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21|回复: 10

我院院内感染知识学习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25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我们制作了院感知识手册,主要针对常用知识,现拿出秀秀,还请老师们指点不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
一、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
(一)医院感染:顾名思义医院感染即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又称为医院内获得性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医务人员、探视者或陪住者在医院内获得的一切感染性疾病,亦称医院获得性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 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世卫组织给医院感染下的定义是:“凡病人因住院、陪诊或医院工作人员因医疗、护理工作而被感染所引起的任何临床出现症状,均属医院感染”。
内涵:1、明确规定了感染发生的地点必须是在医院内;
2、疾病的潜伏期是判定感染感染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的主要依据;
3、医院感染包括一切在医院活动的人群,如住院患者、门诊患者、医院工作人员、陪住者以及探视者。
但由于门诊患者和探视者在医院中停留时间较短,即使在医院受到了感染,也很难发现,所以,一般不把这些人列为医院感染的研究对象。目前,医院感染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住院病人和医院工作人员。
分类:医院感染按其病原体的来源分为外源性医院感染(交叉感染)和内源性医院感染(自身感染)。
医院感染的判定
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        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        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        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医院感染按临床诊断报告,力求做出病原学诊断。
(二)医源性感染: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三)消毒: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者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四)灭菌: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
二、无菌技术
(一)概念:无菌技术是指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和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操作和管理方法。
(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①环境要清洁。进行无菌操作前30分钟,停止清扫工作,减少走动,防止尘埃飞扬;
②工作人员操作前,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③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无菌物品必须存放于无菌容器内。一经取出就认为是相对无菌,虽未使用,也不可再放回无菌容器内;
④无菌包外应注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无菌包应放在清洁、干燥、固定的地方,保存期为7—14天。梅雨季节3-5天;过期或包布受潮,均应重新灭菌处理;
⑤取无菌物品时须用无菌持物钳。未经消毒的用物、手、臂不可触及无菌物品,不可跨越无菌区。操作时,身体应与无菌区域保持一定的距离,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水平以上;
⑥无菌区的边缘向内3厘米为相对无菌区,3厘米以内是无菌的安全范围;
⑦一切无菌操作,均应使用无菌物品,禁用未经灭菌或疑有污染的物品;
⑧一份无菌物品仅供一位患者使用一次
三、职业暴露
积极应对职业暴露
定义: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又分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理流程
①血液、体液等溅洒于皮肤、黏膜表面应立即先用肥皂,再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②溅入口腔、眼睛等部位,用清水或生理盐水长时间彻底冲洗。
③皮肤针刺伤、切割伤、咬伤等出血性损伤,应当在伤口近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部位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然后用自来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再用0.5%碘伏、70%酒精、0.2%-0.5%过氧乙酸、3%双氧水等消毒创面。
④正确处理锐器:不要将针头重新套帽、折断或进行其他手工操作;不得用手拾取破碎的玻璃器皿或废弃的刀片、针头等;
⑤禁止在可能存在血液暴露的工作场所吃喝、吸烟和化妆,不得将食物和饮料存放在放置感染性材料的冰箱内;
⑥凡与血液或感染物质接触后的所有设备、环境和物体表面均应消毒;
⑦离心或处理血液时如存在溅泼、飞溅或产生气溶胶的危险时,应在有防护的区域内进行;
⑧个人防护设施在离开工作场所时应立即除去,应将所有的污染物放在特定的区域进行清洗、去污或其他处理;离开工作场所时脱下的防护服,应放在特定的区域或容器内保存、处置、清洗或去污;处理被污染的物体时,要用不透明的双层胶袋包好,贴上标志才可送去焚化;被污染的衣物也要标明,以引起洗衣者的注意。
四、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如何处理
消毒技术规范按照物品污染后造成危害的程度,将医疗用品分为三类:
1)高度危险性物品:这类物品是穿过皮肤或粘膜而进入无菌的组织或器官内部的器材,或与破损的组织、皮肤粘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用品,例如,手术器械和用品、穿刺针、输血器材。输液器材、注射的药物和液体、透析器、血液和血液制品、导尿管、膀胱镜、腹腔镜、脏器移植物和活体组织检查钳等。
2)中度危险性物品:这类物品仅和皮肤粘膜相接触,而不进人无菌的组织内。例如,体温表、呼吸机管道、胃肠道内窥镜、气管镜、麻醉机管道、压舌板、喉镜、口罩、便器、餐具、茶具等。
3)低度危险性物品:虽有微生物污染,但一般情况下无害。只有当受到一定量致病菌污染时才造成危害的物品。这类物品和器材仅直接或间接地和健康
无损的皮肤粘膜相接触。例如,生活卫生用品和病人、医护人员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物品。
高度危险性物品:必须达到灭绝水平方可使用;
中度危险性物品:必须达到高水平消毒水平方可使用;
五、正确处理医疗废物
1、感染性废物: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
⑴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包括:——棉球、棉签、引流棉条、纱布及其他各种敷料;——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废弃的被服; ——其他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
⑵医疗机构收治的隔离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
⑶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
⑷各种废弃的医学标本。
⑸废弃的血液、血清。
⑹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视为感染性废物。
2、病理性废物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实验动物尸体等。⑴手术及其他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的人体组织、器官等。⑵医学实验动物的组织、尸体。⑶病理切片后废弃的人体组织、病理腊块等。
3、损伤性废物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⑴医用针头、缝合针。⑵各类医用锐器,包括:解剖刀、手术刀、备皮刀、手术锯等。⑶载玻片、玻璃试管、玻璃安瓿等。
药物性废物:过期、淘汰、变质或者被污染的废弃的药品。⑴废弃的一般性药品,如:抗生素、非处方类药品等。 ⑵废弃的细胞毒性药物和遗传毒性药物,包括:——致癌性药物,如硫唑嘌呤、苯丁酸氮芥、萘氮芥、环孢霉素、环磷酰胺、苯丙胺酸氮芥、司莫司汀、三苯氧氨、硫替派等;——可疑致癌性药物,如:顺铂、丝裂霉素、阿霉素、苯巴比妥等;——免疫抑制剂。⑶废弃的疫苗、血液制品等。
化学性废物: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的化学物品。⑴医学影像室、实验室废弃的化学试剂。⑵废弃的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化学消剂。⑶废弃的汞血压计、汞温度计。
医疗垃圾处理原则: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分开、感染性垃圾与非感染性垃圾分开、医疗垃圾规范包装、正确收集暂存、及时规范处理。
六、遇到传染病怎么办?
1、执行标准预防
2、及时正确报告及转诊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04年8月28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布,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制定本法的目的是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
国家对传染病实行的方针与管理办法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
当时本法列入管理的传染病共37种,分甲、乙、丙三类
甲类传染病共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共25种;丙类传染病共10种
为加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卫生部于2008年5月2日将其列入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2009年甲型H1N1流感现世,4月30日纳入乙类传染病管理。
实际法定传染病共有39种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哪些人属于责任报告人?
卫生部颁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第三章 第十六条规定:
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责任疫情报告人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发现有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必须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传染病如何登记
建立门诊日志和传染病登记本。日志上完整、准确地登记患者个人资料及诊断,传染病诊断用红笔标记,并在日志上用红笔标注报告日期和转诊日期。同时转抄到传染病登记本上。
(2)传染病如何报告:
①规范及时完整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②按时限及时上报卡片
责任报告单位对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通过国家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乙类传染病,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通过国家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丙类传染病和其它重点管理的传染病,应当在24小时内通过国家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3)结核病的转诊
发现肺结核病例或疑似病例,在登记及填卡报告的同时,必须填写《肺结核三联转诊单》: 红联由村卫生室于两日内寄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科,绿联由村卫生室存档备查,白联交病人携带到县疾控中心 结核科进一步检查治疗同时指导病人及时到疾控部门检查治疗。
七、常用消毒液打开后的有效使用时间
消毒液名称         原液打开后最长时间         使用中消毒液最长时间         备注
复合碘        1月(大瓶)        7天(小瓶)         
75%酒精        1月        4天         
2%戊二醛        14天        14天         
含氯消毒片        1年        24小时         
快速手消毒剂        6个月        6个月         
双氧水        20%消毒液7天        稀释后24小时         
含碘棉签                 含碘棉签48小时         
自制生理盐水棉球                 24小时        现配现用
自制75%酒精棉球                 24小时        现配现用
自制碘伏棉球                 24小时        现配现用
八、消毒灭菌原则说明
1.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黏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2.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物,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感染症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
3.化学灭菌或消毒,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灭菌:高效j中效、低效消毒剂。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的性能、作用、4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注意有效浓度,并按规定定期监测。更换灭菌剂时,必须对用于浸泡灭菌物品的容器进行灭菌处理。
4.自然挥发薰蒸法的甲醛薰箱不能用于消毒和灭菌,也不可用于无菌物品韵保存。甲醛不宜用于空气的消毒。
5.根据物品的性能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耐热、耐湿物品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手术器具及物品、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油。、粉、膏等首选干热灭菌。不耐热物品如各种导管0一精密仪器、人工移植物等可选用化学灭菌法,环氧乙烷灭菌等,内窥镜可选用环氧乙烷灭菌或2%戊二醛浸泡灭菌。消毒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选化学方法。
6.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的管道、旱产儿暖箱的湿化器等器材,必须每日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湿化液应用灭菌水
九、医院消毒剂使用原则
消毒剂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我们把杀灭医院内环境中和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称之为“医院消毒”。按照杀菌作用强弱,可将化学消毒剂分为高效消毒剂,如戊二醛、过氧乙酸、二氧化氯、含氯消毒剂、环氧乙烷等;中效消毒剂,如乙醇、异丙醇、酚、碘伏等;低效消毒剂,如苯扎氯铵、苯扎溴铵,氯已定、氯羟基苯醚等。医院消毒剂的使用应把握以下原则:
1、凡进入人体内无菌组织或器官,或接触破损的皮肤粘膜的高危器材,必须选用高效消毒剂。凡仅与粘膜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组织或器官的中危器材,可选用中效或高效消毒剂。只与皮肤粘膜接触的低危器材可选用低效消毒剂。但在特殊情况下需做特殊处理。还应针对不同病原体的抗力特点选择有相应杀菌力的消毒剂;
2、针对不同的消毒对象,选择不同的作用时间和有效使用浓度;
3、应了解消毒剂的理化特性和有效使用期,对有挥发性或易分解者宜新鲜配制,避光密封保存;
4、消毒物品表面的有机物可影响消毒剂的消毒效能,原则上应消毒→洗涤→消毒灭菌,有机物量多时应加大剂量或延长消毒时间;
5、在医院灭菌方式选择中,有一条基本原则即凡是可以用热力灭菌的物品都应当优先选用压力蒸汽灭菌。
十、合理的消毒、隔离措施-环境管理
1、诊疗器具消毒:对体温表、非一次性用品(如听诊器、血压计)等诊疗器具应根据门诊量,适量配备,并一人一用一消毒,消毒方法: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或浸泡30min,清水冲净擦干备用。
2、使用一次性压舌板。
3、地面、墙壁、床头等物体表面消毒:留观室、病区床头柜、床架及病人可接触到的物品表面,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每日2次,遇污染随时消毒;小件物品可采用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然后清水冲洗 ;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4、空气处理:开窗通风或机械通风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降低空气中微生物密度的最好方法。有人情况下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次,每次不少于30min,天气较冷时适当缩短时间增加次数。有条件时可采用动态空气消毒机消毒,无法通风时使用紫外线灯消毒30min。
5、餐(饮)具消毒:首选煮沸消毒30min,也可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min后清水冲洗。
6、生活用具、玩具等消毒:可用0.2%~0.5% 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氯5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喷洒或擦洗消毒,作用时间30min。
7、加强日常清洁、消毒工作:
保持诊室、病区的环境整洁、干净:湿式清扫每天至少2次,患者流量较多时需要增加清洁次数,对室内地面、各种台面、门把手用含氯消毒剂拖(擦)。
要重视厕所的清洁卫生:对使用的室内厕所及时清洁、消毒,保持清洁卫生,有粪便等排泄物污染地面时,漂白粉覆盖,作用120分钟后清理;对室外厕所还要加强防蝇、灭蝇和其他虫媒的消杀工作。
抹布、拖把消毒:拖把、抹布等卫生洁具一定要分区使用,分开清洗、消毒、悬挂晾干。使用过的抹布、拖把采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min后,清水清洗;未经消毒处理的抹布、拖把严禁拿到别处使用。
十一、医务人员手卫生
手卫生是: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洗手是:指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和暂居菌的过程。
卫生手消毒是:医务人员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外科手消毒是:指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液(抗菌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使用外科手消毒剂,清除或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手消毒剂是:指用于手部皮肤,以减少手部皮肤细菌包括暂居菌和部分常居菌数量的抗微生物物质,如乙醇、氯已定、碘伏等。
速干手消毒剂是:指含有乙醇和护肤成分,应用于手部,以减少手部细菌的消毒剂。
免洗手消毒剂是:指适量消毒液于手心,双手相互揉搓直至干燥,不需外用水的一种消毒剂
(一)手卫生的基本要求
1、手部指甲长度不应超过指尖。
2、手部不应佩戴戒指等饰物。
3、手部不应佩戴人工指甲、涂抹指甲油等指甲装饰物。
手频繁接触的物表,是高度危险的!
(二)在不同环境下工作的医务人员手卫生应达到的标准与要求
⑴Ⅰ类和Ⅱ类区域包括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普通手术室、产房、普通保护性隔离室、供应室洁净区、烧伤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等。
Ⅰ类和Ⅱ类区域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要求≤5cfu/cm2。
⑵Ⅲ类区域包括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室、化验室及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等。
Ⅲ类区域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要求应≤10cfu/cm2
⑶Ⅳ类区域包括感染性疾病科、传染病科及病房。
Ⅳ类区域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要求应≤15cfu/cm2。
不论在任何区域工作的医务人员的手,均不得检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致病性微生物,在母婴同室、早产儿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医务人员的手,不得检出沙门菌。
(三)洗手的时机
①直接接触患者前后,接触不同患者之间,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②接触特殊易感患者前后;③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
④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
⑤穿脱隔离衣前后;⑥戴手套前、摘手套后;⑦进行无菌操作前后;
⑧处理清洁、无菌物品前,处理污染物品后;
⑨当医务人员手有可见的污染物或者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后;
⑩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烧伤病房、感染性疾病病房等
(四)医务人员洗手的具体方法
1.采用流动水,使双手充分浸湿;
2.取适量肥皂或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3.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或“七步洗手法”的程序与时间要求,认真揉搓双手,每个步骤至少15s,还要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具体洗手步骤(七步洗手):
①. 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②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③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
④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⑤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⑥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⑦必要时增加对手腕的清洗。
(五)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严格进行手消毒
1.检查、治疗、护理、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之前;
2.出入隔离病房、重症监护室、烧伤病房、新生儿病房和感染性疾病病房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前后;
3.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4.双手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5.特殊情况须双手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
6.接触特殊传染病病原体后、实施手术及侵入性操作前后。
(六)洗手和手消毒的基本要求
1.医务人员洗手时,应彻底清洗容易被微生物污染的部位如指甲、指尖、指甲缝、指关节及佩戴饰物的部位等。
2.医务人员洗手使用皂液,在更换皂液时,应先清洗取液器后,重新更换皂液,或使用一次性包装的皂液,禁止将皂液直接添加到未使用完的取液器中。
3.医务人员的手未见污染物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4.医务人员手消毒时,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严格按照洗手的揉搓步骤进行揉搓,揉搓时保证手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直至手部干燥,使双手达到消毒目的。
(七)在日常诊疗工作中,医务人员手消毒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如果手被感染性物质污染以及直接为传染性疾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性患者污染物之后,应先用流动水冲洗,然后使用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2.  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应戴无菌手套,戴手套前后应洗手或进行手消毒;戴手套并不能替代洗手或手消毒。
3.一次性无菌手套不得重复使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5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困扰有点久的问题,总算在这找到了答案,请问老师"七、常用消毒液打开后的有效使用时间"是根据哪个规范制定的还是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制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5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实际情况定的,也请教过一些老师,因为没有特定规范,就这么对院内人员培训了,对不对还请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5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你所制作的院感知识手册应该针对全院医务人员吧?如果能增添一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围手术期用药、多重耐药菌的预防与控制等相关知识,也许会更完善一些,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5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增加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另外将医疗废物管理简单明确一点,便于临床更好执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5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的“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已经发布,8月1日正式实施,你手册中有关消毒相关内容应该用最新的要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6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借此机会又复习了一下。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30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好,看到你所讲:
1、快速手消毒剂在开启后使用时间为 6个月,使用中有效时间为6个月 ,依据是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5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下载学习了!我也准备做院感手册呢。谢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2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尘烟 发表于 2012-4-25 15:48
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
一、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
(一)医院感染:顾名思义医院感染即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又称为 ...

老师刊登的知识太好了,尤其是各种消毒液的有效开启时间,我复制了。对我帮助很大。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