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 发表于 2008-12-20 18:34

转贴:护患关系与沟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生活水平、知识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越来越多的医院管理者充分认识到护患沟通的重要性,医院要求生存、谋发展,除了不断提高诊疗水平外,更要转变护理观念,为患者提供高水准、全方位的护理服务,以满足病人的要求。早在19世纪,护理学的创始人南丁格尔就提出护理是门艺术,近代的多数研究者们也认为护理专业的本质是对人类的关怀和照顾。专业人才认识到护理是实践“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议服务”卫生工作方针的重要力量,认识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整体护理思想维护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着护理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也是医院改革和建设的崇高理念。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护士除了掌握必备的医学常识外,还要自学加强社会和人文科学的学习,本文谨对护患沟通艺术的应用做一些初探。

1 护患沟通的必要性

护患关系是患者与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心理变化,与患者的康复有着密切的联系。护患沟通是护士与患者及其家属,陪护人员之间的沟通,是处理护患之间关系的主要内容,没有护患沟通,就不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病人的满意就是工作的目的,病人的康复就是护理工作者最大的心愿。住院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身心痛苦,病人的情绪及心理状态(如紧张、恐惧、焦虑、悲观失望等),对疾病的转归有很大的影响。随着人们对健康内涵理解的不断加深,病人既希望从护患沟通中获得与健康相关的知识以配合治疗,也希望从护患沟通中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

2 护患沟通的前提——信任

信任是护患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病人授权护士进行护理工作的必备条件,更是护患沟通的前提。护士的工作不仅仅是完成打针、发药、执行医嘱等简单机械性的护理工作,还必须主动走到病床旁为病人解决最关心的健康问题,使病人有信任感、安全感,让病人感到放心。充实的专业知识是获得信任的关键。把病人看成社会的人、重视病人的心理状态,充分认识到心理、社会和情感因素在护理中的作用,广泛开展护患沟通,建立一种主动合作的新型护理关系,这种新型护患关系的建立是通过沟通与交往来实现的,在这种新型的护患关系中发挥主导和调整职能作用的是护士。因此,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以高素质、高质量服务于临床,用心、用情履行着神圣的职责,热爱病人,尊重病人,维护病人,指导病人,尊重患者人格,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即护士的守时、说话通情达理、随叫随到,认真负责等,给患者以一贯的感觉,使病人产生亲切感,加深其对护士的信任印象,真正实现护患有效沟通。

3 护患沟通的形式

护士的基本职责是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掌握健康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是绝大多数病人所期望的,在住院期间大多数病人渴望了解自己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病情及治疗的方法和效果,饮食、活动、锻炼、预防疾病的知识,各种检查、手术、用药的注意事项,出院后如何恢复和保持健康等。护士从患者(家属)那里得到主诉,听取他们的合理意见,和患者一起商讨治疗护理计划,同时患者从护士这里获得患者护理内容及有关的护理知识,主动接受治疗和护理,从而取得治疗和护理效果,促进康复。

4 护患沟通的方式

及时交流信息,为病人解决各种问题,责任护士围绕病人开展工作,与病人接触时间多,对病人病情变化,物药反应,治疗上的问题等及时间医生报告,及时处理,良好的护患关系使病人乐于向责任护士讲述自己的各种想法和顾虑,责任护士将这些信息转告医生,医生在查房时对病人详细讲解,以消除病人的顾虑。使用文明服务用语,做到“四心二有”。即耐心、细心、爱心、责任心;有问必答,有叫必应。入院时多介绍一句,以减少病人的紧张情绪,操作时多说一句,让病人感到放心,晨间护理多说一句,让病人感到舒心,手术前多解释一句,让病人解除恐惧,手术后多安慰一句,让病人感到亲切,出院时多关心一句,让病人感到温馨,使护患沟通工作的内容更加充实和具体。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使患者感到在住院就像回到了家里。

5 体会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人际关系领域的沟通艺术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按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去处理病人,护士要更新护理观念,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无言服务”的旧护理模式,重新认识临床护士的责任,适应新的医学模式发展的要求,符合病人的心理,以满足病人日益增长的自我保健、安全意识和对护患沟通的需求。

梦瑶 发表于 2008-12-20 19:14

回复 #1 zhangfh 的帖子

沙发:lol
好文章!没来院感科前组织护士们学习过.
护士的语言,语音语调,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无不是体现一个护士的素质.
再一次学习了.谢谢!:handshake

gjs661 发表于 2008-12-20 20:40

综合医院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医/护-患关系

来源: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心理科 .点击:4797
       医学心理学专家谈医/护-患关系

      人们常用“白衣天使”来形容医护人员工作的神圣,但对医护人员本人来说,在日常实际的工作中都常常会有许多烦恼和负担,尤其是病人及家属的不理解和指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条件的改善,对医护人员的工作和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护理技能,而且要懂得心理护理等方面的知识,尤其是能够处理好与病人相处的关系,使得病人更好地积极配合治疗,增强其求治动机与信心,提高临床医疗与护理的质量。这里仅从下述四个方面来简单地讨论一下这方面的问题,或许对大家有所裨益。
   
       一、 病人角色与疾病行为
       病人来医院就诊大多是因为生病了,有躯体不适或痛苦来求治,在这种前提下,他们是“求助者”。对医护人员来说,应该理解他们的求医心态,摆正自己是“帮助者”的位置。必须注意,在医院中,病人都是平等的,不能以他们生病前或在院外的职务或社会地位来分“三教九流”;生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也不能决定自己患何病,以及何时患病。因此,生病并不是人的过错或责任;看病求医乃是他们的义务,这些都是病人角色的特征,认识到有关病人角色的一些特点,在临床护理中应该注意帮助病人因患病所带来的担忧和困难(如怀疑患了不治之症或担心疾病治疗的预后等)。所谓疾病行为,是指病人患病后的求医行为表现,其中包括延迟求医(到了疾病晚期方才就诊)和反复求医(稍有不适便就诊或久治不愈),对这二类不同表现的病人,护理工作应该有不同。如延迟求医或许是病人因经济拮据或其他特殊困难未能及时就诊,不要轻率地给予说教或指责;对反复求医者,则应避免过多地解释和保证,或者是嫌弃和冷淡,以免增加病人的“疑病”或“恼怒”。
      二、 医护人员与病人关系的处理
      临床医务人员中与病人接触时间最多的是医护人员,因此处理或协调好护—患关系是一切医疗工作的基础。护—患关系是在医院环境中的一种特殊人际交往关系,因此它也具有人际交往关系中的一般特点,如影响人际交往或吸引力的一些因素——仪表吸引、能力吸引、邻近吸引等。必须注意,医护人员与病人之间的相互交往关系的主要内容是治疗性的,并非其他感情性或商业性,也就是说是围绕治疗病人这一目标的。在工作中,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应该是平等、互助、合作和共同参与,而非“施舍”与“受惠”、“命令”与“服从”这样的不平等关系,当然,平等关系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非常难,其中的困难有许多,如病人是“大款”或“经理”,如何对待?又如病人是“乡下人”或“工薪族”,又该如何处理?实际工作中需要医护人员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从理解病人角色的前提下与病人接触与相处,建立起良好的、治疗性护—患关系,真正地帮助病人早日康复,积极配合治疗。
      三、 心理护理的技术应用
       1、 了解病人的需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需要与动机,病人也不例外。认识到不同年龄(老年、儿童、成人)、性别,以及不同个性心理特征、患不同类型疾病病人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减少不必要的挫折或情绪困扰,满足其一定程度的心理需要,可以在医疗工作中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      
      2. 心理的支持和情感的理解:虽然有许多疾病医学上仍束手无策,但如果给予必要或一定的同情、理解,分担或减轻病人的焦虑、抑郁、自责等不良情绪,给予心理的安慰和支持,树立起病人的自信,仍可有助于鼓励病人的积极求医和配合治疗。      
      3. 言语交谈与举止的适切:学会倾听病人的叙述,疏泄病人的压抑情感,适当地矫正病人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一般卫生知识的教育与解释,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非常重要,近年来在上海多家医院推行的健康教育便是其中的有效方式之一,因为反之,则会“话不投机半句多”,由于某句话而产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四、 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对病人疾病的影响
      健康的概念不再仅是指没病就是健康,而是包括了“躯体、心理和社会的良好适应”;另外,人是社会性的,病人也不例外,每时每刻都在与周围环境或社会发生交往关系。因此,心理社会因素对病人的疾病发生、发展、治疗乃至预后都起着重要因素。如现在已发现,有许多慢性病(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癌症等)都属于心身疾病的范畴,对这些病人的临床护理更需要重视指导病人的自我保健、不良行为因素的自控与纠正,以及学会应对和处理有关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和疾病治愈效果。 总之,护理既然作为临床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有必要从最基本的护—患关系着手,注意心理护理的质量,改善病人与医护人员的关系,提高医疗的质量,真正从原有的“生物医学模式”“看病”或“治病”转变为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看病人”或“治疗病人”这方面来,虽然从字面上只增加了一个“人”字,但意义却十分重大。即护—患关系联系你、我、他,临床上医护人员若多一分微笑,就会多许多尊重;多一点耐心,就会多许多满意;低一些声调,就会少许多吵闹;少一些指责,就会少许多纠纷。何乐而不为呢?

      [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处理]
      综合医院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有焦虑、抑郁、失眠、慢性疼痛、疑病、人格适应不良等,部分病人甚至会出现自杀或伴发急性精神障碍。一般来说,不同器官疾病的病人同患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不完全一样,其中以神经科病人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为最高(50%~70%),而普通内科门诊病人同患心理障碍的比例约为10~20%,以焦虑和抑郁常见。下面就综合医院病人中焦虑、抑郁、失眠、疼痛和自杀这5个常见问题的行为干预作一介绍。
      一 焦虑: 焦虑是一种紧张、恐惧害怕的情绪体验,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反复练习和应用系统和逐步脱敏的方法来减轻焦虑和拮抗回避行为;提高自控能力(如应用放松技术、学会认知应对技巧等);强调自我练习和指导的重要性。常见的焦虑处置过程包括:
      A.生物心理社会学评估(2~3次)①围绕症状的认知行为交谈(SOCBI);②内科病史会谈及精神检查;③焦虑问卷检查(如SAS、BAI、HAD、HAMA等);④诊断、鉴别诊断、制订针对问题的处理方案。
      B. 治疗干预(10~15次)①给予适量的抗焦虑药物;②焦虑认识过程训练;③评估有关兴趣爱好、体育活动、睡眠卫生等;④开始系统放松训练(SRT);⑤自我监察和脱敏;⑥选择和应用行为干预;⑦选择和应用认知—行为干预;⑧认识、澄清和转变(ACT)方法应用;⑨读书疗法(Bibliotherapy);⑩酌情减药;(11)复发预防训练,包括社会支持;(12)长期随访—健康行为的维持监察。
      
      二 疼痛: 传统观念认为慢性疼痛是一种躯体疾病、生理问题,很少认为这是心理问题。实际上,相当一部分慢性疼痛病人(如腰背痛、头痛等)是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的。因此在国外的行为医学临床工作中,慢性疼痛处理是一个重要领域。 其基本的行为干预过程为: A. 生物心理社会学评估(2~3次)①围绕症状史会谈和精神检查;②内科病史会谈和精神检查;③疼痛问卷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制订针对问题的处理方案。 B. 治疗干预(10~15次)①给预适量的镇静药物和治疗抑郁情绪;②介绍疼痛—紧张环路及治疗策略;③评估有关兴趣爱好、体育活动及睡眠卫生;④开始系统放松训练(SRT);⑤使用生物反馈加强放松效果;⑥评估导致疼痛的有关环境、认知、行为及生物学因素;⑦应激处理训练(SMT)及认知干预应用;⑧继续使用应激处理—沟通技巧训练、自信心训练、认知矫正;⑨逐步总结出适合病人自己的疼痛处理方案,包括社会支持;⑩巩固治疗。

       三 失眠: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近半数的内科门诊病人有失眠主诉,其表现形式多为入睡困难,或睡眠浅、医惊醒多梦、早醒及睡眠感缺失。许多躯体疾病(如慢性呼吸道疾病和心理障碍(如抑郁和焦虑)可引起失眠或睡眠障碍,一些刺激性物质(如烟、酒、咖啡)和药物也会加重失眠的严重程度。另外,临床上还有相当一部分不明原因的失眠病人,对这部分病人的行为学干预包括: ⑴睡眠生理心理知识的教育;⑵认识失眠既不是单一的生理问题,也不是单一的认识或心理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问题;⑶详细询问和了解有关失眠诱因、表现等(症状清单);⑷自我监察睡眠—觉醒周期过程中的影响因素;⑸行为及环境因素的控制(如睡前不看电视或看书);⑹学会放松技术,避免强迫自己入睡;⑺安排一些体育锻炼项目,必须在白天或傍晚进行,而非睡前的运动;⑻安排规律性的生活,晚饭后避免茶、咖啡、烟等刺激性物品的使用;⑼生物反馈技术加强放松效果;⑽适量的抗焦虑、抗抑郁药及镇静药物的使用;⑾避免长期使用一种安眠药,以免药物依赖形成;⑿坚持随访、自我巩固。

       四 抑郁:
      抑郁是以情绪低落、兴趣缺乏等情感活动减退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状,在综合性住院病人中的 患率约10~20%左右,绝大多数是非精神病性抑郁表现。主要的干预过程为:⑴排除器质性因素所致的抑郁(如药物和疾病);⑵一般性心理治疗技术应用(如疏泄、支持、解释);⑶逐级加量的行为作业安排、阳性强化作业;⑷消极不良认知态度的矫正(如抑郁三联症的认知转变);⑸社交技巧、自信心训练;⑹人际心理治疗技术的部分应用;⑺社会支持、环境改变及家庭成员间的沟通;⑻抗抑郁药物的选用(如三环类、四环类等);⑼适量的体能锻炼、放松练习、娱乐活动安排;⑽心理预防教育及应对能力的指导;⑾复发预防教育及随访监察;⑿难治性病例的综合干预处理。

      五 自杀: 自杀是一种危胁生命的危机状态。相当一部分的自杀病人是因为心理社会应激及情绪抑郁所致,因此对抑郁病人必须评价自杀的危险性及悲观失望的程度。对于有自杀企图的病人,采取危机干预的措施包括: A.问题的评估   必须全面了解和评估自杀企图病人的有关诱因及寻求帮助的动机,同时建立良好的治疗性医患关系;另外需评价病人自杀或自伤的危险性,如危险性甚高,可考虑精神科会诊,住精神病院治疗。 B.制订治疗性干预计划   对自杀病人的危机干预强调时间的紧迫和干预的效果,尽可能地在短时间内帮助病人恢复已失去平衡的心理状态水平,肯定他/她的优点(长处),确定他/她已采用过的有效应对技巧,寻求可能的社会支持系统,以明确治疗目标。 C.治疗性干预    首先让自杀病人认识到自杀不过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已,并非目的。因为绝大多数自杀企图者是因为面临生活逆遇不能解决时才选择自杀的,是希望“一了百了”,但如果有解决目前逆遇或危机的其他方法,可以避免自杀。因此,围绕这一改变认知的前提,可以采取:⑴交谈、疏泄被压抑的情感;⑵认识和理解危机发展的过程及诱因的关系;⑶学习问题解决技巧和应对方式;⑷帮助病人建立新的社交天地,尤其人际交往。 D. 危机的解决和随访 重点是减少病人的依赖性,注意强化病人新习得的应对技巧及问题解决技术,同时鼓励病人积极面对现实和注意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思考复习题

1.常见的失眠包括   A. 入睡困难   B. 早醒   C. 浅睡多梦   D. 易醒   E. 以上都是

2.对失眠患者应首先   A. 镇静催眠药物   B. 松弛治疗   C. 查明失眠的原因   D. 中医治疗   E. 生物反馈治疗

3.哪项不是危机干预的步骤 A. 问题或危机的评估 B. 制定治疗性干预计划 C. 治疗性干预 D.危机的解决和随访 E. 回顾危机发生的过程

4.抑郁症的症状不包括   A. 抑郁心境   B. 意识障碍   C. 木僵   D. 幻觉、妄想   E. 食欲增强

5.急性焦虑发作的一般每次发作持续   A. 5分钟   B. 10分钟   C. 1小时   D. 2小时   E. 3小时

6.对伴有躯体疾病的焦虑病人,首先应除外   A. 呼吸系统疾病   B. 心血管疾病   C. 消化系统疾病   D. 泌尿系统疾病   E. 内分泌疾病
http://www.psycard.com/zsxlk/ShowArticle.asp?ArticleID=905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贴:护患关系与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