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是外科患者根治的最主要手段,手术室成为了外科医生的主战场,每天穿梭于无影灯下。相关研究显示,手术部位感染是外科手术患者最常见的感染之一。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有很多,包括术前、术中及术后整个围术期管理。手术室属于医院感染管理重点部门,严格落实术前及术中相关防控措施对于预防手术部位感染至关重要。因此,院科两级应加强质控,及时发现感染风险,尽早干预,为手术患者的安全保驾护航。下面小编与大家一起梳理一下手术室院感质控重点有哪些?1.人员培训:手术室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麻醉师、进修人员及实习生等)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规范。定期进行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培训和考核,新入职人员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同时,应定期对保洁人员及外来器械跟台人员进行相关感染防控知识培训。2.人员着装:进入手术室的人员需在规定的区域更换专用的洗手衣、裤、鞋,戴帽子、口罩,限制非手术相关人员进入手术室。对于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可能影响手术安全的疾病的工作人员,应避免进入手术室参与手术操作。参与手术人员禁止佩戴耳环、戒指及手环。工作服、工作鞋每天更换并集中清洗消毒。3.人员数量:应严格限制手术间人数,观摩人数不应超过3人,注意观摩距离。4.患者管理:术前备皮是否到位,注意查看手术及周边区皮肤清洁度,患者是否更换清洁的病员服。1.手术开始前:每日手术工作开始前对手术间环境包括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清洁擦拭。2.手术中:术中发现血液、体液等溅污时先用可吸附材料去污染,然后再清洁消毒。3.手术结束后:每台手术结束后,及时对手术台及周边区至少1-1.5m范围内的物体表面进行清洁与消毒。4.当天手术结束:及时对手术间所有物体表面、地面等进行清洁与消毒。5.每周工作:每周对手术室进行一次彻底大扫除,每周对手术时间回风口过滤网进行清洁,污染时随时进行清洁与消毒。6.温湿度:每天查看手术间温湿度及压差,并完善监测记录,监测异常,及时分析改进。7.手术间门:术中尽量减少人员进出手术间,确保手术间门处于常闭状态。8.清洁用具:清洁用具严格分区使用,用后及时清洗与消毒,悬挂晾干备用。9.环境监测:查看卫生学监测报告,至少每季度对手术间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及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卫生学监测,及时追踪打印监测报告, 发现异常,及时分析改进并复测,直至监测结果合格。 1. 器械消毒与灭菌:手术器械需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清洗、消毒和灭菌,确保无菌状态。灭菌效果需定期监测,不合格器械需及时整改。 2.物品存放:灭菌后的器械和物品应存放在无菌物品存放间的专用橱柜内,保持干燥,防止污染。严格遵循无菌物品的有效期规定,过期物品需重新进行灭菌处理。 3.外来器械管理:外来器械需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清洗消毒与灭菌,交接记录需完整,确保器械使用安全,手术结束,外来器械由消毒供应中心消毒后方可带走。 4.一次性物品管理:一次性无菌物品需严格执行一次性使用,用后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禁止重复使用。 四、手术流程管理 1. 术前准备:术前需对患者皮肤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备皮时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推荐使用剪刀或电动备皮器。预防性抗生素需在皮肤切开前30分钟-1小时内使用。 2. 术中操作:手术人员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术中尽量减少人员流动,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时,需追加抗生素。 3. 术后处理:术后需对手术间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医疗废物需分类处理。 五、手卫生 术前,参与手术人员严格按操作流程进行外科手消毒;其他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即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后、接触污染物品后等均应进行手消毒。查看手卫生设施如洗手池、干手用品、手消毒剂的配备是否充足、位置是否合理等,外科手消毒用干手纸是否注明开启日期时间,在效期内。查看科室是否定期对手卫生依从性进行统计、汇总与分析,体现持续质量改进。 六、职业暴露防护
检查科室是否有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现场访谈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发生职业暴露后是否及时报告和处理,相关的防护措施是否完善。查看洗眼器是否处于备用状态及日常检查记录。
七、科室质控活动
查看科室小组是否定期进行质控,质控内容是否全面,自查存在的问题是否真实,分析记录及改进措施是否流于形式。
八、查看培训情况
查看科室每月是否按计划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查看培训记录并随机访谈医护人员近期培训的内容,间接考核培训效果。
九、制度与流程建设
查看手术室的感染防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是否健全,制度的制定与修订应与时俱进,及时根据最新要求实时更新,且具有可操作性。
1.严格分类:手术室产生的医疗废物(如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等)应分类收集,放置于专用的医疗废物包装袋或锐器盒内,并有明显的标识。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暂存和处理应符合相关规定,防止泄漏和扩散。2.胎盘处理:产妇有权要求自行处置胎盘,在产妇或其家属签署胎盘自行处置的知情同意书后方可带走;如果胎盘可能造成传染病传播(如产妇患有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传染性疾病),向产妇或家属做好宣教,禁止带走,在《胎盘处置登记本》进行登记并签字,使用双层黄色医疗废物垃圾袋盛放按照病理性废物,并与暂存处回收人员进行交接,做好交接记录双签字。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