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会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审核:蓝雪0816 为贯彻落实《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2023-2025 年)》和《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 年)》,助力医疗机构手术质量安全能力提升,聚焦围术期重点环节,夯实感染防控措施,实现关口前移,保障手术质量安全,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夯实围术期感染防控,保障手术质量安全”专项行动(“感术”行动)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手术部位感染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术中保温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将探讨术中保温与手术部位感染的关系。 一、相关术语与定义
二、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SSI是中低收入国家最常见、最高发的卫生保健相关感染,发生率在11.8%(1.2%-23.6%),我国SSI发生率位居HAI第三位,占住院患者感染的14-16%。SSI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因素、手术因素和环境因素等。患者因素包括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基础疾病等。手术因素包括手术时间、切口类型、手术技巧、术中出血量等。环境因素包括手术室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 三、术中低体温的影响因素患者术中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患者因素、手术因素、麻醉因素、环境因素以及是否干预等。患者因素包括:年龄>60岁、BMI<25kg/m2、ASAⅡ级以上患者、术前基础体温偏低患者等;手术因素包括:手术分级越高、手术方式(开放性手术or还是微创手术)、手术时间>2h、术中冲洗液未加温等可导致术中低体温的发生;麻醉因素包括:麻醉方式、麻醉时间及麻醉药物等导致低体温的发生;环境因素主要是手术室温度,通常手术室温度低于21℃,患者低体温发生风险增高。 四、术中低体温对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术中保温是指在手术过程中维持患者的体温在正常范围内,避免低体温的发生。低体温是指体温低于36℃,是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如增加心血管并发症、影响凝血功能、延长麻醉苏醒时间、增加术后疼痛等。术中保温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还可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降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 五、术中维持正常体温的循证级别2019年《中国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中提出,在手术室内进行手术过程中使用保温设施进行全身保温,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建议维持围手术期正常体温 (推荐级别:条件推荐。证据质量:中等质量证据)。围手术期应保持深部体温≥36℃。术中和术后的低体温是由麻醉引起的体温调节受损和手术室的低温暴露共同导致的。非预期的低体温与心血管并发症增加、凝血功能受损、伤口愈合减缓、免疫功能下降有关,增加了SSI感染的风险。 六、围术期保温策略围术期保温的方法包括术前预保温、术中保温、术后保温等。(一)术前预保温术前预保温是指术前患者接受主动保温的措施以提高储能和低体温阈值,减少核心体温降低和热量再分布。预保温可显著减少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率。预保温 30min后外周热量的增加可抵消麻醉诱导后第1小时再分布损失的热量。术前预保温推荐采用充气加温方式,至少10min。 (二)术中保温术中保温是指患者麻醉开始至手术结束离开手术室整个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维持患者的体温。维持患者术中体温正常,可有效减少围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术中保温的主要措施是物理保温措施,主要是被动保温、主动保温和环境保温三大措施。
七、小结术中保温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维持患者的体温在正常范围内,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因此,医护人员应该重视术中保暖,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术中术后保温,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1]王力红,朱士俊.医院感染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2]任建安.中国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9,22(4):301-314.[3]陶一明,王志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指南(2017)》更新解读[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7,26(7):821-824.[4]黄宇光.术中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 (2023 版)[J].协和医学杂志,2023,14(4):735-7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