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 发表于 2012-12-30 11:06

追求SCI的是与非

2012-12-29 15:37 来源:科学网 作者:赵 斌
中国的科学研究,发展到目前的境地(这里主要指过分追求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其实是有其历史渊源的,谁也怪不了。如果一定要追究,那只能怪当前的科研管理人的无能,但这种无能也是具有传承性的。

在具体表达我的观点之前,我想先做个说明。发表下面的言论并不是“酸葡萄效应”,其实目前对我来说,已经突破了发表SCI论文的瓶颈,我正在享受发表SCI的过程中,因为目前对我来说更象一个游戏。但也就是如此,对SCI的感受反而更深了些。我从来不认为SCI一无是处,相反,我觉得就是因为要发表SCI论文,让我知道了如何做科学研究和做学问,如何将一个问题表达得让别人明白,如何更加严谨一些,如何诡辩(这是在修改论文回答审稿者的意见中训练出来的),......,我觉得这些只有亲身体会,才能感觉得出来。所以,我认为,作为一个博士生,是否能在自己所属的专业SCI刊物上发表文章,这个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以SCI论文作为评价工具的一个潜在的好处是,消除了国人自己办的杂志的关系网。以英语为主体的SCI杂志,首先在语言上就给那些不学无术者以致命打击(试想,如果从来不看英文论文,如何有国际视野,如何国际领先?),SCI显然为我们打开了更广阔的天地,任何人都可以在国际杂志的领域里寻找到自己的位置,普通人也可以不再受约于中国严重的关系人情网,使自己的学术成功得到更加公平的评价!我才不相信有些人的说的,我的工作做得很好,但就是写不出SCI论文。如果真是好的工作,根本就不愁在SCI刊物上发表。但发表论文的影响因子和篇数,并不代表学术水平的高低。而我们的管理者恰好喜欢在这方面做文章。后面的内容主要是针对这个问题来论述的。

中国文革,让中国的科学研究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断层,恢复高考后,起初10年(中国科学研究的青黄不接期),每个大学生都是人才,毕业后在任何一个地方,只要不是傻子,到如今都是一个人物。更幸运的,如果当时挤破脑袋出国了,而且经过几次延期,不得已还是回国后,那更是不得了了,80年代一个这样的的博士生回国绝对不亚于当今一个美籍华裔的终生教授回国(现在应该是千人计划了吧)。尽管当时他们回国可能是在国外混不下去了,但回来的时候,话说得真好听:“毅然放弃了国外的洋车、洋房,投入祖国的怀抱”。这是废话,在国外住的可不是洋房嘛,开的可不是洋车嘛。

于是乎,中国科研管理的第一代人的核心(就是在科研政策上有决策权的),主要来自目前年纪60岁以上的(文革期间的大学生)和77-9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60岁以上的,又不到80岁的,那是中国最不学无术的一代人,文革耽搁了他们的学习(这不是他们的错,是历史造成的!);90年代前毕业的大学生,是中国最幸运的一代人,毕业的时候青黄不接嘛,当然机会多多,但就是没有机会好好学习。这样的人来管理科学研究,当然就有许多问题啦:自己不懂业务,也不懂技术,是看不懂别人的成果的,必须依靠一个媒介、一个指标,它可以衡量被考察对象的水平,但又不能暴露管理者的无能,那自然而然就找到了SCI和ESI。其实,这些指标也不是他们找到的,他们是听说来的,因为许多管理者从来没有进入过科学研究的主流,当然潜意识里是想不到这个的。

客观地讲,SCI首先是南京大学推动的,90年代初就开始用这个指标来排序,排序的结果,南京大学排名全国第一(那个时候我还在南京大学读书。学校的口号就是,南京大学不是争前三,而是要保住第一的位置)。之后,各高校均开始关注SCI,南京大学的位置开始逐步下降了,很快第一保不住了,前三保不住了。很明显的事实是,那个时候,南京大学不是全国最好的大学,后来,南京大学也并没有因为其他高校追求SCI而降低其学术水平。南京大学还是原来的南京大学,但整个中国追求SCI之风则是愈演愈烈。

3年前,有一位院士(是科研管理的实权派)到我们学校来访问,对SCI中毒很深了,他现在成天到处跑,已经没有时间做学问了,但不能显示自己的落伍,要与时俱进嘛,他宣称就是要追求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他自己就有70多篇SCI论文。但是,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位院士,发现他在入选院士前只有两篇SCI论文,那70多篇是后来增加的。看来做院士真好呀,是可以大幅度提高学术水平的,这位先生提院士后,学术水平突飞猛进,可计量的水平是原来的35倍以上。不过,如果哪位要认真,就他后来文章中的一些内容问问他,估计他是听不懂你在讲什么的(也就是说,他的水平与后面增加的SCI论文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他只是一个出资人而已:客观地讲,是包工头,因为钱不是他赚的,是国家的)。如果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话,这位院士将陷入两难的境地。以前,这位院士仅发表了两篇SCI论文,水平究竟是高还是低?其实,客观地讲,那个时候不讲SCI,这位院士的工作确实做得不错的,水平也不能算低,能评上院士并不算过分,倒是后来SCI论文增加到70以后,水平日渐低落,再也站不到国际前沿了,整体只能做老生常谈的事儿,或者把上午开会听到的东西在下午开会的时候重复一遍,但由于T·W了一些内容,或者自己的添油加醋,最终那个问题变得极其不靠谱。这不能挂他,老人家现在实在是太忙了,都没有时间来学习业务了,做科研、写文章这些活儿,下面的人多着呢,反正他们要提职称,反正他们要毕业,我只需要用SCI数量来卡住他们,我的SCI挂名论文数仍然会以级数增加的,当我的SCI论文数量增加的时候,看谁还敢说我的水平不行,这就叫做一举多得!

石磊--wxmsl 发表于 2012-12-30 11:12

有些现状你懂我懂他也懂,点破了就不好玩了!

石磊--wxmsl 发表于 2012-12-30 11:13

本帖最后由 石磊--wxmsl 于 2012-12-30 11:15 编辑

最简单的问题:每个领导的发言稿都是自己写的吗?每个领导的PPT都是自己做的吗?你有没有帮领导代过笔?
最简单的答案:叫你写是信任你,叫你做是看得起你,在做领导前都代过笔!

鬼才 发表于 2012-12-30 11:45

真正做科研工作,不能为了SCI而SCI。我现在就是不愿写作,不愿把时间花在这些无意义的工作,而喜欢花大量时间来思考一些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呵呵。

桂花香 发表于 2012-12-30 11:51

石磊--wxmsl 发表于 2012-12-30 11:1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最简单的问题:每个领导的发言稿都是自己写的吗?每个领导的PPT都是自己做的吗?你有没有帮领导代过笔?
最 ...

能帮领导写稿子那也是水平。
如果不是这样锻炼,如何成长?就像我们现在写年终总结,如果科头全部包揽所有的内容,手下什么时候能成长?
其实写SCI应该也类似吧?只是导师要真正的指导,就必须沉下心了关注新动态,放弃很多社会活动才行。

石磊--wxmsl 发表于 2012-12-30 11:54

桂花香 发表于 2012-12-30 11: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能帮领导写稿子那也是水平。
如果不是这样锻炼,如何成长?就像我们现在写年终总结,如果科头全部包揽所 ...

完全赞同您的观点!{:1_17:}

鬼才 发表于 2012-12-30 12:02

桂花香 发表于 2012-12-30 11: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能帮领导写稿子那也是水平。
如果不是这样锻炼,如何成长?就像我们现在写年终总结,如果科头全部包揽所 ...

哈哈,我就不愿帮领导写文章。要写他自己写,文责自负。{:1_9:}

icchina 发表于 2012-12-30 22:22

文章分析很到位,值得一读!

江边一碗水 发表于 2013-1-5 21:21

官本位!资源分配权决定着一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追求SCI的是与非