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作为危重病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CCM)的临床基地,是在实践中,由不同学科的学者,以不同的临床问题为切入点,整合不同的思维,逐步琢磨打造出来的。把某些生理学以及病理生理学实验室技术引进临床,对危重病患者的生命重要器官功能变化,进行床边动态的监测。目的在于提供即时的病理生理学数据,为加强医疗赢得时间。顾名思义,Intensive Care Unit(ICU)不是单纯的“监测和护理病室”。“Care”指的是Medical Care,内涵“治疗和护理服务”之意,并非局限在Nursing Care(护理)。英国医院也有“ITU”之称,意在强调“加强治疗”的主导意文。当然,护理也重要。所以,理解为“加强医疗”更为确切。ICU是提供不分昼夜的加强医疗服务单位。这是普通病房很难做到的。ICU的诞生为危重病医学(CCM)医教研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最为理想的条件。CCM医教研因此得以呈现鲜明的特色。
ICU在全球的起源呈多极性。主要源头有:麻醉科、外科和内科。1854-1856年,英国Florence Nightingale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参加护理工作。她感到很有必要把危重伤员安置在邻近护士站的地方,以便及时观察和提供快速服务。这是最初萌发的ICU概念。John Hopkins医院Walter Edward Dandy教授(1886-1946)是美国神经外科奠基人之一。他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创新和开拓是多方面的。在颠峰时期,他每年做神外手术1000多人次。1929年他创建美国第一家神经外科ICU。
1952年,哥本哈根流行脊髓灰质炎。感染科主任HC Lassen面对即将死亡的病孩,他想:“我还能为他做些什么呢?”他请麻醉科主任B Ibsen共商对策。Ibsen建议气管切开,作间歇性正压通气(IPPV)。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病死率从80% 降至25%。1955年,C G Engstrom 研制机械通气的装置成功。铁肺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机械通气被列入ICU生命支持(life support)的重要组成部份。很多教学医院相继成立呼吸ICU,这股浪潮由北欧引向北美。美国胸科学会(ATS)曾与欧洲ESICM联合召开一系列学术会议,促进ARDS问题的共识,卓有成效。ATS把《呼吸疾病杂志》改名为《美国呼吸及危重病医学杂志》。以脊髓灰质炎并发呼吸麻痹问题为切入点,多科合作和学术创新思维等因素综合,可以暴发强大的驱动力。哥本哈根的经验堪称传统的典范,应该记取。
美国麻醉科教授Peter Safar(1924-2003)被誉为“心肺脑复苏之父”。在他身处的时期,美国每年约有300,000人死于心搏骤停,其中95%患者在到达医院前已经死亡。因为患者从发病现场,由四轮运货马车,运到医院,路途之上,没有复苏治疗。他深感很多患者不应该死去,或者不应该过早地死去,应该在第一时间拯救他们的心脏和大脑。他把心肺复苏(CPR)推向院前急救,推向手术后生命器官功能的支持。在Presbyterian大学教学医院,他创建美国第一家全天候运作的ICU。1961年,Safar到Pittsburgh大学任麻醉科主任,制订全球第一部危重病医学教材,首先在Baltimore City Hospital被列入教学课程。Safar这一代人能够把麻醉学对CCM保持着影响力,是因为他们思维活跃而且创新,擅长紧急气管插管,复苏和机械通气等应用。Safar是一位勇敢的实践家,有着强力的开拓创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