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时间飞逝,中伏已至,转眼我们的《感控时间》专栏已经到了第九季第五期。我是夏日硕果,本季将以《重点部门与院感》为主题,探讨院感防控中重点部门的管理。望论坛里的各位前辈、各位老师多多指导,大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感控时间》是SIFIC论坛继《带着问题学规范》《周五课堂》《每周一书》等栏目后,又推出的一项栏目。该栏目每周二准时在论坛《其他部位医院感染》版块与大家见面。拟推出十季,每季一个主题,分十期展现给大家,每期配有相关试题或讨论题,凡参与回答正确者奖励金币2枚,试题的答案会在下一期揭晓;另外,也面向广大会员征集当期相关内容的问题,参与提问者同样奖励金币2枚,参与解答者,答案被论坛采用,另奖励金币5枚,问题会在下一期解答。 感控时间第九季第六期之内镜室感控管理:镜无止境 内镜作为一种可重复使用的器械,已成为当前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工具。但由于内镜结构复杂、精密,因清洗消毒等原因导致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也时有发生,别看一条小小的镜子,做好感控,防范院感事件却无止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内镜室的感控管理。 一、布局流程 (一)应设立办公区、候诊室(区)、诊疗室(区)、清洗消毒室(区)、内镜与附件储存库(柜)等,面积与工作需要相匹配。可集中设置,也可分散设置。推荐集中设置,避免浪费人力资源,方便监督管理。 (二)不同系统(如呼吸、消化系统)软式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分室进行。 (三)不同系统(如呼吸、消化系统)软式内镜的清洗槽、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应分开设置和使用。 (四)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分室进行,上消化道、下消化道内镜的诊疗工作不能分室进行的,应分时间段进行。不同部位内镜的清洗消毒设备应分开。注意:目前为适应诊疗工作的需要,有患者同时做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内镜检查,可不分室,但应做好诊疗安排,最好安排在上消化道诊疗室的每班或每日的末位。 (五)灭镜内镜的诊疗环境至少应达到非洁净手术室的要求,即Ⅱ类环境要求。 (六)清洗消毒室应保持通风良好,如采取机械通风,宜采取“上送下排”方式,换气次数宜≥10次/h,最小新风量宜达到2次/h。 二、人员管理 (一)应相对固定人员从事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 (二)清洗消毒人员应取得岗位培训合格证。定期对内镜室诊疗、清洗消毒人员进行感染防控、清洗消毒、职业防护等知识培训。 (三)指定专人负责内镜室感控工作。 三、清洗消毒灭菌 (一)及时进行床旁预处理。目的:减少蛋白质和粘液等粘附,阻断生物膜形成所需条件和时间,能有效防止生物膜的形成,减轻后续清洗负担。方法:内镜从患者体内取出后,在与光源和视频处理器拆离之前,应立即用含有清洗液的湿巾或湿纱布擦去外表面污物,擦拭用品应一次性使用。反复送气与送水至少10S,将内镜的先端置入装有清洗液的容器中,启动吸引功能,抽吸清洗液自至其流入吸引管,盖好内镜防水盖。 (二)转运。预处理后尽快用密闭的容器或转运车转运污染的内镜,转运过程中内镜及附件应保湿,但不能浸在液体中,转运容器(车)洁污分开,标识醒目,可用颜色区分。 (三)测漏。宜每次清洗前测漏,条件不允许时,至少每天测漏1次,做好记录。 (四)重视手工清洗。手工清洗是去除内镜生物载荷的重要步骤,通过手工清洗可去除99.9%的镜体残留物和微生物。即使在自动清洗机厂家说明不必要进行手工清洗时,手工清洗和刷洗管路也是不可替代的一项操作程序,是必要的。清洗时须选择大小合适的毛刷,操作时注意毛刷的角度,将内镜治疗附件打开,卸载到最小化。宜选用超声清洗器清洗附件。每清洗1条内镜后清洗液应更换,擦拭布应一用一更换。 (五)消毒剂的正确选用。高水平消毒剂可选用戊二醛、邻苯二甲醛、过氧乙酸、复方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酸性氧化电位水;灭菌剂可选用戊二醛、过氧乙酸;也可选用其他消毒剂、灭菌剂,但所选产品应适用于内镜,且合法有效。 采用消毒剂的介绍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斯伯尔丁分类法,进入无菌组织或血管系统的器械被认为是高度危险性物品,应该灭菌处理。而软式内镜接触不完整的皮肤或黏膜,被认为是中度危险性物品,应给予灭菌处理或至少高水平消毒。在2015年5月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组织的肠胃病学-泌尿病学器械设备研讨会上,Rutala认为间接进入无菌组织或血管系统的物品属于高度危险性物品,要求对间接进入无菌组织或血管系统的物品进行灭菌可预防感染。 (六)漂洗。消毒后的内镜用纯化水或无菌水进行终末漂洗,采用浸泡灭菌的内镜应用无菌水进行漂洗。 (七)干燥。使用75%—95%乙醇或异丙醇进行干燥。设专用干燥台,无菌铺巾每4h更换1次,潮湿立即更换。使用压力气枪,用洁净压缩空气向所有管腔充气至少30s。 四、储存。内镜应储存于内镜与附件储存库(柜)内,通风良好,保持干燥,每周清洁消毒1次,遇污染时随时清洁消毒。不应储存于转运车中,灭菌后内镜及附件与物品应遵循无菌物品储存要求。 五、监测 (一)清洗质量监测 1.目测检查:在使用前、使用中、使用后、清洗后、消毒或灭菌前,应用目测法检查内镜及其附件、相关设备的清洁度、完整性和功能。清洗质量不合格的,应重新处理。 2.可采用蛋白残留测定、ATP生物荧光测定等方法,定期监测清洗效果。 (二)使用中消毒剂或灭菌剂监测 一次性使用的应批次进行监测,重复使用的配制后、每次使用前监测,消毒内镜达规定数量的一半后,在每条内镜消毒前进行监测;酸性氧化电位水在每次使用前,在出水口处,分别测定PH和有效氯浓度。 (三)染菌量监测:每季度一次,监测方法应遵循WS/T367的规定。 (四)消毒灭菌质量监测 1.消毒内镜每季度一次,采用轮换抽检的方式,每次按25%的比例抽检,内镜数量≤5条的,应每次全部监测,多余5条的,每次监测数量不低于5条。采样方法:用无菌注射器抽取5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洗脱液,从活检口注入冲洗内镜管路,并全量收集送检。采用薄膜过滤法浓缩时,应采用孔径0.45μm的膜片。消毒合格标准:菌落总数≤20cfu/件。 2.灭菌内镜每月监测一次,灭菌合格标准:无菌检测合格。 3.当怀疑医院感染与内镜诊疗操作相关时,应进行致病性微生物检测,方法遵循GB15982。 (五)内镜清洗消毒机的监测:当清洗消毒机新安装或维修后,应对清洗消毒后的内镜进行生物学监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六)手卫生和环境消毒质量监测:每季度1次监测。 (七)水的监测 1.自来水应符合GB5749的规定。 2.纯化水应符合GB5749的规定,细菌总数≤10cfu/100ml,生产纯化水所使用的滤膜孔经应≤0.2μm,定期更换。可每季度与内镜的消毒质量监测同时进行。 六、设备管理 1.应有设备工程师定期巡查维护内镜、清洗消毒机、储存柜、水处理设备,如有异常或故障,及时维修。 2.每日清洗消毒工作结束,应清洗消毒清洗槽、漂洗槽。 3.每次更换消毒剂时,彻底刷洗消毒槽。 七、职业防护 1.配备医用外科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或防护面罩、防水围裙或防水隔离衣、专用鞋等防护用品。 2.工作人员进行诊疗和清洗消毒时,应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和WS/T 311的要求做好个人防护,穿戴防护用品。 八、质控记录 应具有可追溯性,消毒剂浓度监测记录应保存≥6个月,其他监测资料应保存≥3年。 参考文献 1.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 507-2016 2.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 3.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GB15982-2012 本题题目 一、单选题 1.终末漂洗用纯化水细菌总数( ) A.≤10cfu/ml B.≤10cfu/100ml C.≤20cfu/ml D.≤20cfu/100ml 2.内镜的生物学监测资料应保存( ) A.≥6个月 B.≥1年 C.≥2年 D.≥3年 二、判断题(对、错) 1.清洗消毒干燥后的内镜可储存于转运车内( ) 2.使用自动清洗机可不必进行手工清洗( ) 3.条件不允许时,软式内镜至少每天测漏1次( ) 第九季第五期正确答案: 一、单选题 1.B 2.A 二、判断题 1.对 2.错 3.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