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17年前,地坛医院,重症监护室 从4月20日进病房到7月结束 参加抗击“非典”疫情 她亲历了疫情期间的守护 感受了众志成城扭转乾坤的力量 今年1月20日到3月3日 她带领46名医护技人员 坚守海淀医院发热门诊和感染病房 迎战新冠肺炎疫情 患者零死亡、医护零感染 44个日日夜夜里 她和战友们冲锋在疫情最前线 用坚韧的身躯阻挡着疫情的传播 普通的身影迸发出超人的力量
17年间,感染病房 口罩已从纱布升级为N95 人,也从32岁变成了49岁 海淀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董建平 女兵已经炼成女将 率队固守传染病防控阵地 横刀立马,不辱使命 战“疫”,初一接收首例确诊病例大年三十,海淀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院感染管理和疾病控制科主任董建平,是医院内科的三线总值班。这一夜她反复推敲筛查病例的接诊流程,参与院里各项制度的制定,一夜无眠。 大年初一上午,交代完注意事项,董建平才回家休息。当晚7点,科室来电,120送来3名初筛阳性的患者,正在等待复核结果,但高度疑似。 当时,海淀医院还没有感染病房,对确诊病例必须尽快转运。 董建平一边打电话叮嘱科室大夫按流程接诊并做好防护,一边联系放射科做好胸部CT准备。半小时后,她从家里赶到发热门诊询问病人病史了解情况。 鉴于3名患者有接触史,董建平果断决定启动预案,通知院内专家会诊。会诊结束时,复核检测结果也出来了,阳性!这是海淀医院第一次接收确诊病例。 患者中既有78岁老人,又有未成年的孩子,经过反复考量和向上级请示,董建平决定立即将病人转至传染病专科医院进行救治。凌晨,患者被安全转走。 接着,继续做上报和诊室、留观区消毒等善后工作,结束已是凌晨两点多了。董建平决定就留在总值班室眯一会儿,“科室同志太年轻,今天我在这儿,有事可以随时找我,我心里踏实。” 在等待核酸结果的过程中,接诊、做CT、院内专家会诊,各项工作有序进行,为患者赢得了时间,让患者尽早到达专科医院住院。 11天之后,又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日子。 农历正月十二,北京下雪。120送来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有密切接触史,体温38.9度,呼吸频率偏快,精神比较萎靡。经评估高度怀疑是新冠肺炎患者,并且是重症患者。 董建平亲自坐镇,发热门诊一线立即通知医院应急梯队,启动高度疑似病例的重型患者转院流程。 次日0点左右,转运120到达,接走了老奶奶。 “重症病人,早一点送到专科医院,就多一分生还希望,一刻都不能等。”董建平说。 逆行,老“兵”再上新“战场”
资料图:海淀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组建时的照片 “非典”后,董建平辞别地坛医院,来到海淀医院,带队组建了海淀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如今,科室已是海淀区属综合医院中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感染性疾病科,成为海淀区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前哨阵地。董建平也因此成为同事心目中的“海医脊梁”。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随着形势的变化,海淀医院感染科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职能。 1月20日,海淀区卫生健康委指示海淀医院,加大发热门诊留观病房区域,以接收及完成疑似患者的筛查工作。海淀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院感染管理和疾病控制科主任董建平带领医护团队加班加点,调整布局,设置6张留观病床。 大年初二,按照上级最新要求,她又带领团队,重新布局,将发热门诊全部变成留观区,留观病房增加到8张床位。 接着,海淀医院成为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救治医院。春节假期的最后几天,海淀医院迅速改造了感染留观病房,充实了发热门诊和感染病房医护力量。董建平说:“这次战‘疫’是举全院之力进行的,医院领导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海淀医院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推进会每天开一次,由医院党政领导主持。防控工作遇到的困难,会上直接拍板解决。” 大年初七,16张留观病房床位,20多个房间86张病床的感染病房建起来了。凌晨2点,还在检查病房的细节,早上8点,就开始接收转诊病人。当天一共收治8名病人。 除了挂帅海淀医院感染科,董建平还是北京医师协会感染疾病专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感染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专家,同时担任海淀区中西片区会诊专家组组长。这场战“疫”,这位传染病的“守门人”,始终穿梭于一线,在海淀医院发热门诊和感染病房把关,前往院外医疗机构和流调点会诊。 冲锋,感染科必须在最前头
新冠肺炎是新的传染病。疫情发生初期,大家对这个疾病的了解还不是很清楚,在院感巡回检查中,有些医护人员不戴口罩,有些人则戴了两个外科口罩,甚至还有人戴了三个外科口罩。不在乎的大意与恐慌的过度防护都存在。 有些沉闷的气氛,是对董建平的团队的一大考验。感染科必须冲在最前头,其他科室的支援人员才更有信心。 疫情发生后,已和爱人作好了出行计划的董建平,立即退了机票。她也跟感染科医护人员交流了对疫情的看法,提醒大家作好值守的准备。 春节前,感染科所有人取消了春节探亲和休假,全员进入战斗状态,承担起发热门诊的筛查任务。 就在2019年12月下旬,感染科还在忙着应对甲流,这是每年流感季都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甲流还没忙完,团队又转到了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场。 这支团队,有10名大夫、15名护士,90后大夫占一半,护士也以年轻人为主。他们,有年轻人的体力,有勇敢的心,有医者的担当。 在医院,董建平只是进发热门诊和感染病房,才戴N95口罩,其他场合,只戴普通的医用口罩。既是传递科学的防护知识,也为减轻医护人员和病人的心理压力。 用同事的话说,董建平很淡定。董建平认为,淡定来源于战胜疫情的信心,来源于经验,来源于科学的认识。 从1月20日到3月3日,感染病房所有病人出院,海淀医院共有46名医护技人员,在发热门诊和感染病房战斗。 进入病房以后,大家都知道有风险,但是,都没有恐惧感,没有人抱怨,互相默默地支持,积极参与治疗。 去留,凌晨1点的决断
海淀医院成为定点医院后,董建平的休息时间,就被撕成没有规则的一个个片段。睡眠,也变得不完整。 早上6点20分,起床。7点半,到医院,了解病房病人情况,对大夫给予指导。 董建平的电话成了24小时热线。夜里9点、11点、凌晨1点,是接听电话比较多的时间点。特别是凌晨1点,核酸检测结果出来了。是阳性,按流程处理。是阴性,就要“区别对待”了。有的病人检测是阴性,从CT影像来看,也不是疑似病例,但是,病人总觉得自己是,就需要跟患者说,“你不是,回家好好休息”,打消患者的顾虑,让他放心地回家。 有些患者是阴性的,但是,CT影像显示是病毒性肺炎,咳嗽、发热等症状都有,再考虑是密切接触人员,就不能让他离开医院,而是要安排住院。 危重症医学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院士曾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核酸检测新冠肺炎敏感性即阳性率只有30%—50%。” 董建平说,感染科的大夫,一看到那种CT,心里就紧张。 第七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首次将抗体检测纳入诊断标准。董建平团队治疗的阴性患者,正属于这种情况。 凌晨1点要对发热门诊留观病人的去留作出决定,白天在发热门诊,董建平对每一个需要做核酸检测的病人的情况,都会了然于胸。 “你是哪儿人,从哪儿来,接触什么人”,这些问题,发热门诊都会仔细询问,董建平也会详细掌握。只有这样,凌晨1点接到发热门诊的电话,才能马上知道是哪位病人,迅速给出意见。 接电话间隙,是董建平宝贵的睡眠时间,她称之为片段性睡眠。拿着手机睡觉,铃声响起,马上条件反射地接听。同事们总是好奇地问她,怎么做到秒接的。这样的“应激反应”从疫情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疫情不退,“应激反应”也不会退。 热线,24小时的守护
来医院发热门诊看病,成为疑似病例或者确诊病例,留下来住院,出院后再集中观察14天,对一些患者来说,会产生较大的心理负担。 大夫进入隔离病房后,穿上厚重的防护服,戴上N95口罩,在密闭的环境里,存在缺氧情况,还要跟病人交流,体力消耗很大。为节约物资,医护人员穿上防护服进入感染病房,要工作6-8小时,期间不吃饭,不喝水,不上卫生间。 病房里没有保洁员、护工,运送垃圾、消毒、送餐,都是医护人员。 病房里,医护人员太忙,患者怎么跟医护人员充分交流?感染病房启用头几天,董建平等医护人员注意到一些患者眼神中的迷茫。 保持乐观的心态,对治疗很有帮助。让患者放下心理包袱,医护人员要跟他们密切沟通,随时解释病情,缓解紧张情绪。 感染科的电话向患者开放,随时回复各种问题。患者有不懂的地方,打电话就能联系医生。比如,忘了病房里的医生刚刚说的注意事项,可以打电话向病房外的医生详细咨询。 通过中关村科学城企业捐赠的巡检机器人“小豹”,患者也可以跟病房外的感染科医生视频通话。 感染科副主任李珺,每天早上8点进感染病房,在清洁区一直守到晚上九十点,以备病人有需要。 同时,海淀医院发热门诊的电话,及时向社会公布。疫情初期,这条热线非常繁忙,经常是刚挂断又铃声大作。董建平认为,海淀医院是区域医疗中心,这个电话非常重要。回复关于新冠肺炎的咨询电话,就应该放在发热门诊。比如,病人想知道什么时间段人少,发热门诊最清楚。 救治,“再累我都觉得值”
在海淀医院的感染病房里,那些离开家人,独自隔离治疗的患者,是什么样的状态?有人了解病情,树立信心后,在病房办公;有人举目无亲感染新冠肺炎,十分庆幸在这里获得救治;有孕妇患者在这里排除了,安心回家…… 出院后,所有符合捐献血浆条件的患者,都同意捐献血浆,用这种方式,感谢医护人员救助,帮助重症患者。 那些住院的日子,感染病房的医生和护士,24小时在病房陪伴他们,送他们平安出院;把热心市民捐赠的维生素泡腾片等分给他们,助他们早点恢复健康;在他们出院后,帮助联系集中观察点,快到复查日子叮嘱他们不要忘了。医护人员和患者,就是一家人,相互关爱。 第一个捐献血浆的康复患者,在医生打电话介绍捐献血浆情况后,很爽快地答应了,第二天就捐献了血浆。他说:“捐点血浆不算什么。”
这让李珺非常感动。她说:“有这么好的患者,再累我都觉得值得。” 让医护人员感动的,还有海淀区的许多企业和普通市民。中关村科学城企业捐赠了消毒机、送饭机、CT机,减轻了医护人员的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 3月12日,一支志愿者队伍还特地来医院给医护人员理发。董建平告诉对方,自己是感染科的。理发师并没有嫌弃她,很热情地为她理发。 防控,一个也不能感染
抗击“非典”期间,看到医护人员感染,躺在重症病房,董建平感到十分悲痛。当时,医护人员只戴着纱布口罩。即使厚的有16层,也防不住“非典”病毒。 今天,虽然有了医用外科口罩,发热门诊和病房还有N95口罩,技术水平提升了,董建平还是把院感防控作为重中之重。“医疗是第一位,院感防控同样是第一位。把病人的病看好,同时我们的医护人员一个也不感染,这场‘仗’才算打赢了。” 把普通病房改造成感染病房,董建平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细致到封闭窗户,是用胶带,还是用发泡胶。经过讨论,病房消毒可能影响胶带效果,改为发泡胶。 感染病房组建后,仅凭感染科的大夫和护士,人员已经显著不足。医院迅速调集各科室医护人员分批次支援。对于前来支援的医护人员,董建平要求必须严格培训院感知识,经过笔试和实操,合格后才能上岗。 在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主要安排原感染科医护人员,守好入口关。在感染病房,前来支援的医护人员较多,他们之前很少穿防护服。为确保万无一失,穿脱防护服,每个步骤都实行人盯人。一名医护人员进入病房前,要有另外一名医护人员检查有没有穿戴好。下班出病房前,也要通知外面的医护人员,检查脱防护服。 在感染病房启用14天后,董建平总算放心。没有出现院内感染,表明他们的防护措施是到位的。3月3日,海淀医院感染病区最后一名新冠肺炎患者出院。感染病房使用期间,零死亡,零感染。 采访董建平之前,看过董建平的事迹,记者想,新冠病毒那么狡猾,带领感染科抗击新冠肺炎,一定是一位身强力壮的人。见到董建平才发现,她不过是一位瘦弱的女汉子。抗击病毒,用她的话说,以柔克刚。 在海淀医院,有一批这样的瘦弱的女汉子。 疫情期间,流行这样一句话:这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有一种挺身而出的凡人,用瘦弱的身躯,抗击传染的病毒,守护人们的健康。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北京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