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19年全国感控暨耐药感染大会
微生物研究领域在近几年发生了很多的事情,特别是有一个很重要的真菌出现;国外报道有很多的新型的微生物检测技术;有新发现质粒介导的替加环素耐药情况等。本次年会上由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医学检验科副主任杨启文博士,为我们介绍他认为的国际微生物的年度TOP10。
TOP.1耳念珠菌介绍:因为在美国分离出的耳念珠菌呈现是多重耐药、鉴定困难、可引起爆发流行的特点,所以引起了美国CDC对耳念珠菌的特别关注。
研究:中国第一株耳念珠菌分离株
结论:分离自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对所有测试的抗真菌药(甲磷霉素B、氟康唑和卡泊芬净)都敏感;硫酸酮(CuSO4)可抑制其生长;毒力低于白念珠菌;在中国对于耳念珠菌要引起重视,但不必恐慌!
TOP.2拉曼光谱技术
背景:拉曼光谱(Raman spectra),是一种散射光谱。拉曼光谱分析法是基于印度科学家C.V.拉曼(Raman)所发现的拉曼散射效应,对与入射光频率不同的散光谱进行分析以得到分子振动、转动方面信息,并应用于分子结构研究的一种分析方法。
研究:拉曼光谱在临床微生物的应用,MSSA、MRSA、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细菌与金标准相比较鉴定结果。
结论:拉曼光谱应用广,可用于微生物鉴定。
TOP.3多重靶标分子联合检测
研究:脑病原菌的检测,可以检测引起脑膜炎的细菌、真菌、病毒等成份,总体的阳性率达到97.9%的水平,检测时间60分钟内;肠道病原体检测可以检测出引起腹泻的病原菌,大概有十多种常见肠道病原菌,检测时间40分钟;用于寄生虫类检测。
结论:可以用于多种病原菌的检测,时间短,阳性率高。
TOP.4病原体宏基因(mNGS)诊断
背景:对微生物诊断,宏基因诊断与血培养诊断的一致率可以达到93.7%,还可以检测传统的方法不能检测的内容。
研究:可用于微生物检测
TOP.5T2核磁共振技术
研究:用核磁共振来进行微生物的检测,该技术在欧洲、美国用得多,理念是不要依赖血培养,直接把血液里的病原菌做一个核磁共振的方法做一个检验,直接用全血来测。
结论:有报道该技术能达到1cfu/ml的灵敏度,目前我们用的PCR也达不到这个灵敏度。实际上是用来检测里面核酸的成份。
TOP.6微生物实验室自动化
背景:自动化机器完成药敏试验,分析。
研究:用血培养来做,对于大部分药物的结果是敏感性达87~100%、特异性:84.7%~100%。
结论:大部分结果可以先用自动器做一个药敏分析。
TOP.7欧洲EUCAST 对S(敏感)/I(中介)/R(耐药)的最新定义
背景:EUCAST经过3次全委讨论以及1次针对是否保留字母“I”单独讨论之后,重新定义,但是仍是保留S/I/R这三个字母
结论:新定义的报告方式:临床药敏折点依旧表示为:S ≤ X mg/L, R>y mg/L, 若x=y则无I;根据新的定义与对应折点,抗生素药敏结果为“S”与“I”时,均应积极鼓励使用该药物;报告中应对药敏类别与以下因素的相关性进行解释给药剂量。
TOP.8美国CLSI药敏更新
背景: 近年来CLSI一直对SDD(剂量依赖性敏感)方面进行更新,并且增加了附录E专门解释MIC值与给药剂量之间的关联。而在今年就SDD定义进行了微调,使之更为严谨。
结论:在附录E中,变更了头孢地尔、环丙沙星、左氟沙星、美罗培南/韦博巴坦、头孢洛林、达托霉素的建议给药剂量。
增加了附录F对SDD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目前肠杆菌对头孢吡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洛林;肠球菌对达托霉素有SDD的结果解释,并进一步说明了SDD的临床应用,并以Q&A进行解释,如何报告SDD。具体内容见CLSI文件中的附录F。
新增附录H:此附录主要用于解释如何将耐药机制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与传统的药敏表型检测相结合,当二者结果不一致时,应该如何进行复核确认,并如何报告结果。目前已经有MRSA、VRE、ESBL、CPE相关的结果解释,基本原则为实验室对于分子生物学和表型试验不一致的情况下,需要通过重复和补充试验来解决两者不一致的问题。
附录H:分子生物学检测耐药性:此附录主要解释如何将耐药机制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与传统的药敏表型检测相结合,当2者结果不一致时,应该如何进行复核确认,并如何报告结果。
目前分子生物方法主要用于筛查工具(例如对于鼻咽拭子中MRSA的检测)以及辅助传统药敏试验的快速检测手段(例如对于血培养阳性瓶检测KPC等耐药基因,确认是否存在CRE)。在解释时需要理解“耐药性”的决定因素,与药敏试验表型检测之间的相关性。
检测出耐药基因并不一定能直接预测抗菌药物治疗失败,因为此基因可能是无功能的或无表达的。
未检测出耐药基因也不能代表敏感,因为某些技术方面的原因也有可能干扰结果的准确性,例如抑制扩增;突变等)。
在另一些情况下分子生物学的灵敏度可能高于传统的表型药敏试验,例如在体外低表达;异质性;生长不良等情况均有可能影响MIC。
总体而言实验室对于分子生物学和表型试验不一致的情况下,需要通过重复和补充试验来解决2者不一致的问题
TOP.9快速药敏(血培养、WGS)
背景:欧洲新出的血培养试验,给了具体的方法学和折点,接种血培养的细菌液量。
操作步骤:阳性血培养液的准备100-150微升,去接种平板,在三方向均匀的涂开再纸片。35度孵育放到5%二氧化碳箱。结果判读基于三个时间点4小时、6小时、8小时,截点不一样折点也不一样。最后全基因谱测做耐药只有当生长汇合且边缘清晰可见时,才能读取抑制区域。使用EUCAST RAST断点表(而不是常规断点表)来解释区域直径结果。
结论:不要将潜伏期延长超过8小时,准确性90%。
TOP.10质粒介导的替加环素耐药
背景:质粒介导的替加环素耐药细菌
研究:猪源样本中发现了携带tet(X)基因变异体的鲍曼不动杆菌和大肠杆菌各1株,其编码蛋白分别与已发现的野生型TetX具有85.1% 和93.8%的同源性,命名为tet(X3)和tet(X4)。
基因可转移性研究表明tet(X3)和tet(X4)均位于细菌的多重耐药质粒上,可通过接合转移进入肺炎克雷伯氏菌、鲍曼不动杆菌和大肠杆菌等临床重要病原菌中。更重要的是,动物试验模型证实了tet(X)变异体可导致临床上替加环素对携带该类耐药基因病原菌感染治疗的失败。
结论:tet(X3)和tet(X4)在国内动物源和食品源细菌中的平均检出率为6.9%,其中某些地区猪源大肠杆菌的检出率达到了66.7%,且有5株牛源不动杆菌同时携带了碳青霉烯耐药基因blaNDM-1和tet(X3)。3株人医临床感染源大肠杆菌和1株鲍曼不动杆菌中检出了tet(X4),虽然检出率较低(0.07%),但其风险不容忽视。
通过杨博士的介绍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美国的问题不是中国问题,如中国检测出的耳念珠菌敏感性很高,不应该按照美国的防控措施来进行,而是应该把院内的感控真正做到中国感控的本土化,同时其他微生物耐药的风险不容忽视,我们要共同关注、质粒介导替加环素耐药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图 文:杨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