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环境卫生监测
本帖最后由 兰花 于 2009-6-9 11:26 编辑环境卫生学监测,比如物体表面监测,采样时间:选择消毒处理后进行采样。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消毒处理后进行采样呢?为什么不在临床工作中随机采样呢?比如配药室的操作台物表,消毒处理后你去采样肯定细菌量是不会超标的,但在配药过程中,你随机采样结果或许会不一样了。还有空气监测也是如此,如果这间房要消毒,肯定会先做好清洁,消毒时间也会适当延长,做出来的空气监测细菌量一般也不会超标。这样的监测结果能反映平时的真实结果吗?如果平时在没有消毒的情况下,监测的结果又会怎样呢?细菌量的标准又是多少呢?大家能否探讨一下,怎样的监测才能反映最真实的监测呢?手卫生监测也是一个道理,你要取他的手表面来监测,他洗了又洗,如果在他平时工作过程中,手卫生的情况又怎样呢?(也许这样提出来觉得可笑吧) 确实是不错的想法,但是执行很难执行!如工作中的状况,就没办法制定标准,没办法判定合格还是不合格,如手卫生,你不同的操作,污染情况绝对不一样。再就是查洗完手的卫生状况,主要就是要保证你再进行操作前手卫生要达到标准,而操作过程中的污染是无法估计的,也是难免的,意义不是很大。
所以现在也就是要更重视抓手卫生的落实情况,而不是只需要做细菌培养就可以了。 我只能这样想,环境卫生学的监测方法和结果是一个“底线”,那就是必须达到的最低门槛,如果这样处理都不合格,那就大大的有问题! 谢谢版主的指点。手卫生确实很重要,我们到科室取操作前手卫生监测,见到我们院感人员,他们都知道操作前要洗手,如果见不到我们,听说(科室护士说)他们就没那么自觉洗手了,手卫生的依从性还有待提高。但愿大家的共同努力,能改变这种状态。:victory: 要想了解操作中的情况,卫生部应该出台相应的标准,大家按标准去执行. 对医疗用品来说,消毒后采样可以知道达到消毒效果没有,临床可不可用。对于医疗环境,我不明白消毒处理后采样还有什么意义,检测消毒液的消毒效果?我们采样的目的是监督临床科室按要求消毒没有。我经常是随机采样的,所以物表不合格的多,手即使是要求按规程洗后采样,结果还是不合格的多,除非是用消毒剂擦手后采样才合格。我没有弄明白是什么原因。采样的方法?肥皂污染?手干燥的方式?检验室的问题?标准的问题?感觉标准挺严的。倒是空气不合格的少。可能与本地的空气质量好有关。因为从事院感的时间不长,请各位同仁指教。 回6#无心插柳 :关于手合格率低的问题,我们也遇到过,后来我们让被检者将手充分干燥后(不能有一点潮),结果就好了。 我院洗手后采样,监测结果还行,如果是6楼的这种情况(不知超标严重不?),那么应该要好好查查是什么原因?哪个环节没注意。现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对洗手没有判断标准,只有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有标准,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洗手的标准可以放宽呢或是洗手不用监测了呢?确实需要大家讨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