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2025版内镜中心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标准

2025-1-24 08:02| 发布者: 向阳而生| 查看: 299| 评论: 1

摘要: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内科医疗外科化,外科医疗微创化,微创医疗精准化,内镜诊疗及内镜下手术越来越被普及及应用。因此,内镜中心作为医院感染管理高风险部门应加强管理,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每月自查,感控部 ...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内科医疗外科化,外科医疗微创化,微创医疗精准化,内镜诊疗及内镜下手术越来越被普及及应用。因此,内镜中心作为医院感染管理高风险部门应加强管理,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每月自查,感控部门定期督导检查,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小编根据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隔离技术标准、中国消化内镜再处理专家共识等相关法律、法规与共识,结合医院等级评审要求,从组织管理、个人防护、环境管理、手卫生、消毒隔离、内镜预处理、内镜洗消与储存、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及医疗废物管理等方面进行梳理。院科两级均应依据质量考核标准实施全面自查和督查,有反馈,有分析,有措施,有整改,有效果评价,最后形式科室院感质控活动记录。
一、组织管理
1.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职责明确,分工具体。
2.及时修订完善院感相关制度及操作规程,建立完善的科室院感管理文档。
3.院感小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内镜中心医院感染防控重点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按计划每季度组织本科室人员进行院感知识培训,有签到、课件、培训照片、学习笔记、试卷、成绩及分析、培训记录。
4. 院感小组每月至少1次进行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自查,认真记录发现的问题,有分析、整改和效果评价。
5.院感小组每月底组织召开一次医院感染管理质控活动会议,医护共同参与,反馈院科两级督导存在的问题,组织讨论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手册》及时完善质控活动会议记录,院感办定期进行整改效果追踪。

二、个人防护

6.诊疗室工作人员应着工作服,佩戴手术帽、口罩、手套,根据暴露风险合理选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
7.洗消室工作人员应着分体衣,佩戴手术帽、口罩、手套、护目镜或防护面屏,穿防水围裙、专用工作鞋。一次性使用防护用品每班次一更换,污染时随时更换,禁止复用。防水围裙每班次更换一次,及时进行清洗消毒,污染随时更换。
8.掌握预防锐器伤的方法及发生锐器伤后的应急处理方法及报告流程。

三、环境管理

9.布局合理、分区明确,通风良好,采用机械通风时,宜采取上送下排方式,换气次数宜≥10次/h,最小新风量宜达到2次/h。
10.不同系统(如呼吸、消化系统)软式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分室进行。
11.不同系统(如呼吸、消化系统)软式内镜的清洗槽和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应分开设置和使用。
12.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后,应对内镜诊疗中心的环境进行清洁与消毒处理。
13.每日洗消工作结束,应对洗消间的清洗槽、漂洗槽等进行终末消毒,先用清水刷洗,再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及时完善消毒记录。
14.每次更换消毒剂时,应彻底刷洗消毒槽。
15.压缩空气应为清洁压缩空气,洗消槽下方压缩泵周围禁止堆放任何物品,保持清洁干燥。

四、手卫生

16.各种洗手设施完好,配置齐全,包括洗手液、干手纸、洗手图、手消毒剂。
17.严格按照“两前三后”正确执行手卫生。
18.每月多次对医生、护士进行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性进行调查,定期进行统计、分析与汇总。

五、消毒隔离

19.无过期物品:包括无菌物品、一次性医疗用品、消毒剂等;一次性医疗用品严禁复用。
20.一次性小包装的瓶装碘消毒液、酒精等皮肤消毒剂开启后,及时注明开启日期、时间与失效日期、时间,启封后使用时间不超过7天。
21.抽吸的药液放置治疗盘内,治疗盘内铺设无菌治疗巾,每4h更换一次。
22.止血带严格执行一人一带,一次性止血带一人一用一丢弃,可重复使用的止血带用后及时送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消毒处理。
23.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者经外科切口进入无菌腔室的内镜及附件必须灭菌。
24.凡穿破黏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必须灭菌,一次性使用的诊疗器械严禁重复使用;凡进入人体消化、呼吸道等与黏膜接触的内镜,应达到高水平消毒。
25.每日诊疗工作开始前,应对当日拟使用的消毒类内镜进行再次消毒、终末漂洗及干燥后,方可使用。
26.根据诊疗量配置足够氧气湿化瓶,湿化瓶及吸氧管严格执行一人一用一更换,湿化液为灭菌注射用水,使用后的湿化瓶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洗消。注水瓶内的用水为灭菌注射用水,每天更换,注水瓶每日工作结束后,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min,然后使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备用。
27.含氯消毒剂配置后及时进行浓度监测,合格方可使用,及时完善监测记录,配置后使用时间不应超过24小时。

六、内镜预处理与洗消储存

32.使用后内镜宜每次清洗前测漏,条件不允许时,应至少每天测漏1次。
33.配齐、配全各种内镜专用刷,刷洗软式内镜所有管道,刷洗时应两头见刷头,清洗刷一用一消毒,定期更换,一次性清洗刷禁止重复使用。
34.清洗液每清洗1条内镜后及时更换。
35.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操作,机洗前不能省略手工清洗。
36.无菌治疗巾每4h更换1次,潮湿或污染随时更换。
37.使用75%-95%乙醇灌注所有管道,使用压力气枪对所有管道进行充气,至少30s,直至完全干燥;用无菌擦拭布、压力气枪干燥内镜外表面、按钮及阀门。
38.手工消毒时,消毒液应完全浸没内镜及其所有附件。
39.内镜干燥后应及时储存于内镜与附件储存库或柜内,镜体应悬挂,储镜库或柜应每周清洁消毒1次,遇污染时应随时清洁消毒,及时完善消毒记录。
40.消毒及灭菌后的内镜附件应放置于储镜室内,禁止存放操作台上。
40.内镜洗消记录应具有可追溯性,消毒剂浓度监测记录保存期应≥6个月,其他监测资料的保存期应≥3年。
41.每日清洗消毒工作结束,应对清洗槽、漂洗槽等彻底刷洗,并采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42.每次更换消毒剂时,应彻底刷洗消毒槽。
43.每日诊疗及清洗消毒工作结束后,应对内镜诊疗中心的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

七、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44.重复使用的消毒剂或灭菌剂配置后应测试一次浓度,每次使用前进行监测,消毒数量达到规定数量的一半后,应在每条内镜消毒前进行测定。
45.消毒后内镜应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每次按25%的比例抽检;内镜数量少于等于5条的,应每次全部监测,多于5条的,每次监测数量应不低于5条。消毒后内镜细菌总数≤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及时打印监测报告《环境卫生学监测报告本》。
46.怀疑医院感染与内镜诊疗操作相关时,应进行致病性微生物监测。
47.内镜清洗消毒机新安装或维修后,应对清洗消毒后的内镜进行生物学监测,监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48.灭菌后内镜应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无菌生长,及时打印监测报告并粘贴《环境卫生学监测报告本》。
49.每季度应对医务人员手、终末漂洗用水、使用中消毒剂染菌量、诊疗室与清洗消室及储镜室的空气及物体表面消毒效果进行监测。
50.严格按照监测方法规范监测。
51.监测不合格时,及时组织分析讨论并整改,及时复测,直至合格方可使用,及时完善分析整改报告,并打印复测结果。

八、医疗废物

52.医疗废物分类放置,损伤性废物置于锐器盒内。
53.感染性废物置于专用黄色塑料袋内,传染性废物置于双层黄色垃圾袋内。
54.垃圾袋或容器满3/4时及时封闭,正确填写和粘贴标签,存放于指定位置,禁止堆放诊疗室地面。
55.与医疗废物回收人员双签字;相关资料妥善保存,保存时间不少于3年。

***医院内镜中心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标准(2025版)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免费下载链接:2025内镜中心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标准 .pdf


鸡蛋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whisky0768 2025-2-6 11:02
感谢老师分享,学习了
但是下载链接无法打开

查看全部评论(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