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质控
了参加本省和卫生部的室间质控,大家还参加了其他地方或国家的质控吗?感想如何?了参加本省和卫生部的室间质控,大家还参加了其他地方或国家的质控吗?感想如何?
除了参加本省和卫生部的室间质控,大家还参加了其他地方或国家的质控吗?感想如何?
感想很多!
我们参加了香港玛丽医院和卫生部质评.总体感觉:最近梁先生的菌株偏重苛养菌,甚至很偏的菌株.虽然有时限于条件不能正确鉴定,但至少让我们扩大了视野,下次再遇到时就很快会有一个正确思路,久而久之鉴定水平就提高了.
同时我也负责全省的室间质评调查工作,在设计鉴定菌株时很头痛!太简单了大家提高不了多少,太难了大家条件有限.成绩太差,领导会批评同行,成绩好了领导也不表扬他们.办学习班,领导不让具体干活的参加,而不学习\交流,他们得不到提高,成绩就上不去......
多年来,我们所发菌株几乎涉及了临床上常见的大多数菌株.从87年开始调查到现在,除了一般细菌外,我们也发一些特殊菌.厌养菌发过五次,真菌十多次,少见或苛养菌也发过,特殊色素的菌也发过.目前全省参评实验室鉴定符合率已比较高了(有的菌也反复发).最近几年,我们紧跟CLSI变化,侧重点在于特殊耐药性调查(MRS\VRE\β-内酰胺酶\ESBLS\D-试验\PRSP\AmpC(主要发029M阴沟));混合菌分离调查也是一个重点.为了督导大家掌握天然耐药性,每次都有相关考核的内容.
调查结束后,每次我都要写2000-3000以上的总结资料,将新知识\新技术介绍给大家.实际上,每次写这些资料,对本人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多年来,同行们反映很不错.他们将这些资料装订成册,是一本很好的教材.
明年在鉴定方面更要侧重于苛养菌或混合菌分离了.耐药性方面的设计还是要根据08CLSI变化再定.
今后不知道再怎么设计调查项目才能满足要求.郁闷哪.:'(
很想听听TXZHOU\HXWSW\茉莉花等同行或老师的建议.谢谢!
回复 #2 薇荷 的帖子
薇荷老师,能否把您的总结资料上传一些让大家学习?谢谢!:handshake :handshake 荷老师,能否把您的总结资料上传一些让大家学习?谢谢!:handshake :handshake谢谢楚楚老师信任!
因为是具体专业调查总结分析,就不上传在这里了.:loveliness: 但若是专业的新资料\新技术我会上传的.
各位同行若有好的建议,可以在论坛上交流.再次感谢大家的参与.
荷老师讲得真好!要设计一次好的室间质控的确不容易,要考虑到考核的内容,又要考虑各家医院的不同情况。其实我们参加的单位最关心的是考核后的总结报告,可以知道自己的差距和还未了解的知识点。
上个月第一次参加了香港玛丽医院的质控,感觉有难度,现在我们正等着反馈报告那!
赞成薇荷老师的看法,参加室间质评的目的主要还是提高实验室和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但目前国内一些医院(特别是中小型医院)在省市级或是全国的临检中心组织的室间质评中私下核对结果的情况较普遍,这一是源于一些小医院实验条件有限,软硬件条件(特别是微生物)都还不具备,二是当地的领导意识,所以,这类质评结果的真实性会大打折扣.我室目前参加全国临检中心的质控,香港医管局和美国病理家学会(CAP)的PT,香港的较国内难,有些少见苛养菌是很难得的认识和学习机会,CAP的PT涉及到许多方面,CAP认可的实验室原则上要求实验室目前所开展的所有项目均需参加其实验室能力比对,若CAP组织的PT项目中没有您目前开展的项目,那么该项目必须要有其它的替代评估方案和存档资料备查,对于参加CAP的PT项目,感受很多:
1.此PT涵盖项目较广,能全面提高实验室水平
每年三次,每次细菌5份(含需氧及厌氧及药敏),真菌5份(含丝状真菌),TB培养5份,抗酸染色2份,墨汁染色2份,血培养系统报阳质控品2份,HBV,HCV,HIV,TPPA等
2.此PT是与全球近千个实验室间的能力比对,却没有电话私下对结果可言,嘿嘿!
3.对于PT初次失败的实验室,CAP要求您提供失败原因分析,并经网络上报.对于再次失败(<60分)将给予措辞严厉的警告!
4.对于所有CAP下发的PT样本,我室都是分到由不同岗位的人员来完成,并不是由某一个人大包大揽做完,要真是那样,这人出差去了实验室咋办!
5.PT回报后要求全体人员阅读并签名并张贴,对于失败的还要组织学习提高,从回报总结来看,我们的PT结果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真菌这一块,今年有些少见丝状真菌,总的鉴定正确率仅为30%左右,而我室鉴定正确,也就是说,这一点的能力比对比过了美国本地的一些实验室哦!
室目前参加全国临检中心的质控,香港医管局(刚刚开始)和日本微生物的质控。
已经看到了h版主在中华检验杂志中的有关真菌的文章了。很不错阿!
今年cap的考核又要开始了吧,华山这边大概在1月14日-15日。相信h版那里这段时间不会太轻松;P ;P ;P 。
老师能否把过去参加CAP的PT项目在这里介绍一二,让我们见识见识!特别是真菌方面的,先谢了!
接 #8 txzhou 的帖子
烈请出陈老师支招!虽然我们未敢参加美国CAP的,但一直参加卫生部、省临检中心的,结果不是特别理想。上各位老师和同行们言之极是.室间质控发出的三株菌都是单纯的.日常标本(如痰等)中培养出单纯致病菌机率非常之低,多是混杂其它过路菌,室间质控是为促进微生物检验知识的提高.我个人认为也应像日常标本那样,发混杂菌株检测各室对致病菌之认识.杜绝各室之间相互对照结果之目的.具体就是多发一张已涂标本固定的涂片(注明底面,染色不染色也可以),放于塑料袋如电信之电话卡那样封囗严密,然后进行外表灭菌消毒置牛皮纸信封后发出,各微生物检验室接到标本用剪开后,如日常工作那样进行操作.同时要求如微生物之家论坛常提到的三级报告那样运作,当然免除标本外观描述这一步骤,对各基层微生物实验室技术的促进和提高,应是一个有益的举措.各位老师和同行们,请问:这样对吗?谢谢!
回复 #10 二进制 的帖子
进制老师的提议不错!上海的临检中心每年进行一次盲点调查,做法类似二进制老师所说的,每次检查有看涂片、根据平板上菌落形态回答问卷和血清凝集等等,都是在规定时间(一般2h)内完成。另外,为防止室间质控时相互沟通,每次的质控都有好几个版本。也有混合菌,需要根据病史资料做判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