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曼哪里去了?
患者,男,60岁,因高位截瘫、褥疮感染于2011年4月收住骨科,住院期间,多次做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均为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最近一次做培养,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患者创面渗出液由原来的脓白色转为淡黄色,临床医生疑问培养结果,鲍曼哪里去了?请教各位老师,能够导致鲍曼消失的可能性有哪些?或是培养结果错啦? 培养结果未必错,尤其是怀疑鲍曼错鉴定为金葡的话,几乎毫无可能。问题在于如何看待这个培养结果。关于创面分泌物的相关讨论,其实论坛里有很多。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在于标本的留取是否正确。未必之前的鲍曼就是病原菌。
做细菌培养的同时做分泌物涂片了没有?如果涂片上有球菌,培养出杆菌就好解释了。如果没有,建议做一下。谢谢! 没有对原始培养标本涂片判读,对此问题分析十分困难。{:1_17:} 本帖最后由 巴斯德之徒 于 2011-9-1 13:25 编辑
褥疮分泌物常常由于临床医生采样不合格而无法分离到真正的感染菌。坏死物为环境细菌和皮肤菌群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因而褥疮分泌物往往会分离到多种微生物,如果不加判断,可能出具的报告毫无价值。
记得协和医院徐英春教授讲的一则案例分析,有一个长期卧床的重症病人发生褥疮感染,临床医生取分泌物送检,先后分离出金葡、铜绿、变形杆菌等多种可能导致褥疮感染的微生物,但临床治疗均不见效,于是请微生物室专家进行会诊,徐英春提出先用无菌盐水清理溃疡,然后用手术刀刮去基底部组织做病理组织切片和组织培养,结果发现真菌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根据真菌药敏用药后,褥疮溃疡很快就修复愈合。
说明对于开放性创面如果采样不正确,加之缺乏涂片/病理组织分析等佐证的话,分离菌的临床价值很难说得清楚。有人可能要说用治疗效果去佐证。如果有效还好,无效呢?延误病情,增加病人的痛苦。
所以,对于诸如褥疮拭子等开放性创面采集的样本一定要筛查标本的合格性,并通过涂片来确认细菌的分离方向,分析分离菌的临床价值。否则,一份含混其词的报告不仅没有参考价值的,反而还会误导临床。 巴斯德之徒 发表于 2011-8-31 14:1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褥疮分泌物常常由于临床医生采样不合格而无法分离到真正的感染菌。坏死物为环境细菌和皮肤菌群提供了丰富的 ...
关于微生物的相关知识,巴版主总能让我们受益匪浅!我院烧(烫)伤病人的分泌物培养也曾出现类似情况,即根据分离菌的药敏进行临床治疗无效,后来我们也分析是标本采集的问题。呵呵~ 感谢各位老师指点,考虑还是标本的采集方面的可能性大,继续关注,探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