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者丨刘聚源
整理丨王超
责编丨许缤/王莉
来源丨2019年全国感控暨耐药感染大会
前言:
随着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十项基本制度的颁布,感控专职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疑问,本次全国感控暨耐药感染大会由北京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处刘聚源老师为我们重点讲解其中的两个制度即传染病及侵入性操作相关的制度的一些颁布背景。
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
一、涵义
二、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的机制与原理
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破坏了皮肤黏膜屏障,为感染源/传染源提供了窗口、途径,如果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很容易造成CLABSI、CAUTI、VAP、SSI等。
三、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是HAI的重要类型
美国NHSN监测数据显示BSI、UTI、PNEU、SSI占全部HAI的78%,其中80%与侵入性操作相关。发生后可造成增加病死率、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管路留置时长及增加医疗花费等严重后果。
近年来更频繁报道透析相关感染及感染暴发事件,不仅是血源性传播疾病感染如HBV、HCV、HIV,还发生多起血管通路相关感染。
四、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是可防可控的
大多数(>50%)器械相关感染可以预防,有文献显示的 CLABSI、CAUTI及55%VAP、SSI都是可以预防的。
防控的关键点是落实感控最佳实践
五、侵入性感染防控现状-中国
监测-防控的基础
全国80%的医疗机构开展了三管+SSI监测,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有数据,未标化,无统一的监测标准。
防控-存在的问题:与最佳实践存在鸿沟
参考文献:蔡虻,孙众,刘聚源.医疗机构护理人员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最佳临床实践的现状调查.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12):1612-1618
防控-存在的问题:有干预,无测量
很多医院有干预措施,但是无干预措施的实施依从性的测量。
四、新出台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中的管理要求
对监测的要求:
建立本机构诊疗活动中使用的侵入性诊疗器械名录
制订并实施临床使用各类侵入性诊疗器械相关感染防控的具体措施
实施临床使用侵入性诊疗器械相关感染病例的目标性监测
对防控的要求
开展临床使用侵入性诊疗器械相关感染防控措施执行依从性监测
根据病例及干预措施依从性监测数据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医疗机构内传染病相关感染防控制度
一、涵义
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依法依规开展本机构内传染病相关感染防控活动的规范性要求
二、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性
2017年柳叶刀杂志对全球死因TOP20进行调查,其中传染/感染病占3个;而我国死因监测数据:感染性/传染病居第三位,因此医疗机构内传染病防控压力很大。
传染病危及患者安全:2003年非典全国共确诊非典型肺炎病例5327例,死亡349人;2015甘肃省卫生计生委通报兰州两家三甲医院发生院内麻疹聚集性疫情情况,共发生73例感染病例;2015年韩国MERS:仅两周发生25例确诊病例,2例死亡,均为院内感染。
传染病同样也危及医务人员安全:2003年SARS医务人员感染率33.61%,死亡率70%;MERS确诊病例职业构成中医务人员占16.2%(29/179);埃博拉出血热职业构成(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医务人员确诊病例占3.2%(872/27443),死亡病例达58.1%(507/872)。
三、医疗机构内传染病防控是重点、难点
因此我们提出标准预防理念:对所有患者一视同仁,采取双向防护的措施。
四、新出台医疗机构内传染病相关感染防控制度的管理要求
空间布局
诊疗区域空间布局、设备设施和诊疗流程等符合传染病
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的要求
组织管理
确定承担本机构内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预防和控制工作的主体部门、人员及其职责;明确感控管理部门或人员指导监督本机构内传染病相关感染防控工作开展的职责
早期识别
严格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要求,重点询问和关注就诊者发热、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皮肤损害等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并了解就诊者症状出现以来的就医、用药情况。医疗机构不具备相应的救治条件时,应当规范采取就地隔离或转诊至有能力救治的医疗机构等措施。
消毒隔离
根据传染病传播途径的特点,对收治的传染病患者采用针对性措施阻断传播途径,防止传染病传播;做好疫点管理,及时进行终末消毒,按规范做好医疗废物处置
提升能力
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控和职业暴露防护知识、技能的培训
备齐物品
为从事传染病诊疗工作的医务人员提供数量充足且符合规范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并指导、监督其正确选择和使用
感悟
本次由刘聚源老师带来的两项基本制度的解读告诉我们,医疗器械感染危害虽然严重,但它是可防可控的,真正落实最佳实践能达到降低感染率的效果。传染病的院内防控中的隔离、手卫生、标准预防不单是为保护病人不受感染,同样是为了保护医务人员不受感染,平时做好预防措施以达到有效防控的目的。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图文编辑:王小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