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医疗领域中,老年患者梅毒阳性这一现象日益受到关注。梅毒,作为一种特殊的疾病,仅仅依据阳性检测结果,就能确凿地将其界定为传染病吗?这背后涉及到医学判断的严谨性、对老年患者特殊情况的考量以及传染病防控的精准性等多方面因素的权衡。这不仅关乎患者的治疗与护理,更与医院感染防控等多方面工作紧密相连。
人体感染梅毒后,会产生两类抗体,一类是直接针对梅毒螺旋体的抗体,另一类则是针对类脂质的抗体。
针对梅毒的特异性抗体检测的实验有TPAB(血清梅毒抗体检测),TPPA(梅毒明胶颗粒凝集实验),非特异性抗体实验有TRUST(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实验)和RPR实验。
其特点是出现时间早、特异性高,TPHA/TPPA属于确诊试验。
TPHA/TPPA的阳性结果一般将会一直保持(只有少数非常早期的治疗可以转阴)。TPHA基本就像个“伤疤”一样跟着一辈子了。
“面具”指标——RPR
RPR即快速血浆反应试验,检测的不是梅毒螺旋体自身的抗体,而是患者血清中产生的心磷脂抗体。
其特点是出现时间晚、敏感性高、特异性低,滴度与疾病活动度相关联平行。
RPR主要用于梅毒的筛查、疗效跟踪。当梅毒治愈以后,RPR随之可逐渐转阴,所以我们称之为暂时性的“面具”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梅毒血清学检查的假阳性率较正常人群高,一般在1%-2%,有报道可达2%。因为许多老年人患内科疾病,特别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白血病的年龄在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
哪些情况会导致梅毒假阳性出现呢?
01
特异性抗体假阳性
①曾经感染过或接触过梅素螺旋体,但症状比较轻,未觉察到,未经治疗即痊愈;
②老年人常见的内科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白血病等;
③与人体共生螺旋体可能诱导产生抗特异抗原的交叉反应抗体;
④妊娠;
⑤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结肠癌、淋巴肉瘤、丙型肝炎、肝硬化、AIDS、麻风、生殖器疱疹、海洛因成瘾等。
02
非特异性抗体假阳性
①急性生物学假阳性反应:病毒性疾病,如风疹、麻疹、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等;
②慢性生物学假阳性反应:麻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桥本甲状腺炎、结节性多动脉炎、风湿性心脏病以及海洛因吸毒成瘾者等;
③其他可导致产生类脂质抗体的疾病。
1、 技术性原因:血液标本保存不当(如细菌污染、溶血等)、转送过程中的操作不当或实验室技术人员的技术问题都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偏差。
2、 老年患者:老年人身体机能减退,常合并一些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病、糖尿病以及癌症等,这些疾病可能使机体释放诱导产生抗类脂抗体和(或)抗TP抗体的交叉抗原,导致假阳性。
3、 药物影响:服用某些药物,如抗生素、类固醇激素类药物,也可能导致梅毒螺旋抗体检测结果出现假阳性。
4、 疾病干扰:存在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性心脏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传染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肾炎、钩端螺旋体病、麻风、疟疾、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海洛因成瘾等疾病时,都可导致相关检测出现阳性反应。
5、 试剂敏感性:使用的检测试剂过于敏感,可能会对身体内的其他免疫性抗体产生阳性反应,从而导致假阳性结果。
尽管老年人梅毒化验假阳性率较高,但也有部分老年人确实为梅毒螺旋体感染者,不能因为实验室检测结果存在较高的假阳性,而忽略了老年人梅毒感染的检查,应该进一步进行确诊实验来进行核查。医患双方才能都放心。当然患者及家属没必要有什么心理负担,毕竟很多都是假阳性。
综上所述,老年患者梅毒阳性不能简单地、一刀切地界定为传染病。需要深入探究患者的病史、生活背景,综合多种检测手段和临床症状进行判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保障公共卫生安全、防止疾病传播的同时,也给予老年患者公正、科学、人性化的医疗对待,避免不必要的恐慌与误解,让医疗资源得以合理分配与高效利用,推动老年医疗保健事业向着更精准、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1.本公众号部分转载的文章、图文、视频来自网络,其版权和文责属原作者所有,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2.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
3.本公众号编辑部工作人员的原创文章,其版权属于我们微信公众号所属主体。若要转载原创文章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我们,未经同意不得转载。任何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谢谢!▐ 微信:haohu20080410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