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卫生的昨天历经非议、坎坷,一度停滞不前;直到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才迎来手卫生发展的第二波高峰。
1974年美国CDC启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感染控制的有效性研究(SENIC)”,并在一年之后发表了一篇关于洗手对预防HAIs发生影响的论文,提出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并在接下来的年代中发布了一系列的预防与控制HAIs的指南,八十年代以后有关洗手作用的论文明显增多,结论是经常洗手是预防感染的主要措施,推荐HCWs在日常的临床活动中坚持实践。为世界各国的HAIs的预防发挥了积极作用。 那么到底何为洗手?为什么需要反复洗手?通过洗手能祛除手部所有细菌吗?戴手套可以替代洗手吗?……请看本期讲座——“洗手的再认识”!洗手的定义
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最重要的程序。洗手被定义为一种有力的、短暂的揉搓所有起泡表面的手,然后在水流下冲洗干净。虽然用于洗手的产品各种各样,如普通肥皂、洗涤剂或含抗菌剂的产品等。用普通肥皂或洗涤剂洗手,可以中和、溶解手部表面的有机物,改变病原微生物在手部表面的吸附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清除表面污染物,当然我们在清除污染物的同时,也将包裹在污染物中的病原微生物一同清除掉。 肥皂加流水洗手的这一过程,称之为机械除菌法,主要是通过物理作用来去污,当然肥皂与洗涤剂也在其中发挥了化学作用,辅助机械除菌发挥最大的作用。此外,使用含有抗菌剂的产品洗手,与其说是有利于表面杀菌,倒不如说可以有效防止肥皂被细菌(来自洗手者手上的细菌)污染,导致洗手时的二次污染。因为,洗手的整个过程耗时仅为1min左右,加入的抗菌剂通常采用中、低水平的消毒剂,因此,让这类消毒剂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发挥杀菌效果,也真是勉为其难了。皮肤上细菌可分为常驻菌和暂驻菌。常驻菌在皮肤上存活并繁殖,可以反复培养检出;而暂驻菌则为近期的污染菌,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存活。通常暂驻菌是人员在医院活动中获得的,主要是HAIs的病原微生物。大多数常驻菌存在于表皮浅层,但约有10% -20%的可栖息于表皮深层。用普通肥皂和洗涤剂洗手可以有效去除许多暂驻菌。而深层的微生物一般无法用普通肥皂和洗涤剂将其清除。许多常驻皮肤的微生物其致病性并不高,除皮肤感染外,与其他部位的感染无关。然而,当外科手术或其他侵入性手术操作时,微生物可以借机进入机体组织或血流系统,或当患者的免疫功能严重低下,或心脏瓣膜等植入时,这类原本非致病性病原体会导致患者的感染。与此相反,HCWs的手上经常发现有暂驻菌的污染,这些细菌通常是来自感染或定植患者的病原体,或污染的环境和物品表面,便可能引起HAIs的发生。最近有几项研究表明,HCWs手部临时携带暂驻菌,无论是革兰阳性菌,还是革兰阴性的现象变的越来越频繁了。这也进一步说明,HCWs手卫生措施一刻都不得松懈。 除了洗手,HCWs可以通过戴手套作为额外的安全措施。与洗手一样,戴手套也是有其适应症的。一般认为,在进行某些侵入性操作,或接触开放性伤口时应戴无菌手套。当双手可能被潜在的传染性物质(如血液、体液或分泌物)污染时,可戴非无菌手套。通常我们不知道哪些患者的血液、体液或分泌物含有感染性物质,但从标准预防理念来思考,凡接触患者血液等体液,无论其是否具有感染性,都应防护好。当戴手套时,依然建议洗手,因为手套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有穿孔,而且戴手套者手上的细菌可以迅速繁殖,这对于实施侵入性操作尤为重要。 医疗机构在设计和布局手卫生设施,应充分考虑HCWs使用的便捷性。便捷获得洗手设施、洗手产品和擦手纸巾等,常常被推荐为鼓励并为提高HCWs洗手依从性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建设。而洗手水槽的规范设计、安装和使用均对水源性微生物的环境和HCWs手污染的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中进行重点讨论)。1.李徳淳、汤乃军、李云,主译.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第四版),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2005,P1-12.2. 胡必杰、陈文森、高晓东等. 主译,医院感染,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P2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