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医疗、家庭及公共卫生等众多领域,含氯消毒剂都被广泛应用于杀菌消毒工作。而消毒后是否需要清水擦拭这一问题,常常引发人们的关注与讨论。
★常用含氯消毒剂常用浓度是多少?
WS/T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答:在《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中,针对不同的情况,推荐的含氯消毒剂有效浓度有400~700mg/L、1000mg/L、2000~5000mg/L、10000mg/L等。
而在临床工作中,为方便配制和记忆,使用500mg/L和2000mg/L两种浓度已基本能够满足环境物表消毒的需求。
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适用于日常环境表面、中低危险性物品及被少量血液污染表面的消毒。
含有效氯2000mg/L消毒液可达到高水平消毒,适用于被芽孢及特殊病原体污染的消毒,如气性坏疽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被患者大量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10ml)污染的环境表面覆盖消毒。
★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WS/T 512-2016
★消毒液配置方法:
优点/
①杀菌谱广、作用迅速、杀菌效果可靠;
②毒性低;
③使用方便、价格低廉。
缺点/
①不稳定,有效氯易丧失;
②对织物有漂白作用;
③有腐蚀性;
④易受机物,pH 等的影响。
★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后,未用清水擦拭会有什么后果?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皮肤问题:如果人体皮肤频繁接触有残留消毒剂的物体表面,如桌面、扶手等,含氯消毒剂的强氧化性可能会引起皮肤过敏、瘙痒、红肿等接触性皮炎症状。
- 呼吸道刺激:残留的含氯消毒剂会挥发出刺激性气味,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中,这些气体积聚,人长时间处于其中,会刺激呼吸道,导致咳嗽、咽痛、气喘等不适症状。
- 消化道危害:当手接触带有消毒剂残留的物体后再接触食物,未洗净的食物被摄入人体,消毒剂会对口腔、食管和胃肠道黏膜造成损伤,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状。
对物体表面的损害
- 腐蚀作用:对于金属材质的物表,如金属门窗、医疗器械等,残留的含氯消毒剂会加速金属生锈、腐蚀。对于橡胶制品,可能会使其老化、变硬、变脆。在织物上,会导致褪色、强度下降等情况。
★如何正确使用含氯消毒剂以减少残留?
精准配置浓度
- 根据消毒对象和目的来确定合适的浓度。比如,用于一般物体表面消毒,有效氯含量通常为250 - 500mg/L;用于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消毒,有效氯含量可能需要1000 - 2000mg/L。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要求进行配置,避免浓度过高。
确保消毒时间合理
- 不同的消毒场景和对象,消毒时间有所不同。一般物体表面消毒作用时间通常为10 - 30分钟,达到规定时间后,用干净的湿布或拖把擦拭去除消毒液。不要长时间让消毒液残留在物体表面,否则会增加残留量。
做好清洁工作
- 在消毒前,先清洁物体表面,去除灰尘、污渍等杂质。因为杂质会消耗消毒剂,使消毒剂不能充分发挥消毒作用,导致需要使用更多的消毒剂,进而增加残留风险。
注意通风
- 保证消毒环境通风良好。使用含氯消毒剂后,打开窗户或使用通风设备,让空气流通,加速消毒液中挥发性成分的散发,减少残留。
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
- 对于一些可以浸泡消毒的物品,如餐具,可以在消毒后用大量清水冲洗,确保没有消毒剂残留。而对于大面积的地面等,可以用含氯消毒剂拖地后,再用清水拖洗一遍。
★含氯消毒剂消毒后:需要用清水擦拭?
要视情况而定
如果是对耐腐蚀的表面,如陶瓷马桶、瓷砖地面等进行消毒,在消毒作用时间达到后(一般30分钟左右),可以不用清水擦拭。因为这些材质能耐受消毒剂,且残留的消毒剂可以继续发挥消毒作用。
但如果是消毒餐具、蔬菜水果、儿童玩具等可能接触食物或人体黏膜的物品,消毒后必须用清水充分冲洗或擦拭。这是因为含氯消毒剂有一定的毒性和腐蚀性,残留在这些物品表面可能会随着接触进入人体,对口腔、胃肠道等造成损伤。
另外,对于不耐腐蚀的物体表面,像金属制品、橡胶制品、织物等,消毒后也建议用清水擦拭。因为含氯消毒剂会腐蚀金属使其生锈,使橡胶老化、织物褪色等。
总之,含氯消毒剂消毒后是否清水擦拭不能一概而论,需综合考量消毒对象、后续用途及安全因素等多方面情况,如此才能在确保消毒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保障人员健康与物品安全。
1.本公众号部分转载的文章、图文、视频来自网络,其版权和文责属原作者所有,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2.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
3.本公众号编辑部工作人员的原创文章,其版权属于我们微信公众号所属主体。若要转载原创文章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我们,未经同意不得转载。任何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谢谢!▐ 微信:haohu2008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