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培养标本的采集
12.1.1 采血部位及皮肤消毒程序:采集外周静脉血,不建议采用动脉血或通过血管内导管采血。只有在怀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可以分别通过导管和外周静脉采取相同量的血标本,同时送细菌室进行培养。多次血培养阴性,仍发热不退或全身感染症状明显但不能明确感染来源时,可考虑采取骨髓标本。通常首先采用70%异丙醇或乙醇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待干后,用碘液或碘伏(或2%氯己定异丙醇液)由内至外擦拭,待其完全干后,再用70%乙醇脱碘。严格执行此三步消毒后,可行静脉穿刺采血。对碘过敏的患者或儿童,采用70%异丙醇或乙醇消毒60秒,待穿刺部位乙醇挥发干燥后穿刺采血。骨髓采集由临床医生按照相关操作规程进行。
12.1.2 血培养瓶消毒:在采血之前,用70%乙醇消毒血培养橡皮塞并干燥,然后将采集的血液或骨髓注入瓶内,并轻轻摇匀,以防凝固。
12.1.3 采血量:血液和肉汤之比为1:5~1:10为宜。对于成人患者或体重在40kg以上者,通常按每个部位采集15~20ml血液,2个部位共采集30~40ml血液,2个部位的最低总采血量不能少于20~30ml。对于新生儿及1岁以下体重低于4kg的儿童患者,一次抽血0.5~1.5ml;对于1~6岁儿童,按每年龄增加1岁,增加1ml计算采血量,如3岁儿童,2个部位共采血3ml,每个部位各采血1.5ml。对于体重在15~40kg的儿童,共采血10~20ml,每个部位采集5~10ml。
12.1.4 血培养份数和采血时间
12.1.4.1 患者在采集血液标本时最好是在使用抗生素之前;若已用药而又不能停药的患者,也应在下次用药之前。
12.1.4.2 对怀疑菌血症的成人患者,推荐同时采集2套(不同部位,如左、右上肢各采一套)血培养标本。
12.1.4.3 婴幼儿患者,推荐同时采集2次(不同部位,如左、右上肢各采一次)血培养标本。
12.1.4.4 一次静脉采血注入到多个培养瓶中应视为单份培养或一套血培养。多次采血不应在同一部位进行,应更换部位。对于间歇性寒颤或发热应在寒颤或体温高峰到来之前0.5~1小时采集血液。
12.1.4.5 对于某些全身性和局部感染患者采血培养的建议:
a) 急性发热怀疑菌血症者,应尽量在抗菌药使用之前,在10分钟内于不同部位采集两套血标本,每一套血标本接种需氧和厌氧培养瓶各一个。
b) 对于非急性感染,怀疑有菌血症者,应在24h内于不同部位采集2~3套血标本,每次采血的间隔不应小于3h,并应于抗菌给药前或两次用药间隔期间采血。
c) 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应在1~2小时内采集3套血标本,并尽量在使用抗菌药前采血;如果24小时培养阴性,可再采集3套以上的血标本。入院前两周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连续3天,每天采集2套,可选用中和或吸附抗菌药物的培养瓶。
d)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在24小时内不同部位采集血液标本2或3套,每次间隔大于1h;如果24小时培养阴性,可再采集2或3套以上的血标本进行培养。
e) 不明原因发热,可在24小时内不同部位采集血液标本2或3套,每次间隔大于1h;如果24~48小时培养阴性,可再采集2或3套以上的血标本。
f) 可疑菌血症或真菌菌血症,但血培养持续阴性,改变血培养条件和方法,以获得罕见的或苛养的微生物。
g)儿童菌血症患者在24小时只需要采一次血标本进行培养,需特别注意穿刺部位的消毒,以区别感染菌和污染菌。由于儿童厌氧菌菌血症罕见,常规血培养不做厌氧培养。
12.1.5 注意事项
12.1.5.1 采血后立即送检,如不能立即送检,应室温保存,有条件最好置35~37℃孵箱中,切勿冷藏。
12.1.5.2 申请单上应注明抗生素使用情况以及采血部位(如静脉、导管)。
医院制定的,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