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紫晶 发表于 2019-2-12 18:57

【感染科普笔记2019-1-18】梁琪伟:2019《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有哪些更新?

推陈出新丨2019《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有哪些更新?
(WS 295—2019代替WS 295—2008)
整理丨梁琪伟(安徽省儿童医院)责编丨王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李燕(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编者按: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一批新的卫生行业标准,其中包括了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布鲁氏菌病诊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和淋病诊断标准。小编第一时间给大家呈现。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WS 295—2019)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WS 295—2008)的比较。

【2019版增加的部分】
1、增加了缩略语(见2019版第2章)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CFU/mL :每毫升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mL);
[*]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coagulation);
[*]DNA: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
[*]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
[*]IgG:免疫球蛋白G (immunoglobulin G);
[*]OD:光密度(optical density);
[*]PBS: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
[*]Real-time PCR :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reaction) ;
[*]SBA:血清杀菌力试验(serum bactericidal assays) ;
[*]TTC: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riphenyl tetrazolium chloride) ;
[*]rpm:每分钟转数(revolutions per minute);
[*]WHO: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增加了脑脊液检查的结果(见2019版3.3.2, 3.3.3.2,3.3.3.3)

[*]2008版:2.3.2 脑脊液外观呈浑浊米汤或脓样,压力增高;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并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糖及氯化物明显减少,蛋白含量增高。
[*]2019版:3.3.2 脑脊液常规(增加了更多详细的检查结果帮助诊断)典型改变为压力增高,外观呈浑浊米汤样或脓样;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并以多形核白细胞增高为主;糖及氯化物明显减少,蛋白含量升高。但在病程初期仅有压力升高,外观清亮,随后出现典型改变,暴发休克型患者脑脊液通常清亮,蛋白、细胞数和糖亦无变化。脑脊液、血液、瘀点(斑)组织液培养脑膜炎奈瑟菌阳性;脑脊液、血液、瘀点(斑)组织液脑膜炎奈瑟菌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

3、增加了“其他脑膜炎球菌性疾病”(见2019版 7.2)7.2其他脑膜炎球菌性疾病
[*]人感染脑膜炎奈瑟菌后,大部分为无症状带菌者。出现症状者,临床疾病谱复杂多样,除可引起脑脊髓膜炎外,还可引起脓毒症、肺炎,偶也可引发关节炎、心肌炎、心包炎和眼内炎等疾病。

4、增加了“鉴别诊断”(见2019版附录B的B.4)增加了细化的鉴别诊断,具体内容如下:B.4鉴别诊断
[*]B.4.1肺炎链球菌脑膜炎
[*]无明显季节性,散发。多数病人有肺炎、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等感染灶,部分病人继发于颅脑外伤骨折之后或脑外科术后。皮肤、黏膜出现瘀点(斑)较为少见。依据脑脊液和血液病原学检查可确诊。


[*]B.4.2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
[*]无明显季节性,散发。起病较为缓慢,病初多有明显的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或中耳炎症状。脑膜炎症状与其他化脓性脑膜炎相似,偶有皮肤、黏膜瘀点。依据脑脊液和血液病原学检查可确诊。


[*]B.4.3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
[*]多继发于皮肤感染或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症,常于化脓性感染数日或数周后发病,感染中毒症状重,可见猩红热样皮疹、化脓性皮炎、肺炎、肺脓肿等表现。依据脑脊液和血液病原学检查可确诊。


[*]B.4.4大肠埃希菌脑膜炎
[*]多见于新生儿,常由于早产、损伤性分娩和母亲感染所致。亦可发生于颅脑外伤或颅脑手术及鼻窦、乳突等灶性感染或手术后。本病易并发脑室脑炎。皮肤、黏膜出现瘀点(斑)少见。依据脑脊液和血液病原学检查可确诊。


[*]B.4.5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多数起病缓慢,可呈亚急性。初期症状不明显,常有头痛,可位于前额、双侧颞部、枕后或眼眶后,多为胀痛或钝痛,呈间歇性。伴低热或不发热。脑脊液细胞数轻、中度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早期也可呈现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水平轻、中度增高,葡萄糖和氯化物降低。依据涂片、培养分离、组织病理标本发现有荚膜的酵母菌可确诊新型隐球菌感染。


[*]B.4.6结核性脑膜炎
[*]无季节性。多有结核病史或密切接触史。起病较缓慢,也有急性起病,病程较长,脑膜刺激征较明显,脑实质通常无明显病变,晚期可有脑实质病变表现。有发热、盗汗、消瘦等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出现较晚。皮肤、黏膜不出现瘀点(斑)。脑脊液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增高,糖和氯化物降低。脑脊液抗酸杆菌涂片及分枝杆菌培养阳性,菌种鉴定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可确诊,但阳性率较低。脑脊液分枝杆菌核酸检测阳性有助于快速确定病原学诊断。脑脊液和血液的γ-扰素释放试验阳性,可辅助诊断。必要时可X线胸片和眼底检查,协助鉴别。


[*]B.4.7流行性乙型脑炎
[*]主要经蚊媒传播。蚊虫孳生季节发病。有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发热2 d~3 d后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皮肤、黏膜不出现瘀点(斑)。脑脊液清亮,脑脊液细胞数中度增加,蛋白质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基本正常。依据血清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可确诊。


[*]B.4.8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高热,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可有嗜睡、昏迷及抽搐,迅速发生循环和呼吸衰竭。临床主要表现为严重毒血症、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发病初期腹痛及腹泻症状很轻或无,发病24 h内可出现腹泻及痢疾样便。作肛拭或生理盐水灌肠镜检便标本,可见大量脓、白细胞。


[*]B.4.9肾综合征出血热
[*]多有鼠类接触史,以发热、出血、肾功能损伤为主要表现。初期出血现象较轻,表现为酒醉貌、结膜充血水肿,皮肤上有条索状出血点,主要见于腋下。血常规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尿常规有大量蛋白尿和红细胞、白细胞。脑膜刺激征不明显,脑脊液检查阴性。汉坦病毒抗体阳性。


[*]B.4.10婴幼儿高热惊厥
[*]是婴幼儿期(主要发生在出生后6个月至3岁)最常见的惊厥原因(约占30%)。多发生于急骤高热开始后12 h内,发作时间短暂,发作停止后神志即可恢复正常。在一次疾病过程中很少发作2次以上。皮肤无瘀点(斑),脑脊液检查正常。

【2019版修改的部分】
[*]修改了流行病学史(见2019版3.1, 2008版的2.1)
[*]修改了临床表现(见2019版3.2, 2008版的2.2)
[*]修改了“末梢血象”为“血常规”(见2019版3.3.1,2008版的2.3.1)
[*]修改了“血清学”为“免疫学”(见2019版的3.3.4 2008年版的2.3.4)
[*]修改了诊断原则(见2019版的4,2008年版的3)
[*]修改了疑似病例(见2019版的5.1,2008版的4.2)
[*]修改了临床诊断病例(见2019版的5.2,2008版的4.3)
[*]修改了确诊病例(见2019版的5.3,2008的4.4)
[*]修改了脑膜炎奈瑟菌实验室检测方法(详见2019版附录A)2019版:(1) “样本采集和处理”中增加了“瘀点或瘀斑”的内容;(2)增加了“A.1.2 样品的运送”;(3)增加了“A.2脑膜炎奈瑟菌培养及镜检”的内容;(4)修改增加了“A.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Real-time PCR诊断”,增加了“表 A.1脑膜炎奈瑟菌血清群鉴定 Real-time PCR 引物和探针序列”;(5)增加了“A.5采用PCR辅助鉴定疑似菌株”
[*]根据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特征的变化,在附录B中,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中的有关描述予以订正(详见附录B)。
1-9具体对比变动见下表:http://bbs.sific.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902/12/185628ign31nggbh7rk72p.jpghttp://bbs.sific.com.cn/data/attachment/album/201902/12/185628jijrttfqp3p3jfj0.jpg其余标准可以前往SIFIC官网(http://www.sific.com.cn/index.aspx)阅读和下载,或者下载SIFIC论坛APP浏览体验。                                                                                                                                                         图文编辑:王小虾

lyluoxiuhua 发表于 2019-2-13 08:21

学习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WS 295—2019)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WS 295—2008)的比较!感谢分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感染科普笔记2019-1-18】梁琪伟:2019《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有哪些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