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妖妖 发表于 2009-8-10 09:13

抗击HIV 基因疗法“初尝胜果”

color=Purple] 当前唯一一个进入Ⅱ期临床试验的基因疗法获成功   上世纪80年代,人免疫缺陷病毒(HIV)首次“曝光”,人类开始了与艾滋病和HIV感染的漫长斗争。有人尝试开发外用凝胶、疫苗等来预防HIV感染,但进展缓慢。有人发现鸡尾酒疗法、免疫重建等措施,使得HIV感染或艾滋病成为一种可控制的慢性病,但长期服药有可能导致耐药问题或并发症发生。有人探索基因疗法,试图从细胞水平减少HIV在人体内的危害。
    坎坷中前行的基因疗法   基因疗法治疗HIV感染早已非新鲜话题。HIV主要侵袭人免疫系统,杀死CD4+细胞。科学家们希望通过导入某些基因,改变HIV靶细胞的结构或破坏HIV的结构和功能,使得HIV不能与靶细胞结合并造成进一步损害,或降低其在人体内的复制能力。
    1996年,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了首个关于HIV基因疗法的临床试验。该试验希望通过在人体造血干细胞中导入REV基因(编码HIV-1复制过程中的关键蛋白)来降低HIV感染者体内的病毒载量。
   随着RNA干扰技术的兴起,科学家们又希望通过在人体免疫细胞中导入HIV-1的反义RNA来阻止病毒在人体内的复制。2007年,美国科学家成功制造出著名的?VRX496载体(可导入HIV-1的反义RNA,可指导合成抗HIV-1包膜蛋白)。
   然而,这些理论上可行的方案在实践中都遇到了种种难题,比如导入基因的合适载体难寻、基因疗法的长期疗效不明等。
    呈现曙光的临床试验   就在基因疗法陷于“停滞不前”的尴尬局面时,一项Ⅱ期临床试验的结果令人看到了些许曙光。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光泰(Mitsuyasu,日裔姓名,暂译)等近日报告,导入抗HIV核糖体基因的治疗方法在为期100周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中可显著升高HIV感染者的CD4+细胞计数,有效遏制其体内病毒复制。该成果2009年2月15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医学》(Nat Med)。
    在试验中,74例感染了HIV的患者首先接受了升白细胞因子注射,研究者随后从其血液中分离出CD34+细胞,并在体外培养。在随机、双盲试验中,38例患者(治疗组)的CD34+细胞被OZ1病毒转染后回输体内,OZ1病毒携带的基因片段可指导抗HIV-1核酶的合成。另外36例患者(对照组)接受安慰剂转染的CD34+细胞回输。在回输细胞后,所有患者接受为期24周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随后中断4周,从回输后第28周开始再接受HAART治疗直至第40周。随访至第100周(详细过程见图)。
   结果发现,在细胞回输后的第47周和第48周,即第二次中断HAART治疗后的7-8周时,治疗组患者的病毒载量略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然而,此时治疗组中有更多患者血浆病毒载量低于1×104拷贝数/ml(P=0.009)。治疗组患者回输细胞的剂量与病毒载量水平呈负相关,在对照组中未观察到此关联。
   研究者用随时间变化的病毒载量水平曲线进行进一步分析,时间曲线下面积(TWAUC)的变化显示,在第40-48周和第40-100周时,治疗组患者的病毒载量均显著降低(P=0.024和P=0.034)。
   在第47-48周时,两组患者的病毒载量平均值无明显变化,但在TWAUC比较中却出现了明显差异,人们该如何理解这样的结果? Mitsuyasu教授:TWAUC能更准确地显示患者在中断HAART治疗后病毒载量随时间发生的变化,因为该指标能排除患者在中断治疗后病毒载量反弹的个体时间差异,因此,它是比病毒载量平均值更具说服力的指标,也在类似研究中被广泛使用。
    作为“当前唯一一个进入Ⅱ期临床试验的基因疗法”,该结果是否意味着基因疗法可就此进入HIV感染的临床治疗?Mitsuyasu教授:该结果将为寻找新的临床疗法带来启示,但要想成为临床常规治疗,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包括简化治疗步骤使得该疗法的临床可操作性更强、花费更低,验证该疗法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等。以目前常规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为例,给药方式简单(口服)、在大多患者中都见效的治疗方法才可能成为“临床常规”。但这些“常规”也存在缺陷,比如需要长期服药、可能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或毒性反应、出现耐药问题和长期治疗所带来的经济负担。因此,每个疗法都有其代价。我们希望通过将来的工作完善该基因疗法,为人们提供一种安全、毒性更小、无需长期服药的治疗选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抗击HIV 基因疗法“初尝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