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G6651 发表于 2023-2-24 11:25

感控知识每日学

“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相关知识
★清洁手术(I类切口):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摘自《抗菌药物使用指导原则》2015版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1.清洁切口(I类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2.、、、
         ---摘自《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表浅手术切口感染、深部手术切口感染、器官(或腔隙)感染。
一、表浅手术切口感染
   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
 临床诊断
 具有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2.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
   1.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
   2.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
   3.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
二、深部手术切口感染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临床诊断
  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
  1.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
  2.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
  3.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证据。
  4.临床医师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三、器官(或腔隙)感染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临床诊断
  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引流或穿刺有脓液。
 2.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
  3.由临床医师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
    1.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
    2.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告深部感染。
 3.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不须再次手术者,应视为深部切口感染。  
---摘自《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2001版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说明: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三)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 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摘自《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lidong_wang123 发表于 2023-2-24 13:28

感谢分享,,,,,,,,,

火炬天使 发表于 2023-2-24 13:50

加深记忆,持续学习。

lj149114 发表于 2023-2-24 13:53

感谢老师分享、学习了、、、、、、、、、、

jerkran 发表于 2023-2-24 14:35

帖子格式编辑下,看起累                                                   

boyluoxiaolei 发表于 2023-2-24 14:43

学习了,谢谢老师{:1_7:}{:1_7:}

wornerlow 发表于 2023-2-24 14:48

学习了,谢谢老师分享

穆嘉衡 发表于 2023-2-24 15:17

感谢老师分享、学习了、、、、、、、、、、

jcyyhlb 发表于 2023-2-24 15:57

学习了,谢谢老师分享。

Zeroanys 发表于 2023-2-24 15:59

感谢老师分享,持续学习

海上明月谁飞鸟 发表于 2023-2-24 16:41

感谢分享,加深记忆,持续学习。

yage 发表于 2023-2-25 08:41

感谢分享                                 

lj66 发表于 2023-2-25 09:07

路过学习了,谢谢老师的分享

33168955-w 发表于 2023-2-25 09:32

学习了,谢谢老师分享

孙敏1 发表于 2023-8-12 09:23

“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相关知识 ★清洁手术(I类切口):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摘自《抗菌药物使用指导原则》2015版   ★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1.清洁切口(I类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2.、、、            ---摘自《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表浅手术切口感染、深部手术切口感染、器官(或腔隙)感染。 一、表浅手术切口感染    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  临床诊断  具有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2.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    1.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    2.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    3.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 二、深部手术切口感染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临床诊断   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   1.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除外。   2.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   3.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证据。   4.临床医师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三、器官(或腔隙)感染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临床诊断   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引流或穿刺有脓液。    2.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   3.由临床医师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   1.临床和(或)有关检查显示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即使细菌培养阴性,亦可以诊断。   2.手术切口浅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时,仅需报告深部感染。  3.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不须再次手术者,应视为深部切口感染。   ---摘自《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2001版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说明: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三)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 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摘自《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橙子酸了 发表于 2023-9-14 09:05

感谢老师分享!

柳娜 发表于 2023-9-25 11:28

感谢老师分享,学习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感控知识每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