,对自己的病情也接受了,而这类病人往往很温和,容易相处。

  最可爱的病患

  与外界对艾滋病患者的看法完全不一样,在护士小瑜眼里,再也没有比自己科室的患者更可爱的病人了。随着艾滋病生存期的延长,科室里的病人们进进出出,到最后大家都成了老熟人。许多病友再入院见面,都能叫得出名字,病友之间还建了朋友圈,一起分享用药心得。而这些过了心理调适期的患者,对医生和护士,更是非常地友好真诚。

  刚入科时,有次小瑜要为一位患者拔输液针头,突然发现治疗小推车上的手套没了,当时想,再跑去拿手套戴有些麻烦,就直接用手拔了。患者手背处有些渗血,小瑜便想用棉球压一压。患者却急忙阻止了她:“不用你来不用你来,万一感染了就不好了!”最后患者让隔壁床的病友帮忙了。

  “他们比我还担心,怕我被感染了。”小瑜感叹道。“这些患者他们是真的关心我们。有时候看我们心情不好了,还会逗我们开心。可能是由于外界的不理解,他们许多话都只能闷着,所以对着医护,都特别有倾诉的需求。不管他们在外面是怎样的性格,到了这里,或多或少都会变成话唠。”

  和其他医院一样,公卫中心的医护们每年也会发生一些职业暴露的情况。十天前小瑜在给一位艾滋病患者扎针时,不小心划伤了自己的手。由于医院在8小时内就为她安排了药物阻断治疗,所以小瑜并不担心自己会被感染(24小时内及时服药可有效阻断感染)。只是她没想到,一般人阻断药物的副反应都比较轻微,她却很敏感,用药前三天,呕吐、腹泻等强烈的胃肠道反应让她根本吃不下一点东西。

  “吃什么都吐,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怀孕了。说实在的,发生如此严重的副作用,专家们都说是极少数的,但我运气不好,撞上了……”

  现在身体已经逐渐恢复过来的小瑜回忆起自己刚开始用药的那段经历,笑道:“一些患者知道我发生职业暴露后,都为我打气。平时患者之间都会互相提醒用药。现在一到时间,他们也会短信我:哎!该吃药了(阻断用药需维持28天)。我们的患者,真是非常可爱的一群人啊。”

  最无奈的接诊

  和小瑜一样,医生们也都觉得科里的患者容易相处。张仁芳主任为此笑着解释:“我们接诊的不少患者都是从其他医院转过来的,有些患者可能在外面被许多医院婉拒了,才找来我们医院,所以一旦被收治入院,他们首先就会有一种感恩的心理,对医生护士的态度都会特别好。所以我们这里的医患关系,会比一般医院和谐哦。”

  但同时,科里的宋炜医生却有另一层无奈的感悟。

  “虽然现在社会对艾滋病的认识和理解比以前好了很多,但许多人、甚至医务工作者,还是无法完全摘下有色眼镜。我们接诊的许多患者,他们并不是因为艾滋病和相关的机会性感染才入住的,而是很多其他学科的疾病,比如心内科的,比如内分泌科的,而他们发病时找到其他医院,却因‘没有床位’、‘没有诊疗条件’等种种托辞无法得到应有的诊治,最后来到传染病医院。”说到这里,宋炜医生有些哭笑不得:“可是这些病的诊治并不是我们的专长,我们医院并没有这样的分科,往往需要找外院的专家来会诊,这就让诊疗过程变得很复杂。”

  而最无奈的,是一些车祸、心梗的急诊患者,由于转诊而未能得到及时的抢救,在转诊的途中,就离世了。

  “什么时候,我们能像国外那样,艾滋病患者能和其他患者在同一家医院、同一间病房里接受治疗,这样,我们的艾滋病宣教才算做到位了。”

  穿着最“保守”的医院

  作为一个传染病医院,到底还是有些与众不同的“军规”:不能穿露趾凉鞋,不能穿裙子——因为难免会磕到、碰到皮肤,在这里,一些小细节的不注意都有可能带来HIV职业暴露的风险。

  而在艾滋病科打拼多年的医护们,也摸索出了一套最大限度保护自己的诊疗与护理方式。如护士们每天用的小推车就与其他医院不同,在车头多了一个花泥土,输液后针头不必再插回输液袋上,可直接扎到花泥土里,避免了误伤自己的几率。
而这里的医护们,尽管穿着最保守,思想上却最新潮:在“恐艾”心理蔓延的时候,他们最先伸出了手给予救治;在有“同志运动”之前,他们率先接纳了这个群体并给予安慰;他们不忌惮吸毒的患者,他们同情被孤立的患者,他们对所有患者一视同仁。

  另一方面,友善的医患关系,费用减免的抗病毒药物,使这里的医生们更接近纯粹行医。张仁芳主任笑道:“常常有患者出院时对我们再三道谢,说谢谢医生、谢谢护士。我就对他们说,不用谢我们,其实我们只能陪你们走一小段路而已,艾滋病的治疗是终身的,你们出院后还是要按时吃药、按时随访,学会自己陪伴自己、战胜自己。”
信源地址:http://www.yywsb.com/article/201412/1196028.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2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友善的医患关系,费用减免的抗病毒药物,使这里的医生们更接近纯粹行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2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时候,我们能像国外那样,艾滋病患者能和其他患者在同一家医院、同一间病房里接受治疗,这样,我们的艾滋病宣教才算做到位了。”
   是啊,什么时候不“谈艾变色”,宣教才算到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3-7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学习了,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