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图片可以看到把呼吸道疾病的传播方式分为两大类,分别是“经空气/通过空气(Through the air)”和“接触(Contact)”。前者又分为“空气传播/吸入”和“直接沉积”;后者也细分为两亚类:直接接触(Direct Contact)和间接接触(Inderect Contact)。
2024年4月24日,Nature期刊发布了一则News:WHO redefines airborne transmission: what does that mean for future pandemics?。对WHO的重新定义的传播模式进行了“点评”:毁誉参半。科学网在4月29日刊发了中译版本的世界卫生组织重新定义空气传播。知道这些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术语的内涵。 那我们现行的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与WHO新定义的传播法方式有啥联系?根据自己的理解,制作了下面的模式图。
我们再回到《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 (2025 年版)》关于流感的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打喷嚏、咳嗽和说话等方式经空气传播//,在人群密集且密闭或通风不良的房间内更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感染//。
和对比《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 (2020 年版)》
传播途径: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打喷嚏、咳嗽等飞沫传播//,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通过上述途径感染//。在特定场所,如人群密集且密闭或通风不良的房间内,也可能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
可能表述形式和顺序不太一样,但从分颜色标识来看,内核是一样的。也就是把飞沫传播归到了“经空气传播(Through the air)”这一模式了。 二、三种传播模式和对应隔离措施
现有传播模式的确定,再有对应隔离措施的确立。 飞沫隔离、接触隔离和空气隔离除了在吴老师主题帖里提及的规范里有涉及,另外一个指南和教材也提到了。分别是2020年3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医务人员(传染)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指南
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指南.pdf(1.22 MB, 下载次数: 4)
2025-1-27 12:3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同时推荐阅读:湖北省3月11日发布的配套宣传册)和第7版《基础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7版《基础护理学》都是从三个维度(隔离标识、患者的隔离和医务人员的防护)三个维度进行了阐述:
综上,回到吴老师提的问题:贵院现在的隔离医嘱是“飞沫隔离”还是“空气隔离”?
个人倾向于飞沫隔离。尤其是当本院的操作规程并没有做对应修订的时候,还是应该按照医院制定的操作规程来。
最后,有两点要重申:
1非强制性标准不一定非要执行,医院执行的是本院制定的操作规程;
2现在WHO新定义的“经空气传播/通过空气(Through the air)”范围比之前的“空气传播(airborne transmission)”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