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上海举办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培训班"的体会
本帖最后由 柳莹依 于 2012-9-5 13:25 编辑本来没有打算发这个帖子,但看到楚楚管理员发的这个与信息管理有关的帖子http://bbs.sific.com.cn/fo ... 8&page=1#pid1112167,再想到我之前发的这个帖子没什么人关注,不知大家医院平时对去年卫生部颁布的七大类医疗控制指标是怎么做的,的,医院在做这个事情,肯定要医务部牵头,医务科、质控科、感控科及信息中心召开协调会,怎么定义自家医院的一些统计,如卫生部的控制指标中有围术期死亡率的计算公式,但并没有对围术期下明确的定义,那按术后多少天来计算,人家信息中心是不懂的,必须要医务部门来决策。因此主发了这个帖子,但又不知道放在哪个板块好,就放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板块了。http://bbs.sific.com.cn/thread-86191-1-1.html
本帖最后由 柳莹依 于 2012-9-5 13:27 编辑
以下内容是我参加学习班回来后向医院汇报及向在医务部全体人员参加的业务学习中传达的部分内容,有些东西再经过修改放到论坛。
我院院长每年都参加上海医院协会举办的院长培训班,已经好些年了,前几个月参加回来后就决定我们派出一组人到上海参加这个学习班,由于院长参观了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我就跟院长聊起“我们院感的全国老大就在中山医院,叫胡。。。”,院长说:知道了,我也听了他的讲课,思路很清晰,怪不得我们院感做得这么好,原来带头人。。。呵呵呵,夸胡老师的时候,我们也顺带得夸了一下。院长还说中山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原来是一名普外医师,参观了他们的电子病历后知道很为临床服务。
8月20日到8月24日我院医务、质控、护理、门诊、财务及计算机中心等部门负责人一行8人,参加了上海市医院协会举办的国家级继教项目“医院信息化建设培训班”的学习,并实地参观了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触良多。涉及到中山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某些知识产权的具体事宜我就不介绍了,只说几点共性东西让大家借鉴。 这次学习班上了两天的理论课及互动交流,第三天上午参观了长征医院,下午参观了中山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我对中山医院的电脑查房车很有兴趣,你想拆卸这台电脑而偷走的是行不通的,除非你把整个车都弄走。查完房后就护士抢着用,再不就放在医师办公室就等于一台台式电脑。我与信息中心阴主任分享了我院在多年前也曾经使用笔记本电脑查房,但由于使用率低、保管困难,查完房后就得锁起来,曾有的放在医师办公室充电,当然就被“顺手牵羊”,最后也就不了了知了。 本帖最后由 柳莹依 于 2012-9-5 13:40 编辑
一、以需要促进医院信息化建设而不是以技术促进,这种观点是培训班上授课者的一致共识。上什么项目要以临床医技及管理部门的需求为导向,由使用部门及业务管理部门为主导,信息部门提供技术支持,管理软件是医院自己开发还是与公司共同开发主要看医院信息部门的实力。
说到这里就想说说,去年到无锡参加医院信息化架构学习班时,无锡市人民医院的信息科主任就讲到,有的医院以信息科、公司为主导,管理部门没有参加,往往买回来的系统就是一个空壳,如有较多的医院上的麻醉信息系统,什么东西也没有,也没有统计功能,就只是一个书写工具,付款后再想叫公司来增加一些管理、统计功能,就得再付款。
说的非常好,作为管理部门,我更看重的是我利用这个系统可以达到什么管理功能,统计功能。所以从去年开始,我院的信息系统验收必须有医务部门的签字认可。(呵呵,开发领导层成功!) 二、关于移动医疗。学习班上多位讲者都明确了移动医疗是有线医疗的一个延伸,PDA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取代PC。要引进移动护理并不仅仅是买几台PDA就能实现的,其中有很多基础工作要做,形成一个完整的环以后才能开展。中山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做得非常好,尤其是在电子病历及电子医嘱方面,智能化程度非常高,但该院目前都没有开展移动医疗,只是准备下一步在普通外科做一个试点。虽然中山医院去年10月就完成了软件的改造调试及设备的筛选(医师是iPad,护士是工业级的PDA,不是歧视,而是需求不同,医师主要是达到看一看的目的,护士就需要更经常的扫二维码,在屏幕上作一些简单的确认动作,还要能防摔防水),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涉及到医院资产的使用与管理,信息的安全管理,与移动公司的联合(移动医疗的信息系统是建立在移动公司的平台上,每天的流量会是非常可观。后台程序系统并不直接给移动设备发指令。如果不经过这个平台而直接由后台程序发出指令会存在很多问题,系统的运行改选,,,只要一点小改动,终端机都要做很多工作)。 如果使用移动护理,除了病人入院后都使用带有二维码的腕带之外,给病人使用的所有物品(药品)都需要粘贴有二维码(液体、引流袋等等),那怕只是给病人发两片安定片也需要在包装上粘贴二维码。去年我们参加无锡市人民医院举办的学习班并参观该院时在中心药房就看到自动包药机,每个病人的每种口服药都需要一个塑料药袋自动封装并粘有二维码,一个袋的成本大约在0.2~0.4元。 三、中山医院门诊病历不上电子化的原因:内涵质量必定下降。理由如下:门诊量非常大而且病情病种各异;出门诊的医师尤其是出专家门诊的都不是病房里写病历的年轻医师;查阅大量的门诊病历后发现,虽然写得非常简要,但关键点都有了,如果改为电子病历,逐条选择或再个性化输入则势必导致医师屈服于病历的模板,内涵质量的下降是必然的;再有每个病人就诊后还得打印出来,费时(这一点阴主任没有说,是我自己想到的)。 晚上等到有时间再继续发。 有人问我,我在一楼的说的卫生部去年颁布的七大类医疗控制指标是什么?说明一下,就是指卫生部医管司出的“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1年版)”,其中医院感染控制指标就是其中一大类,其中有很多项目,如手术部位感染率、手术相关感染率,择期手术后肺部感染率。。。。很多。这些指标的统计必须要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才能完成。计算机只能识别计算机语言,那么就需要对上述指标计算公式的分子分母进行定义,如择期手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这个数据从哪来,就需要多个部门开协调会,如我们在手术通知系统中设定有是择期手术、限期手术还是急诊手术,给医师们在开手术通知书时就要勾好,这样才能得到数据。 四、很有意思的中山医院电子预约检查申请系统。
曾经知道有一些医院为了有效实施临床路径的管理,加快病床的周转,建立了大型检查预约中心。由预约中心的工作人员安排这个病人是先做CT还是先做B超,使得原来这项实际是由工友阿姨无序完成的工作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阿姨带着到哪里就先做哪项)。
这次在上海中山医院看到检查的预约是由开单医师完成。医师在开出各项检查医嘱(平片、CT等)时都可以象买电影票一样看到空余时间段,可以与病人商量后决定选择检查时间段。这项看似简单的操作,其实背后需要一套管理机制在支撑,如开出的是头颅CT,则系统首先安排是给低级别的CT,绝对不会安排在64排上做。对于高干,在系统中都预设了优先机制。当然普通病人急诊急需做的还可以现场预约。因此如果开检查单时看到“满”的标识只是对针对这个病人而言。非常之好。 五、关于国际疾病编码ICD-10的应用。虽然都是ICD-10,但卫生部并没有将数据内容进行整合及统一,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标准的通用本,上海是使用上海版本,北京正在使用的号称卫生部版本的有两个。因此给各地ICD-10引入电子病历的应用带来一定的困惑。
上海中山医院病案室对于在架病历的诊断是否使用ICD-10可以做到实时监控。临床医师在病历的诊断中如果没有使用ICD-10的名称而是使用自定义名称,则病案室工作人员立即就可以看到,其查阅病历后会给医师使用ICD-10的某个名称的建议。
六、医疗质量控制指标的管理。卫生部医管司去年颁布了“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1年版)”,把指标划分为七大类,其中一类就是医院感染控制指标。其他还有如重返类、死亡类。。。
这些指标的计算一定是要通过计算机系统来完成的,但计算机只能识别计算机语言,这就需要医院多个部门协同,给这些指标的计算公式的分子分母下定义,如手术相关感染发生率,怎么定义手术相关感染,从文字上很好鉴定嘛,就是手术后发生的与手术有关的感染,除了手术部位以外,还包括术后肺部感染,但如果留置针的发生在术后多少天之内算是与手术相关呢?现在还是困惑。
上海华山医院在医院信息系统中建立了医疗质量管理综合平台,把卫生部发布的七大类指标中的主要项目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中获取。但手术相关感染他们也没有搞得出来。 七、关于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现在这个经常会有厂家来给你推介,其实这不是医院一厢能弄的。上海市卫生局信息中心的潘副主任介绍,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必须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整体规划,顶层设计,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看到上海市健康档案的建立给我很大启发。那种还去小区拍门给人家建立纸质健康档案的做法真的是劳民伤财,效率低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