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612|回复: 4

台湾九二一大地震灾区临时收容所环境卫生状况调查

发表于 2008-5-16 08:00:5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IP:广西柳州
九二一大地震灾区临时收容所环境卫生状况调查
王根树 詹长权
GEN-SHUH WANG,CHANG-CHUAN CHAN

目标:透过灾区居民收容所现地访视作业,评估大地震过后一个月内灾区各居民收容所环境卫生状况。方法:参与调查人员于地震后分两次前往台中县及南投县受地震影响较严重的主要乡镇灾民收容所进行现地访视工作,依据灾民收容所环境卫生状况快速评估调查表调查及评估各灾民收容所之饮水、食物供应、废弃物处理、病媒等环境卫生状况。结果:依据两次访视共四十九个场次之调查结果显示,地震后瓶装水的大量提供及各义工团体的充分支持使各灾民收容所在饮用水及熟食餐点供应方面能充分满足需要;除少数收容所外,大地震后两星期多数收容所在垃圾收集与处理、环境卫生消毒方面尚能满足基本需求,避免过度脏乱的情形发生;但在营区居住环境的规划、临时厕所与淋浴设施之供应、排泄物收集与处理、营区防火措施等方面则有相当之改善空间。两次访视之间各临时收容所在公共盥洗设施、公共煮食区、公共厕所之供应上有所改善;但由于收容人数增加,在废弃物之临时贮存场所、病媒防治及营区防火措施上未能积极改善。结论:由于缺乏经验与准备,卫生行政体系对于重大灾难后居民临时收容所之公共卫生因应措施缺乏一个具体可行的执行架构。突然发生的921大地震促使环保及卫生行政体系建立处理重大天然灾害有关灾民收容所各项环境卫生状况的机制及经验,此种经验对于灾难发生后建立灾民收容所并维持其环境卫生状况所需之应变体系及行政支持准则应有所帮助。(台湾卫志2001;20(2):153-165)
关键词:921大地震、临时收容所、环境卫生、快速评估。
Assess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of the temporary
Shelters in disaster areas after the “921 earthquake, Taiwan”
Objectives: After the earthquake of September 21,2000 in central Taiwan, we have organized a team of public health experts from the College of Public Health i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o assess the environ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of the shelters in the disaster areas. Methods: A rapid assessment protocol was used to monitor the gener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ood safety, water quantity and quality, sanitation, and pathogenic insects in the temporary shelters of the disaster areas. Results: Forty-nine temporary shelters in earthquake area were visited during the two site-visits. In general, the environmental health was intact in the disaster areas during the emergency and sheltering periods. Basic life sustaining items such as food and bottled water were in sufficient supply with good sanitary preparations two weeks after the earthquake. Waste disposal was also appropriate in most shelter after the quake. However, the number of fire protection devices, toilets, and showers did not meet demands in most shelter areas in the second week after the quake. The situations improved after the third week and the conditions did not cause public health problems. Conclusions: In conclusion, much has been learned from the unprecedented experience of the “921 earthquake” in terms of how to assess and control environ-mental health problems after a major disaster. After the 921 earthquake, bot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 agencies have learned to set up standardized operation protocols and mechanisms for establishment of temporary shelters. This experience can help us to get better prepared for future disasters. (Taiwan J Public Health. 2001; 20(2): 153-165)
Key words: 921 earthquake, temporary shelters, environmental health condition, rapid assessment protocol.
研究背景
民国88年9月21日清晨1点47分台湾中部地区芮氏规模7.3级的地震,造成了台湾地区近百年来最大的一次地震伤亡。地震后统计约有2,494人死亡或失踪,11,305人受伤送医,有51,711房屋全倒户及537,638房屋半倒户之居民因为房舍倒塌毁损而短暂性的无家可归。类似此次大地震的天然灾害,也时常会在其它国家发生,如1995年的日本神户大地震,1999年8月土耳其的地震,2001年1月印度大地震以及每年发生在台湾及世界许多亚热带国家常有的台风、台风与土石流等天然灾害。这些天然灾害的共同特点之一是在很短时间内,不仅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破坏,也与对居住在其间的居民造成生命、健康与公共卫生极大的冲击。国际红十字会即说明在战争、地震、洪水或干旱等重大灾难发生时,由于死亡人数及无家可归人口之大幅增加,对于灾民之食物供应、饮水提供、人类排泄物及各种废弃物处理、病媒控制、收容所设置等均需加以妥善规划以因应灾民之需求并避免传染病疫情之爆发[1]。为避免天然灾害发生后引发疫情,世界卫生组织亦针对紧急事件后之快速卫生评估程序建立参考指引[2],同时依据历史上几次大地震之经验,探讨大地震后之公共卫生课题[3]。以921大地震而言,除造成国人巨大之生命财产损失外,居住于主要灾区(包括台中县市及南投县各乡镇)民众或因住家毁损、或因恐惧住家无法承受余震之震撼而威胁生命安全,在地震后一个月内举家居住于住家附近之学校操场及公园绿地临时搭建之帐棚内,形成为数众多的灾民临时聚居地。因为缺乏正常住家所能提供之基础生活条件,在环境卫生状况不良之生活环境下,有可能受到潜在环境性疾病(如虫媒病及水媒病)的威胁。
由于我国卫生行政体系在灾害与公共卫生这方面的经验与准备有所缺乏,因此在这次空前的天然灾害发生之下,有关地震发生后紧急医疗体系的建立以及地震后三周内的亚急性期的公共卫生因应措施都缺少一个较明确、具体可行的执行架构。依据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办公室紧急与人道行动协调者Asahi所提供有关神户大地震后相关的公共卫生作法与经验[4],可将大地震后应做的公共卫生工作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灾害发生72小时内的紧急医疗时期;第二阶段是灾难发生后至一个月内的灾民临时收容中心时期;第三阶段是灾民从临时收容中心迁移至临时住宅的第一至二年期间的过渡期;第四阶段是从临时住宅搬回或搬至永久住宅的第三至五年期间的安置期。其中第一个时期(大地震过后一星期内)是属于急救医学的部分,公共卫生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如何使得紧急医疗资源能够独立自主、迅速且全功能地抵达灾害现场,进行搜救、急救与后送的工作。在921大地震后,由于地震灾区原有医疗体系近乎瘫痪,此项紧急医疗工作主要透过国内各大型医院及志愿参与之医护人员在各主要灾区设立之紧急医疗站执行。在第二个时期(大地震过后第二到第三周),公共卫生主要的工作是在于收容中心的疫情控制、居住环境卫生的改善、急性心理卫生的辅导以及充分且有用的医疗用品的补充。此时主要工作包括医疗物品供给、医疗体系开始复原、以及疫情通报系统之建置。第三个时期及最后一个时期(生活重建及复原期)则注重于公共卫生重建工作,透过各项公共卫生活动,提供个人照护及灾民日后在独立生活上所须的技能,以协助个人与小区完成整体重建工作,恢复正常生活机能。
在921大地震发生后,为因应全倒户及半倒户居民住的需求,南投县及台中县主要灾区乡镇分别于学校操场或公园空地设置临时收容所。为了解各临时收容所之卫生状况,避免潜在疫情之发生,由卫生署召集并组成公共卫生工作团在地震后两次前往灾区十个乡镇进行现在访视(分别于地震后第二周及第三周进行),针对紧急医疗体系架构、灾区环境卫生状况及可能发生之传染病疫情进行现勘,以搜集相关信息并做成建议供卫生署及相关单位作为救灾政策拟定与执行之参考。
同时于台大医院设立疫情监控中心,逐日汇整各项病历资料,以掌控灾区疫情概况。本文内容即在说明921地震后第二个时期(大地震过后一个月内)有关各临时收容所环境卫生现地访视作业之工作结果。
调查方法
在卫生署之协助下,参与调查人员于88年10月3日及10月10日分两次前往台中县及南投县受地震影响较严重的主要乡镇市进行现地访视工作。在出发前即依参加人员(以台湾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师及研究生为主,并有阳明大学、慈济医学院、中国医药学院教师及学生参加)专长分为四组,各负责2至3个乡镇灾民收容所调查工作。由于参与调查人员均系临时召集之志愿人员,为减少因访视人员认知不同导致现地访视结果之差异,在访视前一日(88年10月2日及10月9日)分别召集参与访视人员进行访员训练,说明现地访视各项评估工作进行之方式、填写评估表之方法并指定一位教师负责处理现地访视时之突发问题。现地访视乡镇之选取及相关后勤支持工作系由卫生署疾病管制局安排,主要访视在921震灾中受影响较严重、灾民收容所收容人数较密集之地点。第一次出队(88年10月3日)共访视台中县及南投县共10个乡镇,23个灾民收容所;依第一次出队之访视结果及经验,第二次出队(88年10月10日)之访视以南投县为主,共访视8个乡镇,26个灾民收容所。由于两次出队均为星期日,主要灾区均有严重塞车之现象(尤以台中县为甚),以致影响原订访视之灾民收容所数量,亦有部分灾区(如南投县信义乡)因位处偏远导致车程过久而未能顺利前往访视。表一所表示即为88年10月3日及10月10日两次现地访视及调查之乡镇及访视灾民收容所之数量统计表。
表一 921地震后主要灾区乡镇临时收容所现地访视统计表
县市        88年10月3日        88年10月10日
南投县        中寮乡(3)        中寮乡(5)
        埔里镇(3)        埔里镇(2)
        草屯镇(1)        水里乡(5)
        南投市(1)        仁爱乡(1)
                竹山镇(7)
                集集镇(4)
                东势镇(1)
                石岗乡(1)
台中县        东势镇(7)        东势镇(1)
        石岗乡(1)        石岗乡(1)
        新社乡(1)       
        大里市(2)       
        雾峰乡(2)       
        丰原市(2)       
在抵达访视乡镇后,即由当地卫生所人员协助引导,前往主要收容所依照事先准备之调查表及问卷分别进行医疗行政体系、环境卫生及疫情调查工作。此外并于台大公卫学院设立921震灾疫情监控组,逐日搜集并统计各地区疫情概况。工作编组中疫情监控组透过临时病历表及日报表之汇整了解各医疗站之疾病状态,评估是否有发生传染病或流行病之潜在风险;医疗体系评估小组则尝试了解各地区紧急医疗体系建置概况,包括进驻之医疗单位、联系协调机制建立情形、以及卫生所功能复原概况;而环境卫生组之工作在调查与评估各临时庇护所之环境卫生状况,以便提出改善建议,避免因环境卫生不良而引发传染病。本报告内容主要针对环境卫生组现地访视作业之工作内容及结果做一说明及检讨,以供未来相关作业之参考。
环境卫生组每一小组之组员共四人(包含一位老师及三位研究生),调查问卷由负责老师填写,三位研究生分别负责拍照、测饮用水余氯、及绘制临时庇护所地图之工作。环境卫生组使用之灾民收容所环境卫生状况快速评估调查表(如附件)系依据林氏[5]所整理之评估表格加以整理而成。内容包括调查各临时庇护所之环境卫生状况,了解各临时庇护所在居住环境、饮用水供应、餐点供应、厕所与淋浴设施、排泄物收集与处理、垃圾收集与处理等方面之概况,以便提出改善建议,避免因环境卫生不良而引发传染病。在抵达各访视地点后,环境卫生组人员依照下列步骤完成每个临时庇护所之环境卫生状况调查(图一):
1.每到一个临时庇护所,先大略浏览一般环境状况,注意有没有特别显著的环境卫生不良地方(例如恶臭、满地垃圾、没有清理的粪便、肮脏的食物烹煮地点等),并记载于快速评估调查表。
2.负责拍照的同学与带队老师一起,配合拍摄重要现况之照片,并在摄影记录表上注明;每个临时庇护所依现场观察之需要决定拍摄之张数。负责绘制临时庇护所地图的同学开始绘制地图,详细注明营区配置、水源分布、厕所位置、厨房位置等信息;绘制在快速评估调查表之方格纸上。
3.负责老师依照所附的卫生状况调查表,填写调查表上的每个问题。
4.水质分析同学使用余氯测定器对每一个使用中的水源(水塔、供水站)采取水样量测余氯,并记载于水质分析调查表上。
5.在离开临时庇护所前相关组员共同讨论有无必须特别记载的问题或观察,登录在调查表之空白处。


















图一 九二一大地震临时收容所现地访视环境卫生调查结果
结果
一般环境卫生状况
两次现地访视分别于地震后第二周及第三周进行,由于地震灾情严重加上余震不断,访视地区多数住户多寻找住家附近可扎营地点搭帐棚暂住,主要宿营地点以学校操场及可搭设帐棚之公园绿地为主,有95%之收容所以帐棚为主要居住设施,仅有少数地点可提供室内庇护所供民众使用。表二所示为两次现地访视所得之临时收容所一般环境卫生概况。地震后一星期内由于缺乏组织,各宿营地均有帐棚排列零乱、动线不良、帐棚内通风不佳等现象。由于多数帐棚均系政府及民间团体提供,加上各级政府部门救灾人员之介入,在地震后一周至两周居民宿营地点开始向学校操场集中,较大型之灾民收容所在地震一周后开始有自治组织,在各级政府进驻人员及义工团体之协助下进行各项资源分配工作。
表二 921地震后主要灾区居民收容所环境卫生调查结果——一般环境卫生状况
项目        88年10月3日(N=23)        88年10月10日(N=26)
临时居住地        帐棚(95%)、室内庇护所(21%)        帐棚(96%)、室内庇护所(7%)
公共盥洗设施        有(42%)        有(60%)
营区出入口的个数        1个(55%)、2个以上(45%)        1个(67%)2个以上
排水途径是否适当
(下雨时帐棚是否会进水)        适当(81%)        适当(46%)
公共活动空间        有        有
帐棚排列方式        不规则        不规则
帐棚(或庇护所)通风        不良        良好
防火设施        无防火设施        无防火设施
各灾民收容所在地震一周后即已具备基本生活设施以提供居民生活所需,以南投县埔里镇宏仁国中及南投县中寮乡中寮国小两处灾民收容所之设施配置为例,可用以说明地震后居民使用学校操场寻求居身之处及各政府及非政府组织提供协助之布置情形。宏仁国中为大地震后最大型之临时收容所,在地震后一个月持续收容2000至3000位灾民,主要于学校操场搭设帐棚居住,各政府及非政府组织并于操场周边设置医疗站、食物供应区、沐浴区及临时厕所;由于操场空间足够,各项规划较为完善,帐棚区排列较整齐,所有公共设施环绕操场周边设置,提供良好之服务,虽仍有值得改善之处,但已形成一个大型而完整之临时收容所。中寮国小则是一个小型收容所,虽然所有校舍均在地震中倒塌,但仍有约300位灾民利用操场及其它可用空间搭设帐棚,相关医疗站、食物供应区、沐浴区及临时厕所等公共设施亦均有设置;但因可用空间较为有限,帐棚搭设较零乱,公共设施亦需迁就限用零散之可用空间安排。
就一般环境卫生而言,在宿营地之环境卫生状况方面较值得注意之事项为帐棚配置、排水系统与居民动线之考虑与配合、公共活动空间之规划、防火设施之提供。其中最值得注意者为盥洗设施之提供与维护,由于居民大量涌入加上供水系统受损,各宿营地均有盥洗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在地震后两星期仅有四成之收容所提供盥洗设施,直到地震后第三周环保及卫生单位大量提供临时厕所及浴室后才有所改善,使提供盥洗设施之比例增至60%。此外,虽然各地点均有公共活动空间,但宿营区域却由于各帐棚均系临时搭建,整体排列零乱而影响民众移动之动线,部分营帐之固定绳交错设置,行经附近人员发生被绊倒。另一值得探讨的问题为防火设施之严重缺乏,由于帐棚搭设拥挤且缺乏动线,宿营区对火灾缺乏因应能力,再加上缺乏灭火器等小型消防设施,若发生火警时将导致严重后果。
生活用水及食物供应
由于自来水处理设施及供水系统因地震而受损,水源缺乏对灾区环境卫生造成严重威胁。有生活用水部分(表三),由于瓶装水厂商及慈善团体大量提供瓶装水供灾区使用,使居民及参与救灾人员在地震后能获得足够的清洁饮用水供应,两次访视均显示近30%之营地以瓶装水为主要供水来源。在921震灾后,各单位所提供的大量瓶装水对灾区公共卫生维护及传染病预防工作提供充分的支持;假设没有瓶装饮用水的充分供应,灾区水媒病爆发之风险势将大幅增加。虽然有瓶装水大量供应灾区使用,但因一般清洁及洗涤用水缺乏,导致临时厕所及浴室因无水而蚊蝇滋生不堪使用、帐棚区环境亦无法清洗,直到第二周后才有足够的蓄水塔供应各临时收容所使用,但仅有40%左右之营区有专人负责管理。此种缺水现象在各地自来水供应逐步恢复、各收容所设置蓄水塔并由自来水公司定时以水车供水后获得舒缓。各收容所虽均设置蓄水塔供民众使用,提供广泛之便利性。第一次访视虽有八成之营地表示取水方便,但仍有四成营地之取水区因过于接近厕所及垃圾集中点且缺乏管理而易受污染,主要原因在于烹调用水与洗涤用水未能区分;此种情形在地震后第三周因流动人口大幅增加而更严重,几乎所有营地均有取水区过于接近厕所及垃圾集中点之问题。用水未能区隔导致蓄水池余氯量因受到污染而降低,部分蓄水池甚至无余氯残存,水质安全受到威胁。虽然卫生单位提供消毒药品供灾区住户(包括居住于收容所及一般未倒住家之民众)使用,但因平时缺乏倡导加以地震后百废待举,民众自行使用消毒药剂于饮水消毒之情况并不良好。由于导因于自来水供应失常之缺水现象并非仅发生于重大灾难之后,平时即可能发生此部分之工作,必须仰赖平时之有效倡导才能发挥预期之功效。
地震过后,大量救援物资及救援人员(包括义务支持人员)进入灾区,协助各项紧急救难及勤务支持工作,住宿于各收容所民众之三餐供应均由各义工团体及国军单位协助提供(表三)。由于义工团体系志愿参与服务工作,彼此间缺乏横向联系,各项救济物资之准备与供应均系独立作业,因此在救济物资之收集、储存、分配及发放上均极为凌乱。
表三 921地震后主要灾区居民收容所环境卫生调查结果——生活用水及食物供应状况
项目        88年10月3日(N=23)        88年10月10日(N=26)
供水状况        瓶装水(32%)、载水车(32%)        载水车(36%)、井水(36%)
        正常自来水(32%)、储水槽(21%)        瓶装水(25%)、正常自来水(18%)

        井水(21%)、简易自来水(11%)        储水槽(18%)、简易自来水(4%)
有进行水质检测        40%        72%
有专人管理        46%        33%
取水方便        84%        63%
取水区易受厕所        44%        95%
及垃圾场污染食物供应状况               
集体供膳区        有(78%)        有(55%)
公共煮食区        有(27%)        有(52%)
食物贮藏调理良好        40%        52%
厨余处理        有加盖储存并定清运(69%)、露天堆积(36%)        有加盖储存并定时清运(59%)
救济物资        有专人管理(71%)        有专人管理(90%)
在地震后大量涌入灾区救济物资大多露天放置,虽有专人管理但仍无法有效分发给灾民使用。即使在地震后两周,现地访视时仍可看到民众随意取用露天堆积的物资;第三周访视时多数物资已移至室内储存,多数由国军派员看管及处理分配事宜。虽然各项救济物资都有专人负责管理,但在现地访视时与民众讨论之结果显示,多数民众并不知道领取救济物资应注意之事项,同时部分民众亦反应不清楚救援仪器处理之流程。在餐点供应部分,初期主要依赖义工团体设置之集体供膳区提供三餐各项食物,在第二、三星期后居民开始在收容所之公共煮食区自行烹调食物。提供集体供膳区之营地比例有减少的现象(由第二周之78%降至第三周之55%),与此相对的是设置公共煮食区之营地由第二周之27%增至第三周之52%。在食物储藏部分,虽然近八成之营地有专人管理各项食物,但由于电源缺乏或设备受损,有六成之营地无法有效达到冷冻冷藏的要求,此种情形在第三周电力逐渐恢复后有所改善。由于公共烹调用水无法独立充分供应,必须与一般用水混用,以致供餐饮烹调使用之用水有被污染之情形,所幸居民均能透过充分煮熟之方式避免实务遭到致病微生物污染。各供食地点之厨余储存处多有加盖并定期清理(约60%),在两次访视期间并未发现随意弃置而污染环境之情形。
厕所、垃圾及病媒状况
除了少数地点外,在地震过后二星期超过八成以上之收容所产生之垃圾多能有效集中清运及处理,且50%以上之垃圾有适当之包装(表四)。在垃圾处理部分最主要之问题在于垃圾堆积场所与宿营地点过于接近,第一次访视时垃圾集中场具宿营区平均仍有40公尺,第二访视时仅有约10公尺之距离。此现象主要导因于民众逐渐向较大型之收容所集中,以致垃圾量大量增加、民众图方便而未能抛弃至距营地较远之地点,再加上堆积之垃圾未能迅速清运所致(多数收容所均采每日清运一次之频率)。垃圾堆积点极易滋生蚊蝇,此种垃圾堆积场所与宿营地点过于接近的现象会增加居住于营地之民众暴露于傅染病媒之风险。此外,两次访视均发现少数收容所有垃圾清运不足、垃圾随意弃置及垃圾堆置区距离供膳点过近的问题,亦有威胁公众健康之潜在可能。
厕所及盥洗设备不足是地震灾区各收容所共同面临的问题(表四)。在地震后大量受灾户举家迁入邻近学校操场搭设帐棚住宿,初期仅能使用学校尚存堪用之盥洗设施及少量由环保单位提供之流动厕所,以致堪用厕所及浴室极为缺乏,平均每间厕所有88人使用,部分地点甚至缺乏供女性使用之厕所。
随后环保单位紧急提供临时厕所应急,才初步解决盥洗设施严重不足的困境。即使如此,在地震后第三周收容所平均仍须65人共享一个厕所,但同时间部分大型收容所(如埔里宏仁国中)却因乏人管理而有部分临时厕所及浴室上锁闲置,此种现象仍显示资源分布不均的现象。第一次访视结果显示有80%以上营区的厕所有人定期清运水肥,约一天一次;但或许因为临时厕所大量增加而清洁人员不足,第二次访视时营区厕可作到一天一次定期清运水肥的标准者减少至54%。由于缺乏清洗用水,再加上使用人缺乏公德心,各临时厕所常有粪便堆积之情形,仅依赖支持之国军协助清理,亦导致部分厕所因过于脏污而乏人使用。
由于人群聚居、垃圾量大、临时盥洗设施未能保持清洁等因素,收容所及周遭地区常有病媒昆虫出现(表四)。出现机率最高者为苍蝇,且出现比例有随着收容所居住人口增加而上升之情形(由第一次访视之71%增至第二次访视之90%),此种现象应与居民逐渐聚集于大型收容所,救济物资堆积、厨余及垃圾均逐渐增加有关。为免蚊蝇等病媒出现导致病媒传染之问题,各灾区均定期由国军部队执行环境卫生消毒工作,以喷洒消毒药水之方式消灭病媒,少数民众则使用蚊帐防止被叮咬(第一次访视仅7%,第二次访视增至29%)。喷洒消毒药水频率由初期之每日执行一次逐渐降低(由第一次访视之80%减至第二次访视之32%),以避免用药过量。
表四 921地震后主要灾区居民收容所环境卫生调查结果——垃圾、厕所及病媒状况
项目        88年10月3日(N=23)        88年10月10日(N=26)
垃圾处理状况               
适当处理        有(83%)        有(93%)
适当包装        有(56%)        有(36%)
垃圾集中场所        距离营区平均约43.3公尺        距离营区平均约10.2公尺
垃圾定期清运与处理        69%        82%
垃圾处理不适当        17%        7%
厕所卫生状况               
是否有公用厕所        学校厕所(53%)        学校厕所(41%)
        活动厕所(50%)        活动厕所(46%)
        随地解决(6%)        随地解决(7%)
每间厕所平均使用人数        88        65
病媒卫生状况               
营区是否有病媒昆虫?        有(71%)        有(90%)
        苍蝇(29%)        苍蝇(72%)
        其它昆虫(5%)        小黑蚊(3%)
        老鼠(6%)       
有灭蚊及其它消毒措施?        有(80%)        有(32%)
        使用蚊帐(7%)        使用蚊帐(29%)
讨论
921大地震除造成国人巨大之生命财产损失外,在地震后因失去家园或恐惧余震之伤害而举家居住于临时搭建之帐棚内,形成为数众多的灾民临时聚居地所导致之环境卫生课题,对从事环境卫生相关实务工作的人员而言是一个很难有机会去面对的经验与挑战。如何在人口高度密集,环境卫生状况不良之生活环境下避免发生环境性传染病(如虫媒病及水媒病)疫情是一个很严肃的课题。由于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缺乏处理严重天然灾害的经验与准备,再加上灾区基层卫生行政单位亦受到地震重创,因此在这次空前的地震灾害发生后,有关灾民收容所的建置及环境卫生相关因应措施都缺乏明确可行的处理模式。
在灾民收容所之建立方面,由于灾区各级学校之校舍建筑多遭地震损毁,导致必须使用操场及公园作为帐棚搭建地点;而学校卫生设备之损坏亦导致各灾民收容所居民在地震初期无卫浴设备可使用之困境。由于各级学校校舍平时即具有短期收容各种天然灾害受灾户之能力,假设各级学校之建筑设施能抵抗大地震之破坏,并能在地震后收容学校邻近住户及提供适当之生活协助,对于受灾户生活上之帮助及减轻政府负担方面将有极大之帮助。
透过民间组织及公益团体热心赞助与支持,大量瓶装水及其它救济物资在地震发生后立即被送进灾区;同时义工团体散布各临时收容所提供烹调服务,使灾区民众及参与救灾人员能获得足够的热食及饮水供应,对于维持灾区环境卫生条件有莫大得帮助,亦是各收容所环境卫生相关课题中最值得称许之处。而初期各收容所面临之临时厕所数量不足、排泄物因缺乏清洁用水或民众缺乏公德心而未能迅速清理、救济物资分配不均等问题虽能逐渐改善,相关经验仍值得加以汇整以供将来参考。
就本文所进行之现地访视而言,第一次现地访视(88年10月3日)已是大地震后两星期,地震灾区已脱离第一阶段之紧急救援时期而进入灾民临时收容所建置阶段。在灾区各级救灾单位之努力下,各灾民临时收容所已完成初步建置工作,各项救济物资之发放亦已逐渐制度化。虽然两次访视间隔仅一周,但在救济物资之管理与分配、饮水供应与盥洗设施之提供各方面已有改善,公共煮食区之增加亦显示民众已逐渐自立,不再仰赖义工单位提供食物;但在公共环境卫生与安全方面则无明显改进,包括垃圾收集处理、病媒防治、营区防火等事项上则仍有改善之空间。
921大地震过后,林氏[6]在所整理之灾后紧急应变说明书针对灾难发生后之环境清理、环境消毒、饮用水消毒与检验、废弃物处理与处置、临时收容所之环境卫生等紧急应变所需作业流程及现有可用人力物力予以讨论及规划,除汇整现有防灾及救灾体系之设施外,并提出完整之紧急应变流程及临时收容所设置准则。表五即为依林氏[6]所整理之天然灾害后临时收容所帐棚营区环境卫生检查事项所列举之检查重点评估921大地震后两次现地访视所得环境卫生状况之结果,同时列出各项设施应有之标准规范。各灾民收容所在瓶装饮用水及餐点供应方面能充分满足需要,但一般生活及洗涤用水仍有所不足;除部分收容所有垃圾集中点与帐棚区过于接近之问题外,在垃圾收集与处理、环境卫生消毒方面尚能满足需要,避免过度脏乱的情形发生;但在营区居住环境的规划、临时厕所与淋浴设施之设置与清洁维护、排泄物收集与处理等方面则有相当之改善空间。
依林氏所提之各项环境卫生检查事项而言,表五亦显示在921震灾后所进行之环境卫生现地访视评估事项并未能涵盖所有应评估之事项,主因在于现地访视工作系临时召集进行,在缺乏参考数据之状况下,调查人员所使用之快速评估表在有限之准备时间内无法纳入完整之评估项目。此外,现地访视工作进行时必须于一天之时间内完成不同收容所各项环境卫生评估工作,因此现地访视过程偏重于定性评估事项,对于部分应予以量化之评估事项未能完全涵盖,此部分在未来亦应加以改进。在两次现地访视后,参与评估人员评估各临时收容所环境卫生状况虽仍有改善之空间,但于访视结束后推论灾区并无爆发环境卫生相关疫情之潜在威胁。依后续调查结果[7],各临时收容所在收容期间并未爆发重大疫情,显示现地访视及评估作业仍有其价值。
表五 天然灾害帐棚营区环境卫生检查事项[6]
        符合要求之营区比例
检查事项        第一次访视        第二次访视
1.营区远离蚊虫孳生处所和垃圾处置区。        100%        100%
2.容易排水。        80%        46%
3选择可以避免不良天候条件肆虐的地区。        N/A        N/A
4.避免邻近商业和工业区的地域。        68%        78%
5.足够的空间,每人大约应有30-40M2。        无        无
6.邻近优良及充沛水源(至少20L/人/日)        N/A        N/A
7.帐棚内至少每人有3M3的空间。        无        无
8.帐棚之间的距离至少8M。        无        无
9.优先选择小型帐棚。        N/A        N/A
10.采取预防火灾及爆炸的措施。        无        无
11.帐棚要有适当的自然通风。        无        有改善
12.要有室内及道路的照明。        N/A        N/A
13.在道路两旁设储水槽。               
储水槽之容积要有200L以上,距离居住区的距离不超过100M以上。               
住区的距离不超过100M以上。        20%        18%
每个储水槽要有数个水龙头方便取水。               
将储水槽諀在适当高度的林架上。               
14.每4-8个帐棚要有加盖垃圾桶(50-100L)。        N/A        N/A
15.厕所或其它方式的水肥处理设施应该位于帐棚后方的区段方块。        无        无
16.每人要有一双侧的盥洗台(长3M)。        N/A        N/A
17.每100人有一个临时厕所。        100%        100%
18.营区应分居住区及社会服务区。        100%        100%
19.避免大型营区,不超过1000人。        >80%        >80%
20.依据行事历定期清洁营区。        N/A        N/A
建议
就政府部门而言,八十九年三月公布之灾害防救法已提供适切之法源依据,对防救灾体系之建立亦展开研究与规划[8];同时林氏[6]在大地震后亦完成灾后紧急应变说明书,针对灾难发生后之环境卫生紧急应变所需作业流程及人力分工予以规划,所差者仅在于如何适切修正以更符合需要并予以落实而已。以此次调查之经验而言,未来应将重大天然灾害后临时收容所建置作业及相关环境卫生调查及评估内容建立应有之标准作业流程,以备紧急需要时使用。
就公共卫生学界而言,考虑天然灾害事件发生的周期与频率,公共卫生领域中的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卫生行政、行为科学等次领域,分别在不同的阶估各占有相对不等的重要角色。因此如何整合各项次领域之专长,针对地震、台风、土石流等台湾常见的天然灾害进行有系统的研究;以及如何以天然灾害与公共卫生为主题,在公共卫生学之系、所、院内进行教学,是台湾公共卫生学界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在多天灾的台湾,公共卫生学界有必要加强「灾害与公共卫生」课题的研究与教学,记取此次大地震之经验与教训,以培养公共卫生从业人员面对意外灾难之能力,在未来面对类似天然灾害时,能更有效有系统地推动各项工作。
致谢
921大地震后灾民收容所进行现地访视工作相关经费系由卫生署支应。现地访视之行政工作系由台大公卫学院陈建仁院长主持,协助规划工作及现地访视人员除作者外,包括台大公卫学院郑守夏、丁志音、江东亮、李兰、王秋森、陈保中、林嘉明、郑尊仁、陈秀熙、于明晖、陈为坚、萧朱杏、阳明大学环卫所黄嵩立、慈济大学公卫系萧正光、中国医药学院公卫系郭宪文、赖俊雄等老师暨台大公卫学院、慈济大学公卫系、中国医药学院公卫系共五十二位同学。

[ 本帖最后由 safihu 于 2008-5-16 08:02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 +10 收起 理由
icchina + 10 很值得关注的问题

查看全部评分

贡献排行榜:
发表于 2008-5-18 09:56:48 | 查看全部 IP:广西南宁
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8 12:13:14 | 查看全部 IP:广西南宁

回复 #1 safihu 的帖子

谢提供,很及时,值得关注!:victor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8 16:55:46 | 查看全部 IP:上海

回复 #1 safihu 的帖子

需要学习的知识。谢谢柳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8 20:10:34 | 查看全部 IP:广西柳州
时,需要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帖子。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关注公众号
  •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6047626号-1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