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内镜床旁预处理酶洗液也要一人一用?为什么?

2025-3-13 08:34| 发布者: 向阳而生| 查看: 52| 评论: 0

摘要: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关于清洗流程中明确规定:每清洗一条内镜后清洗液应更换,也就说一人一用一丢弃。有的临床老师存在着这样的疑问:“规范里说的是内镜清洗时严格执行一人一用一更换,对于床旁预处理没有 ...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关于清洗流程中明确规定:每清洗一条内镜后清洗液应更换,也就说一人一用一丢弃。
有的临床老师存在着这样的疑问:“规范里说的是内镜清洗时严格执行一人一用一更换,对于床旁预处理没有明确要求啊,到底让我们怎么执行?”
下面,关于内镜床旁预处理环节我们一起看看《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到底是如何描述的。
规范是这样写的:内镜从患者体内取出后,在与光源和视频处理器拆离之前,应立即使用含清洗液的纱布或湿巾擦去外表面污物,擦拭用品应一次性使用然后反复送气与送水至少10s;将内镜的先端置入装有清洗液的容器中,启动吸引功能,抽吸清洗液直至其流入吸引管。
的确,规范没有提预处理时清洗液的具体更换频次。
但是,我们不妨深度思考,分析一下为什么要与清洗流程执行同样的标准:
1. 防止交叉感染

- 病原体传播风险:内镜在使用过程中直接接触患者的体液、黏膜或病变组织,可能携带细菌、病毒(如乙肝、HIV)或耐药菌(如MRSA)。  

-若酶洗液重复使用,病原微生物可能残留在洗液中,污染后续清洗的内镜,导致患者间交叉感染。  

- 即使后续有消毒步骤,残留的有机物或生物膜可能降低消毒剂的效力,增加感染风险。

2. 保证酶洗液的清洁效能

- 酶活性随使用衰减:酶洗液的核心成分是蛋白酶、脂肪酶等生物酶,其作用是分解内镜表面的血液、黏液等有机物。
 - 单次使用后:酶分子已与污染物结合并降解,活性大幅下降,无法有效分解新的污染物。  

  - 重复使用:清洗液中的酶浓度和活性不足,导致清洁不彻底,残留有机物可能在内镜表面形成生物膜,影响后续的消毒灭菌效果。

3. 避免有机物残留

- 有机物干结风险:内镜使用后若未及时用新鲜酶洗液处理,残留的血液、黏液等有机物可能在管道或表面干结,导致后续清洗困难,增加器械损耗;  形成生物膜,成为病原体的“庇护所”,常规消毒难以彻底清除。

由此可见,床旁预处理是内镜清洗的第一步,目的是在污染物干结前快速处理。  若复用酶洗液,预处理环节的失效会导致后续清洗、消毒、灭菌的连锁失败。 因此,床旁预处理酶洗液理应一人一用一更换,规范中明确要求擦拭内镜外表面的含清洗液的纱布或湿巾严格执行一人一用一丢弃。

那么,如何提高临床依从性呢?

1.不同的医院实际操作不同,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使用独立包装的酶洗液和含酶洗液的湿巾,严格执行一人一用一丢弃。

2.条件达不到者,可以自我创新,只要不违背原则即可。下面是某医院的创新,可以借鉴。根据诊疗患者数量统一配置,然后放置带阀门的容器内,使用一次性纸杯或者餐具盒来实现一人一用一丢弃。盛放容器每天诊疗工作结束进行清洗,干燥保存。


鸡蛋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