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期讲座《晓平说消毒丨手部卫生的昨天:塞米维尔斯的困惑》中,我们认识了一位外科鼻祖级大师艾格纳斯·塞米维尔斯(Ignaz Semmelweis,1818—1865年),他在工作初期面对术后感染死亡病人时困惑重重,最终在未找到任何头绪的情况下离开了工作四年的维也纳大学附属总医院。 本期讲述的是时隔半年,塞米维尔斯再次回到这家医院后并有了新的发现。 塞米维尔斯的发现 1847年3月,塞米维尔斯又回到了他半年前曾经工作过的维也纳大学附属总院,还是在产科病房做临床医生,并在那里连续工作了两年的时间。 期间发生了我们在前面提到的,他同事因解剖尸体中的意外割伤,并继发败血症而死亡的事件。塞米维尔斯发现该同事发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类似于死于产褥热的产妇,为此,他断言,这位同事与产妇是患了同一种疾病,并认为解剖刀是罪魁祸首,是来自解剖刀上的尸体身上的一种“微粒”,被塞米维尔斯称之为“尸体虫”进入了机体内,并引起他的这位同事和产妇们发病,最终死亡。 那么,这种“微粒”又是如何进入人体内的呢? 经过在现场的细致观察,塞米维尔斯发现两个病房的差异之处。第一病区因为是教学病房,医生们需要带领医学生,对死于产褥热的产妇进行尸体解剖。当需要为产妇接生的时候,医生与医学生们只是简单洗洗手,有的人手上仍然留着难闻的恶臭便给产妇接生。而第二病区的助产士们从来都不参与病人尸体的解剖。 塞米维尔斯这一发现令其兴奋不已,他推测到引起产妇发生产褥热的原因不是分娩时留下的“伤口”造成的,而是通过医生们的手将尸体上的“微粒”带给了产妇,造成产妇的发病,最终导致其死亡。 为此,他在其发表的文章中写道:“用肥皂常规洗手以后,粘附于手上的尸体微粒不可能被完全清除,这可以通过手上的尸体味道,或长或短地要保留一段时间来证实。” 为此,塞米维尔斯提出要用化学物质将医生们手上的“尸体虫”杀死。起初,他们采用了液态氯,但是因价格昂贵而没有实施。最后塞米维尔斯采用更为简单的方法,将生石灰加入水中,取上清液便得到了含氯消毒溶液。他要求医生们,离开尸体解剖室时必须采用“石灰水”消毒手,没有消毒过的手不得接触产妇。 塞米维尔斯在文章中写道:“应该坚持手的消毒,为了这一目的取得完全成功,为了防止腐烂物质由手的毛孔穿透,在接触腐烂物质之前,双手要用油处理;工作之后,要用肥皂洗手,并把手暴露于能破坏残留腐烂物质的化学药物之中;我们使用氯化钙并冲洗,直至双手变的光滑。”(见图3)
▲图3. 接生前采用含氯消毒溶液洗手 这一措施于1847年5月开始实施,并立即见到的成效。根据监测到数据显示,自1847年6月~10月,第一病区的产妇产褥热的死亡率,由手消毒干预前的15.8%下降至3.0%,甚至达到1.3%。最终,两个产科病房产妇的产褥热死亡率趋于一致(见图4)。
▲图4. 采用含氯消毒溶液洗手干预后两组产褥热死亡率变化 下期预告:艾格纳斯·塞米维尔斯与手卫生的故事之塞米维尔斯的结论 参考文献: 1.李徳淳、汤乃军、李云,主译.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第四版),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2005,P1-12. 2. 胡必杰、陈文森、高晓东等. 主译,医院感染,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P21-28. 相关文章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