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下,近年来,我国的基础研究攀升速度不断加快。今年1月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的学术工作影响力已经从去年的全球第四上升到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进入“十三五”的第二年,科学基金将有哪些新动向?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 《中国科学报》:我国基础研究现在的发展态势如何?在国际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杨卫:“十二五”以来,我国科技整体能力持续提升,一些重要领域方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从总量上看,无论学术产出还是学术影响力都快速增长。2016年,发表的论文数已经接近总量的20%,其中高水平论文的比例也接近20%,且后者的增长速度更快;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的比例从3年内从4%增长到6%。 从经费投入来看,过去10年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从155.8亿元增长到670.6亿元,年均增长率17.6%。科学基金经费增长更为迅速,“十二五”期间,科学基金财政拨款增长了36.82%,2016年预算达到248亿元。 在这样的支持力度下,成效显著。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发表在最具影响力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连续6年居世界第2位,占总量的15.2%,其中54.6%的论文受到科学基金资助。近5年来全世界发表的高影响力论文中我国占18.1%,其中受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占全世界的11.3%,占我国的62.4%。 尤其最近这几年,中国的崛起非常之快,呈现明显的攀升过程。可以说,我国高水平科研成果已经从涓涓细流变成江河纵横,有望成为汪洋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