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梦雪 临床诊疗技术日新月异,复用手术器械对于诊疗安全至关重要。然而,在手术器械的复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污染,其清洗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生命安全,而预处理作为手术器械清洗的关键环节,旨在减少器械上的有机物和污垢,以防止器械锈蚀,并在清洗过程中更有效地去除细菌和其他微生物。通过预先清除这些污垢,可以有效减少清洗过程中的污染和细菌残留。因此,手术器械预处理环节不容忽视! 一、什么是预处理 医疗器械预处理是在医疗器械使用后、正式清洗消毒或灭菌前,为防止污染物干涸、降低生物负荷而采取的初步处理措施,包括去除明显污物、保湿及精密器械的保护。预处理包括现场预处理和清洗前预处理。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快速干预,阻断污染物固化,确保后续清洗灭菌的有效性,减少感染风险。 二、预处理的重要性 医疗器械预处理是确保医疗安全的核心环节,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关键方面: 1.防止生物膜形成:手术后的器械表面可能残留血液、组织和分泌物等,如果不及时处理,这些有机物会在器械表面干涸,形成生物膜。生物膜一旦形成,会极大地增加后续清洁和消毒的难度,甚至可能导致后续灭菌失败,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 2. 保护器械性能:血液和其他污染物的残留可能会腐蚀器械,导致器械生锈、磨损或损坏,影响其精度和功能。通过预处理,可以及时清除污染物,保护器械的材质和结构,延长器械的使用寿命。 3.避免有机物固化:干涸的污染物(如凝固血液)会紧密附着器械表面或管腔,增加清洗难度。预处理保持污染物湿润,使后续酶清洁剂更易分解有机物,提升清洗效率。 4.保障灭菌穿透性:残留有机物可能阻挡高温蒸汽、环氧乙烷等灭菌介质的渗透,导致灭菌不彻底。 三、预处理的原则 应在使用间隙或使用后现场立即进行预处理; 应遵循器械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器械保护原则应贯穿整个器械处理过程;未及时送至消毒供应中心的器械应做保湿处理;不应使用对器械有腐蚀的预处理方法;特殊感染的医疗器械应遵循WS/T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规定进行处理。 四、预处理的具体操作步骤 1. 现场预处理:手术中宜采取擦拭的方法随时去除肉眼可见的污染物。手术结束1小时内不能送达消毒供应中心清洗的,应根据器械的材质及产品说明进行保湿处理。 2.及时回收:手术结束后,器械应尽快从手术台回收,避免在手术间停留过长时间,以减少污染物的干燥和凝固。回收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将器械分类放置,避免不同类型的器械混淆。 3.清洗前手工预处理:选择适宜的方法和相应的清洗剂去除器械上明显的血渍、污渍、锈迹、水垢等。冲洗时应注意保护器械的锐利部分,避免损伤。对于管腔类器械,可使用高压水枪冲洗内部,确保管腔畅通。 4.拆卸与浸泡:对于可拆卸的器械,如钳子、剪刀等,应小心拆卸,注意保存好小零件。将拆卸后的器械浸泡在含有酶清洁剂的溶液中,浸泡时间根据器械的污染程度和清洁剂的说明而定,一般为5-15 分钟。酶清洁剂能够分解有机物,使其更容易被清除。对于有锈迹的器械,可在浸泡液中添加适量的除锈剂。 5.刷洗:使用专用的软毛刷或清洁布,对器械进行仔细刷洗。对于关节、齿槽等难以清洁的部位,可使用小型的清洁工具,如尖头刷进行重点清洁。对于管腔类器械,可使用专用的管腔刷进行刷洗,管腔两头见毛刷,确保内部清洁无残留。 6.再次冲洗:刷洗后的器械应在流动水下进行再次冲洗,以去除残留的清洁剂和污染物。冲洗时要注意检查器械的各个部位,确保冲洗干净。 五、注意事项 1.器械使用后应及时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应在专门的处理区域进行,避免交叉污染。处理区域应保持清洁、通风良好,并定期进行消毒。 2.操作人员应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护目镜、防水围裙等,以防止污染物溅到身上和保护自身安全,一次性防护用品禁止重复使用,可复用的防水围裙每班次更换,及时清洗与消毒。 3.定期对预处理设备和工具进行清洁、消毒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卫生状况,例如,检查水枪、毛刷等是否完好,如有损坏及时更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