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hina 发表于 2013-11-22 22:04

请您提供素材,帮我完善这堂课:从微生物生物学特性,审视我国部分感控措施的科学性

今天把资料全部送到印刷厂了。今年准备的课件,不少是全新的。
我比较喜欢这堂课,”从微生物生物学特性,审视我国部分感控措施的科学性“。
尽管本论坛有不少讨论,但是从微生物特性角度,讨论感控措施,帖子很少。
为了讲好这堂具有中国特色的课,请论坛朋友,帮我提供素材。

案例:
*HIV病毒检测的实验室操作,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某市规定,登革热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必须隔离一周;

楚楚 发表于 2013-11-22 23:38

胡教授的授课总是美名远播,影响深远。有几个困惑的问题,不一定能够当作案例,但希望借此机会得到胡教授的指点。
一、案例一:卫生部2009年发布的CSSD规范中对气性坏疽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做出如下要求,是基于气性坏疽病原体什么样的微生物学特性?
c)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执行WS310.2中规定的处理流程。

5 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处理的操作流程
5.1 回收
5.1.1 使用者应将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与一次性使用物品分开放置;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直接置于封闭的容器中,由CSSD集中回收处理;被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者应双层封闭包装并表明感染性疾病名称,由CSSD单独回收处理。

6.2 气性坏疽污染的处理流程应符合《消毒技术规范》的规定和要求。应先采用含氯或含溴消毒剂1OOOmg/L~2OOOmg/L浸泡30min~45min后,有明显污染物时应采用含氯消毒剂5OOOmg/L~10000mg/L浸泡至少60min后,再按照本标准5.3~5.8进行处理。

二、案例二:《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中对“未进行经血传播疾病筛查的产妇”做出如下规定,是基于经血传播疾病病原体什么样的生物学特性?
(二)产房
3.对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及未进行经血传播疾病筛查的产妇,应采取隔离待产、隔离分娩,按隔离技术规程进行助产,所用物品做好标识单独处理。分娩结束后,分娩室应严格进行终末消毒。

先想到这二个,请胡教授指点!

小雨点儿 发表于 2013-11-23 08:51

1、很多医院对“ESBL”耐药菌株病人采取隔离措施,是否有必要?
2、某病人痰培养肺克全耐药,三天后痰培养为肺克(两次),敏感抗菌素很多,这种情况如何解释?

良龙马 发表于 2013-11-23 08:56

          案例二: *某市规定,登革热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必须隔离一周。
         今年8月中旬,*某市一家三口出国到东南亚旅游归来出现发烧、出疹、头痛等症状。到医院后,诊断疑似登革热病例。当地医院立即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同时将疫情上报。接到这起输入性登革热聚集性疫情后,当地疾控中心就派了专家组到当地处理。对病人进行了隔离治疗,同时对病人居住的房子周边以及就诊医院周边进行了灭蚊。另外,还对密切接触者进行了医学观察。
      疑似登革热病人除了要做好防蚊灭蚊措施外,还需密切观察自己及家人的健康状况,如果出现急性发热,且伴有以下症状:①头痛,②眼眶痛,③肌肉痛,④关节痛,④颜面或胸部皮肤潮红,应怀疑自己或家人可能感染登革热,尽快到附近的医院就医。
      登革热病人需要采取严格的防蚊措施隔离至发热症状完全消退,一般为出现症状后6-7天。隔离登革热病人一般在医院进行,主要采用悬挂蚊帐的方式隔离,目的是防止伊蚊叮咬病人后再叮咬健康人,从而造成疾病传播。当病人症状完全消退后即可出院,但仍需做好个人防蚊措施,防止感染其他型别的登革热。伊蚊叮咬登革热病人或隐性感染者后,再叮咬其他健康人时,就会将病毒传播给他人,导致登革热广泛传播。
      因此,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可能会有更大的风险患上登革热,也就是说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更要严格做好个人防蚊措施,以防感染登革热。家庭需要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包括使用防蚊设备:纱窗、蚊帐、空调等,外出尽量穿长袖衣裤,适当使用驱蚊剂,避免蚊子叮咬。尽量避免到疫区活动,如果要去疫区尽量穿长袖衣裤,适当使用驱蚊剂,避免蚊子叮咬。夏秋季到东南亚旅游时,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严格要做好防蚊措施,如旅游后半个月内出现发热,应尽早就医治疗,并向医生说明旅行史。目前,这些登革热病人均已痊愈,密切接触者也已解除隔离。
                                                                            不知对否?请胡教授指点!



icchina 发表于 2013-11-23 17:25

谢谢以上3位提供很好的案例!
期待更多的论坛朋友,提供案例。这不仅仅是为了这堂课,也为了我国今后的感控政策,更加科学,一起努力!

佳蕙淼淼 发表于 2013-11-23 20:24

年末了,看到这两个会议通知,还是决定去听听,和老板说了,竟然都同意了。从两个不同角度来看医院感染相关问题,创意不错啊,谢谢胡教授的、!

佳蕙淼淼 发表于 2013-11-23 20:27

小雨点儿 发表于 2013-11-23 08: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1、很多医院对“ESBL”耐药菌株病人采取隔离措施,是否有必要?
2、某病人痰培养肺克全耐药,三天后痰培养 ...

从分子流行病学学角度来鉴别同源性,可以解释可能性吧。

乔-乔 发表于 2013-11-24 11:09

小雨点儿 发表于 2013-11-23 08: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1、很多医院对“ESBL”耐药菌株病人采取隔离措施,是否有必要?
2、某病人痰培养肺克全耐药,三天后痰培养 ...
这种情形临床上的确存在,我在实验室的时候遇到过。可能是来源不同的2株肺炎克雷伯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请您提供素材,帮我完善这堂课:从微生物生物学特性,审视我国部分感控措施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