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张浩军,主任医师,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兼任甘肃省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主任,甘肃省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专家组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 张浩军 回顾22年的感染预防与控制(简称“感控”)专职工作经历,同时,结合目前的医院管理(分管感控工作)实践,对于感控工作该如何高效开展,笔者认为两件事至关重要。一件事是“强起来”,另一件事是“做起来”。 “强起来”要强什么 第一是要把感控学科做大、做强。在强学科的过程中,科研、人才、教育及日常工作,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作为感控相关处室负责人,笔者近年来与团队一起,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全新方式方法,不断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 近些年,笔者团队共发表感控论文50余篇,同时承担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1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9年,甘肃省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及笔者本人分别获得甘肃省省级医疗卫生甲等重点专业及学科带头人荣誉称号。 第二是加强感控人员的个人能力建设。很多人认为感控的专业性不强,学习一年半载就能基本胜任这项工作,其实不然。当前,感控工作内涵不断扩展,除感染监测、消毒灭菌、隔离、手卫生等方面外,感控还涉及耐药菌和抗感染诊疗问题。感控学科逐渐成为一门系统性科学,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感控人员甚至是做出些成绩来,绝非易事。感控专职人员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要有随时解决各种感控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还要有坚持感控各项原则的底气。 “做起来”具体怎么做 首先,感控人员要明确自身定位,找准自身价值,不应总是把“领导不待见”“地位低”等抱怨挂在嘴边。 其次,感控人员要拥有两种思维:临床思维和服务思维。前者要求感控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与临床人员沟通融洽、“打成一片”;后者则指感控工作是为临床诊疗服务的,感控人员应以服务者的姿态,加强与临床人员的沟通。在具体沟通过程中,建议感控人员勿采用直接扣分或罚款的生硬做法,使感控和临床成为对立面,而应多介绍感控知识和理论,多分享感控反面案例,采用“润物细无声”法,提升临床人员的感控意识。 最后,笔者认为,从事感控工作的人应具备一些重要品质,如对感控事业的敬畏与热爱,对感控标准的精准把控和执行等。笔者将这些品质归纳为6个字,即“坚强、坚持、坚守”。医院管理者和感控相关学科管理者,要注重培养一线感控人员的上述品质,从医院管理角度出发,从医院发展角度布局,建立起全院范围内的“人人都是感控实践者”“人人都是感控督导员”的感控文化。只要将这种感控文化建立起来,笔者相信,所有的感控措施依从性均将提升,感控工作也将进入良性循环。。 (夏海波 整理) 本专栏由上海斯菲克微生物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和健康报社联合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