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预防血源性感染
3.3.1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是指认为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预防措施。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标准预防措施主要包括:穿戴隔离衣、戴双层手套、面罩、护目镜和口罩,在脱手套和隔离衣后要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在手术操作时采用“免用手”技术,尽可能减少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的机会[8]。
3.3.2 关注安全用血 HCV在医疗机构中的传播主要为血源性传播。患者如有输血或使用血液制品,应保障血制品的安全。
3.3.3 阻断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是HCV传播的途径之一,对HCV高载量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不做剧烈活动和防腹部碰撞挤压等高危行为以保护胎盘,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不建议通过剖宫产的方式来避免HCV的垂直传播[7]。对HCV高载量的产妇,自然产时尽可能缩短分娩时间(产程),防止产道损伤,保证胎盘的完整性,避免对产妇进行有创检查,避免新生儿皮肤损伤,羊水吸入婴儿,应立即用流动温水去污脱污,减少带病毒的血液污染婴儿的几率。
3.3.4 暴露后应急处理程序 暴露的黏膜应用大量的水冲洗,包括眼结膜。如果有刺伤的伤口,暴露发生后,应立即在伤口旁边进行挤压,挤压应从近心端往远心端;然后用流动水冲洗暴露的伤口或非完整的皮肤,但不能用力擦洗,然后用消毒剂(碘伏或酒精)对伤口进行消毒,暴露者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或相关主管部门(应制定紧急联系电话),并获得进一步的检测及追踪[8]。
3.3.5 暴露后的预防措施 由于目前尚无HCV疫苗,故建议对发生职业暴露者进行密切的跟踪随访。
3.3.6 阳性暴露物品及器械的处理 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使用后的可复用的物品及器械,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310.2-2009-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进行处理。
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使用后废弃的物品,应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方法》的要求,进行分类及处置。
3.4 教育培训
针对当前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现状与严重后果,医疗机构中应对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的高危人群、医务人员进行系统的教育培训,这也是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重要手段。
3.4.1 患者教育 对患者进行丙型病毒性肝炎防控教育的目的是规范高危人群的筛查,促进抗-HCV阳性者进行HCV RNA确诊,从而提高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率,改善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者的预后。
(1)公众宣教:医院应充分利用候诊室、病区宣传画廊等空间对就诊患者进行宣传,例如通过海报、宣传彩页、壁挂电视等途径在候诊室定期循环播放HCV感染的危害、传播途径、临床特点、科学防控等知识。
(2)面对面宣教:医务人员向抗-HCV阳性患者介绍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危害、及时HCV RNA检测的重要性及治疗的必要性等知识。
医务人员应向HCV RNA阳性患者介绍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危害、治疗的必要性等知识。
3.4.2 医务人员培训 在医务人员的职业伤害中,血源性暴露是主要风险之一。由于丙型病毒性肝炎的隐匿性,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感染HCV的风险显著增加。为了避免患者及医务人员发生HCV医源性感染,对医务人员进行血源性暴露的培训教育尤其重要。
(1)岗前培训:将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预防纳入医疗机构新到岗人员的培训中。
(2)继续教育:将相关培训纳入医疗机构员工年度继续教育必修课程,以确保每名员工每年都接受培训。
(3)专题教育:举办HCV感染职业暴露为主题的专题培训。
医源性感染是HCV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对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危害不容忽视。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是阻断HCV传播的有效措施。对于医务人员来说。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可有效减少职业暴露的风险;掌握暴露后应急处理程序,则有可能将HCV暴露后的危害减少到最低。希望通过该指南的发布,能够提高医务人员对HCV医院感染防控的重视,进一步规范高危人群筛查,并对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从而减少HCV的医源性传播,保障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安全。希望各位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根据指南切实做好丙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防控工作。
参考文献
[1] Masao O, Tatsuo K, Ming-Lung Y, et al. APASL consensusstatements and management algorithms for hepatitis C virusinfection[J]. Hepatol Int,2012,6:409-435.
[2]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J]. 中华内科杂志,2004,43:551-55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卫生部发布2012年1月及2011年度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EB/OL]. 2012. 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 ... 78/201202/54106.htm
[4] Deterding K, Wiegand J, Gruner N, et al. The German Hep-Netacute hepatitis C cohort: impact of viral and host factors onthe initial presentation of acute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J]. ZGastroenterol,2009,47:531-540.
[5] 喜斌, 刘伟, 孟春梅. 医护人员HBV和HCV院内感染[J].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1,35:314.
[6] 陈园生, 李黎, 崔富强, 等. 中国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888-891.
[7]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EASL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C virusinfection[J]. J Hepatol,2011,55:245-264.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卫生部发布《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通告(卫通[2009]4号)[EB/OL]. 2009. 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 les/mohbgt/s9506/200903/39321.htm
抱歉!两张流程图无法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