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卡等级:热心大叔
- 打卡总奖励:2100
- 最近打卡:2025-04-14 10:07:03
|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1、“漏报率调查”,是调查,不是监测。
2、漏报率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评估发病率的监测质量,所以漏报率的调查和发病率的监测,两个事件的发生要相互独立,不能相互关联。(也就是说,从发病率监测中发现的,因为迟或漏了而确定为“漏报”的病例,由此得出的“漏报率”,是与发病率关联在一起,已经失去了独立性,并不能用来评价发病率监测的质量,不是真正的“漏报率”)
3、目前院感系统使用广泛,不管是数据集还是十三项质控指标,都提到了漏报率的指标计算问题,但很容易出现歧义,造成此“漏报率”非彼“漏报率”的问题,理由见上面“2”。
4、漏报率调查,大多是回顾性的,比如部分医院一年调查一次,抽至少10%的病例进行全部核查,如为院感,则与发病率监测报告中的上报数据进行核对,核对上了就是“已报”,核对不上,就是“漏报”,这是规范的漏报率调查方法。但太累人了!
5、不想做回顾性,想使用前瞻性的方法做漏报率调查,是不是就没办法了呢?不,其实有办法的。关键是要和前瞻性的发病率监测这个方法相互“独立”,避免出现“2”那样的问题。比如,你依然可以使用预警方式发现漏报,这是信息系统帮你筛选的高危人群,但计算漏报率的时候,应该把这部分预警病例单独拿出来算。比如,我们来做一个案例题:
某医院某月共有住院病人数10000人,其中临床医生上报了30份院感(系统未预警,医师自己发现后上报的),与此同时,院感系统预警了500份,院感科全部审核一遍发现,其中有70份确认是院感,但这70份中,临床医生主动上报了60份,有10份没有报卡,那漏报率到底是多少呢?该医院的真实发病率是多少?
答案:
(1)漏报率为10/70*100%。如果您觉得是10/100*100%,那就是犯了“2”里面提到的错误。
(2)真实发病率=报告发病率/(1-漏报率)=0.9%/(1-1/7)=1.05%
但是,很多医院,包括我自己,上报国家质控指标的时候,上面这个案例,发病率为1.0%,漏报率为10%。
6、最后再说一下漏报率调查的“意义”,漏报率调查的意义有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自然是针对“评估发病率监测”质量,从这个层面来说,漏报率调查的意义不可置喙,一定是非常有意义的。众所周知,目前的发病率监测,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信息系统的所谓“前瞻性”监测来做的,但前瞻性监测的质量到底如何,无法很好的评判,通过做漏报率调查来发现漏报数据,是非常有价值的评估方法,当采用真正的“漏报率调查”方法发现漏报率一般都是超过目前的指标要求的,即漏报率几乎都超过10%。那真实发病率=报告发病率/(1-漏报率),可以看到,当漏报率很高时,医院的真实发病率会比你监测发现的发病率要高出很多。那是不是“漏报率”就非做不可呢?比如提高调查的频率,每个月都搞一次?没有必要,这涉及到意义的“第二个层面”。
第二个层面,漏报率调查是可以发现很多漏报数据,但漏报的到底是哪些病例?对于院感管理来说,真的有必要大费周章地去做这个调查吗?不一定。很简单的问题,当我们医院没有信息化的时候,所有的院感上报高度依赖于临床科室的上报意识、对感染的诊断能力及对院感的判定水平。这时候,漏报率调查发现的病例其实是什么都有的,你确实会发现很多诸如“三管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漏报,这一类诊断如果被漏报,不论漏报率高低,只要有漏报就会有聚集性事件被掩盖的风险,所以漏报率调查的价值很高;但是现在信息化非常普及,特别是病例预警功能的开发,如果医院的院感病例判定,已经非常依赖预警功能的提醒的话,在HIS/LIS/PAS等基础功能很完善的情况下,院感系统的预警功能已经具备发现绝大多数的院感病例的能力,这时候如果还有漏报,也多集中在诸如结膜炎、皮肤软组织感染等高度依赖主观病程记录的方面,而之前容易被漏的手术部位感染、三管感染等,因为有很多客观指标可以体现感染状态,几乎很难能逃过预警系统,所以漏的反而不多。也就是说,在预警系统功能相对完善的情况下,即便还有漏报,漏报的这一部分医院感染,都是不太容易导致聚集性事件的,“价值”相对较低的一些院感,那为了这一类院感,有必要大张旗鼓的每年或者每月去做漏报率调查吗?意义自然就不大了。
有机会,我再仔细解释下,吃饭去了。
作者注:该案例有漏洞,具体见12楼老师的补充!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