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感控文献,我们的差距有多远?
在赤峰培训班上,一个个的全新理念令参会人员目不暇接,单就文献阅读方面,您知道怎样鉴别垃圾文献吗?文献的质量您知道用什么来衡量吗?我们写的论文不能发在中华牌杂志的根源在哪里,您知道吗?我们的差距有多远,您是否知道?下面几条您能掌握多少?1、分组是否随机?
2、结果随访是否完全?
3、分析比较是否按最初分组?
4、病人、医师和研究者对治疗是否盲法?
5、试验初两组情况是否类似?
6、除实验干预外,两组其他处理是否相同?
这只是赤峰培训班上的一瞥,培训讲义四百余页,想要几天之内消化是不可能的,带着理念精心复习,收获可就不是一般的大哦。
虽然参加过厦门的培训班,但是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这几条也就知道个大概吧,好多还是理解的不够清晰,需要反复的学习、实践才能真正领会,然后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参加会议主要是接受新的理念,真正掌握需要会后的实践。 呵呵看看版主这几条,就知道差太远了,惭愧! 感谢版主的分享,希望我们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楼主总结的极是,但要熟练掌握则需要多剖析几篇文章,正反两方面的文章都要剖析。 总结得很好。其实我们在阅读文献时,就应该注意文献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要注重文献的内涵思考。 随机是为了保证样本的代表性,保证各处理组间在大量不可控制的非处理因素的分布方面尽量保持均衡可比而采用的一种统计学措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