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科的工作人员每天要直接与血液接触,承担着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和全院的供血任务,其医院感染管理对医疗安全非 重要。虽然血站提供的血液都经过了严格的检验,运输条件也有严格的规定。但患者的血液标本大都属于生物危险品,各种病原菌,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都经血液传播。因此,输血 科工作人员在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和输血过程中,存在着医源性感染的危险性,是 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输血科也是医院感染重点监控的科室之一。因此输血科更应该加强实验室的消毒隔离和生物安全防护,最大限度地保证工作人员和受血者的生命安全,避免医源性感染发生。 因此,院科两级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小编根据最新《医院隔离技术标准》、《手卫生规范》、《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要求,重新梳理修订《输血科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标准》,内容涵盖了组织管理(小组分工、档案管理、培训要求及质控要求等)、职业防护、环境管理、应急演练、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储血冰箱消毒、医疗废物管理等,与大家一起分享,不足之处欢迎指导。 一、组织管理 1.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职责明确,分工具体。 2.及时修订完善院感相关制度及各项卫生学监测操作规程,建立完善的科室院感管理文档。3.院感小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检验科感染防控重点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按计划每季度组织本科室人员进行院感知识培训,有签到、课件、培训照片、学习笔记、试卷、成绩及分析、培训记录。4.院感小组每月至少1次进行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自查,认真记录发现的问题,有分析、整改和效果评价。5.院感小组每月底组织召开一次医院感染管理质控活动会议,医护共同参与,反馈院科两级督导存在的问题,组织讨论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手册》及时完善质控活动会议记录,院感办定期进行整改效果追踪。6.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须穿工作服、工作鞋、戴工作帽,必要时穿隔离衣、戴口罩、手套。7.洗手设施齐全(洗手液、干手纸、手消毒剂),发送血制品前实施手卫生;可能接触传染病病人标本及其污染的物表或设备时,应戴手套,脱手套后洗手。8.医务人员掌握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及防护知识,能够正确使用各类防护用品。9.定期放水查看洗眼器、淋浴设施,确保处于备用状态,做好记录。10.操作区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至少1次,每次至少照射30min,及时完善消毒记录。11.紫外线灯管每周用75%酒精擦拭,及时完善擦拭记录。12.紫外线灯管损坏后及时更换并监测,合格方可使用,更换下来的灯管按照有害垃圾处理。13.地面及物体表面每天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2次,含氯消毒液配置后及时监测有效浓度,监测合格后方可使用,现用现配,配置时间不能超过24小时。14.地面、物体表面受到血液、体液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污染物,再对污染区使用2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15.清洁用具严格分区使用,使用后的清洁用具分别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min,然后清洗晾干备用。16.定期组织职业暴露、标本溢洒等应急演练,有应急处置预案、演练脚本、演练过程记录及演练总结。
五、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17.每月对储血冰箱进行空气监测,每季度对物体表面、手进行卫生学监测,及时打印粘贴监测报告,监测结果异常,立即组织讨论分析、整改,及时进行复测,直至监测合格。18.卫生学监测培养方法、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及发送监测报告符合相关要求。19.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每半年监测一次,及时记录监测结果,不合格者及时更换,更换后立即监测合格后方可使用。20.每锅次对压力蒸汽灭菌进行化学监测,每月进行生物监测,及时粘贴监测指示卡,完善监测记录。21.每年对压力蒸汽灭菌器各项参数进行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整改,保存监测记录。22.日常保持清洁,每周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一次,作用30分钟后,使用75%酒精擦拭;遇污染时,随时清洁与消毒,及时完善消毒记录。24.感染性废物置于专用黄色塑料袋中,损伤性废物置于锐器盒内。25.医疗废物盛放容器3/4满时及时封口,完善“医疗废物标识”各项内容并签名,存放于指定位置。26.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应先进行高压灭菌后再按感染性废物处理。27.与医疗废物回收人员做好交接记录并签字;相关资料妥善保存,保存时间不少于3年。***医院输血科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标准(2025版) 下载链接2025年ICU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标准.pdf 2025输血科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标准.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